“愿得此身长报国”是每一个热血男儿的理想和追求,在这种理想的感召之下,一代又一代的铁骨男儿奔赴军营,用肩膀挑起责任,以双手守护祖国,不言苦,不言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所守护的是万家灯火。唐代诗人贺知章在送别奔赴边塞的友人时所写的《送人之军》一诗中也表达了这种思想情感,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常经绝脉塞,复见断肠流。
送子成今别,令人起昔愁。
陇云晴半雨,边草夏先秋。
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
“常经绝脉塞,复见断肠流”,你曾多次到过长城边塞,这次又要见到陇山一带令人断肠的河流了。《史记.蒙恬列传》:“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余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诗人化用《史记》中的典故,以“绝脉塞”代指长城,点出友人的目的地。《陇头歌辞》:“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肠断绝。”,诗人化用《陇头歌辞》,以“断肠流”代指寒苦边塞。另外,诗人以“常经”“复见”点出所送的友人已有多次出塞的经历,而今又要出塞了。
“送子成今别,令人起昔愁”,今天,我为你饯行,却让你回想起往日的忧愁。友人就要出发去长城边塞了,诗人为他饯行。然而,今日的饯行却触发了往日的记忆,今恨昔愁一起涌上心头,让人更觉忧伤。在这一联中,诗人以“今别”和“昔愁”形成一个今昔照应,无论是昔日的“愁”,还是今日的“别”,追根究底,原因竟都是要奔赴长城边塞。诗人以“今”“昔”点出时间的推移,暗示出边塞紧张的形势。
“陇云晴半雨,边草夏先秋”,陇山之上云雾缭绕,一边是晴天,另一边却下着雨;即便是在夏季,边塞的草已经开始枯黄。在临别之际,诗人心中有不舍,有对友人的担忧,但是这种情感不好直接说出口,于是,诗人便想象边塞的景象,陇山高耸入云,甚至隔断了晴雨,夏日的边塞已一派荒凉萧索的景象。诗人以虚笔想象边塞的险恶与萧条,抒发了自己对友人的惜别与担忧之情。
“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万里长城都寄托在你们的肩上,不要给国家带来忧患啊。虽然不舍,虽然伤感,但诗人知道,友人出塞是为了保卫边关,于是在尾联中,诗人收起悲观的情绪,转而鼓励朋友,他化用南朝檀道济的典故,以“万里长城”比喻边防军人,勉励友人不要被困难打倒,勇敢地担起责任,和万里长城一起牢牢守卫住边关,不要让国家有忧患。使朋友跳出个人的情感,把自己与国家的命运结合在一起,体现了浓重的家国情怀。
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每一个国民,都应承担起自己的那份家国责任,当面对家国大义之时,个人的悲喜就无足轻重了。在这首诗中,正体现了这种家国精神,正是这种家国精神代代传承,我们的文明才源远流长,我们的国家才繁荣昌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