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作文大预测

作者: 相忘于江湖的刘老师 | 来源:发表于2018-05-18 17:06 被阅读184次

    2018高考作文大预测

    相忘于江湖的刘老师

    同学们,六月即将到来。十年厉兵秣马,一朝剑指苍穹。你准备好了吗?在最后的冲刺阶段,老师特地准备了以下材料,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记忆。

    2018高考作文大预测

    【作文高分歌】

    莫道语文无规律,一篇作文太重要。

    考试临战莫慌张,且听老师做指导。

    若想作文得高分,六个方面要有料。

    题目结构和选材,语言立意和书写,

    若有三个能做好,分数绝对少不了。

    审透题目看细致,定好框架再动手。

    文体特征要明显,议论记叙分辨好。

    确定题目放在前,争取吸睛又新潮。

    选择熟悉的素材,开章观点要明了。

    列个题纲明思路,三行扣题文采妙。

    重点句子要凸显,多分段落是妙招。

    文句益整不益散,多往修辞上面靠。

    中华文华几千年,加点诗词档次高。

    洋洋洒洒九百字,切勿八百就拉倒。

    字不潇洒求干净,笔划清晰端正瞧。

    匠心独运现底蕴,文终升华耐思考。

    平时读文多宿构,积累万言心不焦。

    祝愿弟子多勤勉,一篇作文震云霄。

    2018高考作文大预测

    2018高考大预测之一【命题趋势】

    一  命题趋势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真题分析,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总是围绕着“当下中国现实”为核心命题。即对中国现实的解读,思考,延伸和预测。

    先来回顾一下近几年的高考题目:

    【2017年全国I卷】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7年全国卷III】

    题目是一个副标题作文,因为是正逢高考四十年,是关于我与高考或我看高考。

    【2017年北京卷】

    1.说纽带。纽带是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人心需要纽带凝聚,力量需要纽带汇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历史的传承、社会的安宁、校园的和谐都需要纽带。请以“说纽带”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2.共和国,我为你拍照。2049年,我们的共和国将迎来百年华诞。届时假如请你拍摄一幅或几幅照片来显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你将选择怎样的画面?请展开想象,以“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鉴于2018年山东省采用全国卷,所以对各省高考作文不做分析。

    总体而言,高考作文命题时,总喜欢以当下中国现实的为核心的命题。派生一个话题,让学生有话说。

    那么我们要从哪里了解到”中国现实“,并且掌握相应的内容呢?

    本次”两 会“给了我们的答案。

    两 会关键词解读一

    【共享经济(分享经济)】【互联网+(万物互联:共享)】【中国制造2025(制造强国战略----品质革命,工匠精神)】

    两会关键词解读二

    【人类命运共同体(大国崛起、文化复兴)】【河长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创新型国家(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

    两 会关键词解读三

    【蓝天保卫战(生态环境)】【新型城镇化(城镇化)】【乡村振兴(城乡差距)】

    一、2018年政府报告

    1.五年来,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82.7万亿元,年均增长7.1%)。

    2.五年来,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

    3.五年来,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革(消费、服务业、城镇化率58.5%)。

    4.五年来,改革开放迈出重大步伐。

    5.五年来,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6.五年来,生态环境状况逐步好转。

    关键词:经济发展、创新驱动、经济结构变革、改革开放、生态环境

    二、2018年政府工作的建议

    1.深入推进供给侧机构性改革2.加快建设创新型新型国家。3.深化基础性关键领域改革4.坚持打好三大攻坚战5.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6.扎实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7.积极扩大消费和促进有效投资。8.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9.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关键词:创新型国家、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开放新格局

    习主席语录素材

    1.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2.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3.中国梦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

    4.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

    5.新故相推,日生不滞。——2017新年贺词,引王夫之语

    6.上下同欲者胜。——2017新年贺词,引自《孙子兵法》

    7.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引自《吕氏春秋•自知》

    8.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化用《荀子•成相篇》

    9.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引自白居易《策林一•兴五福销六极》

    10.禁于未然之前,禁于已然之后。——化用《史记•太吏公自序》

    11.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引自《诗经》

    1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引自《礼记•中庸》

    13.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引自《孟子•尽心下》

    14.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径丛林。——引车尔尼雪夫斯基语

    15.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引自汉.桓宽《盐铁论》

    2018高考作文大预测

    2018高考大预测之二【致敬经典】

    相忘于江湖的刘老师

    话题【致敬经典】

    材料: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国度,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积淀了浩瀚的文化遗产。那一册册光辉的篇章,那一部部宏伟的典籍,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总会带给你无尽的思考。

    请结合经典,谈一点你对经典的看法。

    要求:自拟题目,自行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不套作,不抄袭。

    【刘老师下水作文】

    从林黛玉被“裸死”谈起

    致敬经典 也谈一点红学

    新版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死了,死的赤条条,死的了无牵挂。面色红润饱满,安详自然。关于这段戏的优劣,在这里我不想多说,相信大家会有公断。一万个观众眼里有一万个哈姆雷特。大概是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认识吧。学术允许不同的声音。纵观翻拍的名著,让大家满意度高的不多。最好的程度就是差强人意。但总不能以亵渎名著为代价吧。

    闲言少叙,书归正传。林黛玉到底应该怎样的死法?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昆曲中这样唱道。林妹妹本是天上的绛珠仙草,落在凡间。自是人间不曾有。她的形象代表这美丽聪颖,高贵自尊。是诗意的生存形式,是完美的典型。林妹妹是生活在精神世界,是脱离凡尘的精灵。

    要分析一个人物,还得从人物的形象入手。

    从林黛玉的出场看,已是超凡脱俗了:“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一开始曹雪芹就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定位:才情超凡,愁情满怀;多病之身,美丽之人。一个过气贵族的遗孤;一个寄养在贾家的妹妹。

    林黛玉的一生都是一个诗意的存在,在贾府的生存环境里,她像一只无助的小鸟,孤立无援。诗歌是她抒发内心的唯一途径。她把爱情写进诗歌;把悲苦写进诗歌。她为秋风吟咏,为落花举哀,为秋菊嗟叹,为柳絮悲鸣。

    黛玉葬花,多美的行为艺术啊!落英缤纷,阵阵桃花风前落。一肩挑锄,挂着小小的花囊,手里拿着花帚。在花间边唱边葬花。她说“有人家的地方什么没有,仍旧把花糟蹋了。”在花园一角辟一个冢,“花瓣装在绢袋里,埋在那里,日久随土化了岂不干净”。多美的创意,多么诗意的行为啊!不受人间芜杂的侵扰,保持自我的美丽与芬芳。质本洁来还洁去,不叫污淖陷渠沟。如此质地的高贵精神,会选择怎样的死法?

    红楼博大,宝玉是黛玉的唯一知己,是超越物质的精神境界的知己。林黛玉把爱藏在心底,把爱写进诗歌,在沾满泪痕的绢帕上,倾注了少女所有的爱恋,这爱同样是超越凡俗的。

    随着贾府的没落,“飞鸟各投林”,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宝黛的爱情也走到尽头。黛玉的死似乎是早就注定了的,所谓泪尽而终,偿泪而还。生命的最后时刻,在贾府上下的"阴谋"里,林黛玉成了殉情的荆棘鸟。用尽所有的爱唤出一声长鸣!这样的她会怎样的死去?

    作家三毛是生活在梦境与理想中的,她选择了自然的冥归。林黛玉的死何尝不会是自然的一种归去?

    在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中,特别设计了焚稿断痴情,魂归天外的情节,甚至让潇湘馆鬼哭。无疑都增加了原著的悲剧成分。在临死的时刻还喊出:“宝玉,宝玉,你好——”这样回味悠长的语言。让读者扼腕,让读者垂泪。

    在后人的赏析中,有不少人倾向与黛玉是自杀而亡的,所谓“野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试想,让泪尽的黛玉,在满月的晚上,在宝玉娶亲的锣鼓声里,一步一步的走向湖底。质本洁来还洁去,会是怎样的一种震撼,怎样的一种动人心魄!尽管这听上去很残忍。

    总之,林黛玉的死去,应该是一种高贵的回归。不应被裸死,而且死的那么露骨,那么低俗,那么没有尊严!因为她是林黛玉,是爱的化身,是美的灵魂。赤裸死去的是革命者马拉,可马拉不是林黛玉!

    新版《红楼梦》的林黛玉死了,但愿是最后一个为名著殉葬的角色。

    2018高考作文大预测

    2018高考作文大预测(三)【致敬大师】

    相忘于江湖的刘老师

    【致敬大师】

    近一段时间,南仁东、余光中、饶宗颐、霍金、李敖等“大师”级人物相继离世,他们生前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影响了无数的人,你对他们是否有所了解?哪一位对你产生过影响?

    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目分析】

    【刘老师下水文之一】

    那一湾浅浅的乡愁

    纪念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二零一七年底,一代诗人余光中逝世,享年九十四岁。他这首家喻户晓的《乡愁》依然在中华大地上回响,触动着我们的心灵,叩问着我们的灵魂。

    乡愁的话题,总是有一些沉重和伤感。他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他是“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他是“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他是“狐死必首丘,胡马依北风;”他是“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他是“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故乡,深埋在每个人的心里,或许是每个中华儿女最柔软的心结。

    “少小离家老大回”,为了生计,为了理想,迫于形势,迫于压力;以各种多姿多彩的借口,告别养育我们的热土,背井离乡,闯荡天涯。在承受来自各个方面压力的同时,能在深夜里慰藉心灵的,永远是那份不变的乡愁。怀抱着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的信念,和世界打拼,也正是这份乡愁的激励,是我们的国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属于我们的奇迹,让世界瞩目。因为,中华儿女都知道,只有不懈的奋斗才能对得起那份浓浓的乡愁。

    中国人讲究“叶落归根”,希望在自己的晚年回归自己出生的地方,只有这样,人生才能算画出一个完整的圆。只有这样,心中的那份乡愁才能最终释怀,才能心境安然,死而无憾。

    乡愁,是什么?

    是思念,是回忆,是童年,是家国。

    乡愁是他乡明月,是一封家书;是一句叮嘱;是一份牵挂;更是一份激励与激情。

    乡愁是埋藏在每个中华儿女心头的一坛老酒,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日益芬芳。

    斯人已逝,那一湾海峡,还在诉说着浅浅的乡愁。

    【刘老师下水文二】

    李敖,那个求真的老头去了

    ——纪念大师李敖

    二零一八年三月十八日,李敖大师病逝,至今已经有两个月了。

    五月的风轻轻吹拂,杨柳依依,正是大师最喜欢的季节。思念的种子日益萌发。也正有写一点文字给大师的必要了。

    眼前总能呈现李大师的样子:不高的个儿,有点清瘦的面容;厚厚的变色近视镜,坚毅上扬的嘴角,犀利的眼神------

    耳畔总能回响他那掷地有声的“狂人狂语”:“五十年来和五百年内,中国人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嘴巴上骂我吹牛的人,心里早就立好了我的牌位!”桀骜不驯,狂放不羁,问剑华山,指点群豪,大有侠客之风。

    李敖,一生著书;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两次入狱,不畏强权,抗争到底;三度婚恋,真心投入,为爱痴狂。作品百余册,九十几部为禁书。在台湾当局的文化封锁下,李大师依然坚持“我手写我口,快意恩仇。”以笔为刃,向强权开战。为民主自由而不停奔走。他敢于在台湾“立法院”和政敌唇枪舌剑,丢鞋子,喷辣椒水。厉声质问当权派,直面危险,以辛辣的语言揭开虚伪的面纱。

    求真,是大师终身的追求。他经常说自己是“金刚怒目”和“菩萨低眉”。对于假恶丑,他“金刚怒目”;对于美好的一切,他“菩萨低眉”。做学问,他更是如此,他的代表作《北京法源寺》,正是在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的作品。被文学界普遍认为是最靠近历史真实的作品。而最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而在当今世界,能坚守一份真的,又能有几人?同样是大师的季羡林说过:“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已经是人生的大智慧,更何况是和假的东西“金刚怒目”?

    这正如我国的一道名菜“麻辣小龙虾”,大家都知道是人间美味,但如果是没了麻辣,也会逊色很多。在和谐的社会里,粉饰太平的大有人在,而能针砭时弊,振臂高呼的又有几人?

    如鲁迅,李大钊,如闻一多,如我们的大师李敖。其实,社会正是需要一双双犀利的眼睛点亮角落里的黑暗!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那个顽皮又真诚的老头永远的睡去了,正如他在北大演讲时借用苏轼的诗句:“樽前做戏莫相笑,我死诸君思我狂!”挥一挥手,作别红尘,他的真诚可爱却己经定格在历史深处!

    又想起大师的那首名叫《落棋》的诗:

    不必有惊天号角,不必有动地鼓颦;

    无声中我们作战,在泥里,一片春泥;

    只相信此心一念,一念里,多少凄迷;

    明知你,你将走远;明知我,我志不移;

    明知他,灰飞烟灭,也要下这盘残棋。

    2018高考作文大预测

     2018高考大预测之四【文化传承】

    相忘于江湖的刘老师搜集整理

    【文化传承】

    一、选题理由

    在坚持“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当下,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就成为了关乎民族发展与未来的大事。而文化自信要求人们珍惜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将其世世代代传承下去。继承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今高考作文命题所肩负的“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增强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使命,使得“文化传承”这一主题成了高考的热点主题之一。如2014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题“老规矩”、辽宁卷作文题“科技改变生活”,2016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题“‘老腔’何以令人震撼”,都在引导考生思考“文化重建”的问题。在2017年高考作文命题中,传统文化更是大放异彩,全国卷Ⅰ作文题材料中的“长城”“京剧”“中华美食”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全国卷Ⅱ作文题“化育后世的名句”,更是以极具传统文化内涵的名句作为命题材料;北京卷作文题“说纽带”,旗帜鲜明地要求考生从“文化的交流、历史的传承”的层面来谈纽带;天津卷作文题“重读长辈这部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在肯定和宣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

    二、命题方向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瑰宝,具有超越时代的核心价值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迁,但社会物质文明的日益丰富,并不代表社会的精神文明也在日益进步。在这种时候,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成了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传统文化是中国梦的魂与根,文化重建必将是民族复兴的应有之意——民族复兴是无法脱离传统文化的滋养的。  

    (二)传统文化泥沙俱下,不能不加区别而全盘接受。

    早在几十年前,鲁迅先生就写了《拿来主义》一文,批判了当时国民党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应该批判继承和借鉴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的论点。该文在今天依然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我们今天传承传统文化,依旧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三)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不能停下开创新文化的步子。

    优秀传统文化是先人对后人的贡献,而我们同样要为我们的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不能“吃老本”,只顾在传统文化的宝库中大快朵颐,还要以未来为方向,在对传统的再解释中,寻找面向未来的新的普遍性价值。

    三、高分论点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与“承” 用传统文化照亮民族复兴之路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国学经典  优秀传统文化是创新的力量源泉  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传承传统文化从保护文化传承人做起 传承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传统文化,接地气才能更持久 致敬传统文化,对话现代科技

    四、高分论据(素材)

    优秀文学艺术是宝贵的遗产。

    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毛泽东

    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是国家的底色。

    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习近平

    传承传统文化是必要的。

    我不敢想象,多年以后,当过年只成为炮竹象征性的表演,当空气中弥漫的只是燃放炮竹后硝烟一样的气息,当我们再也找不到一个可以看星星的地方,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还能传承些什么。——王词

    中国传统文化即生活。

    传承中国文化的不仅仅是唐诗宋词京剧昆曲,它包含着与我们生活相关的每一个细节。——《舌尖上的中国》。

    传统文化要与现代社会文明和解。

    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变中,传统文化一度断裂,但当这种转变完成,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古代的教化传统和现代社会也正在慢慢和解。——唐文明

    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有利于新文明的诞生。

    我们在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要有世界眼光。我们需要不断摄取域外的东西,激活我们固有的东西。那么两者相结合,可以在这个时代里创造出一个新的文明。——孙郁

    传统文化缔造国人精神基因。

    传统文化作为我们民族的文化,作为文化的因子,就像血液一样流淌于我们每一个生命个体之中,通过它我们每一个生命个体才得以直立起来。——袁跃兴

    非遗要传承也要创新。

    非遗的生命力在于既保留传统文化与工艺,又善于创新融入现代社会。——尹卫国

    五、热点素材

    1、《经典咏流传》: “歌”与“诗”的时代交响

    大年初一到大年初三,央视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掀起了一股新的“文化年俗”热。孤独了300年的小诗《苔》在一夜之间被亿万中国人记住并传播,很多人甚至将其当成自己的新年箴言。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支教老师梁俊和一群山区孩子用本真质朴的吟唱,将山区孩子的命运体验和小诗的情感意境紧紧交织在一起,道出了两者共同的精神之源。苔花平凡的坚持与芬芳、向上的斗志与梦想,和孩子们艰难的处境与纯真的梦想相互映照,横生出一种让人热泪盈眶的力量感。而四国艺术家演绎的中英文版《登鹳雀楼》更是让网友直呼“大开眼界”,97岁大翻译家许渊冲作为英文版《登鹳雀楼》的翻译者也被歌声感动,他说让中华文化走出去才能让世界文化更灿烂。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创作出无数灿烂辉煌的诗篇,唐诗宋词更是古典文学的巅峰,它们已经成了中华文化的象征,融入了我们的血液。古典诗词大都有韵律节奏,既能吟诵,还可弹唱,很多经典诗词,在古代就是当时的流行歌曲。《经典咏流传》将传统诗词与流行元素结合,开辟了诗歌传承的蹊径,唤起了人们对古典诗词的不朽记忆,让观众沉浸在诗歌的无穷意蕴里,不由自主地为中华文化的精粹喝彩。

    一得:从《中国诗词大会》到《经典咏流传》,创意性文化节目的迅速走红让我们明白,传承与传播传统文化不能只靠老路子,而要不断与时俱进,用新的形式演绎传统文化,才能助其赢得时代的认同与传扬。

    2、《国家宝藏》: 古今对话新方式让文化自信亮起来

    2017年12月,央视大型文博探索类综艺节目《国家宝藏》一开播就获得无数好评,完结时在豆瓣上的评分为9.2分。为什么并不罕见的文博类节目,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最重要的原因是,《国家宝藏》用了全新的方式,来讲述那些历久弥新的“老故事”。

    不同于以往的文博类节目,《国家宝藏》邀请了王凯、雷佳音等27位当红明星作为“国宝守护人”,以“小剧场”的方式演绎文物的前世今生,而九大博物馆馆长坐镇对文物进行讲解点评,让节目更具话题性和专业性。

    在第一期节目中,王凯饰演乾隆一角,演绎了清代集中国瓷器之大成的各种釉彩大瓶背后的故事。在剧中,王羲之、黄公望以及雍正皇帝来到乾隆皇帝的梦中,他们用不同方式“吐槽”了乾隆皇帝的“农家乐”审美,但是,乾隆皇帝的一句“鼎盛王朝就该海纳百川”完美地回应了世人对该瓷瓶的质疑。正是这种鲜活、接地气的呈现方式,拉近了文物与普通观众之间的距离,使得观众更乐于去了解文物本身以及文物背后的故事。

    《国家宝藏》在呈现与表达方式上的成功,对文化遗产的推广和传播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传统文化遗产,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都拥有辉煌的历史,但过去的发展模式很难适应瞬息万变的时代。要想让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立足,在公众中间形成广泛的影响力,唯有创新这一种方式可取。

    一得:听上去,创新与传统似乎是一对反义词,但文化遗产的传承离不开创新,“老故事”的讲述需要探索新的模式,只有这样,传统文化才能散发出更多活力。

    3、刘强东寻祖:莫让寻根成闹剧

    2018年1月2日,出生在江苏宿迁的京东集团创始人刘强东发布了一条寻祖公告,称自己的家族解放前系湖南省湘潭县刘氏族人,他还报出了自己的堂号和辈分排字,希望找到自己的家族族谱。刘强东或许没有想到,他原本为了完成父亲夙愿的举动,却引发了一场攻伐战:自称是湖南刘氏协会会长的刘冠凡和湖南汉文化研究会兼湖南省刘氏联谊会会长刘继德,在分别为刘强东寻祖的过程中发生了分歧、争执,两人甚至互相指责。

    此后,刘冠凡和刘继德都无心继续帮刘强东寻祖,成规模的寻祖活动陷入停滞。而与此同时,其他的寻亲力量自发补充进来,这些人的心态朴实简单,就是想通过帮助刘强东寻祖为当地拉来赞助。

    众所周知,刘强东有着浓烈的乡土情结。他多次回宿迁老家,还给村里600多名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发过1万元红包,真正做到了“衣锦还乡”。刘强东这次寻根问祖,是想了解自己从哪里来、祖先为自己留下了什么,这是朴素的情感。

    事实上,不论是现实生活中的名人,还是文学作品中的名人,不少地方政府都乐于为其操办寻根问祖之事。“攀亲戚”、争故里的事件,曾在各个地方上演过。虽然寻根文化现在不是热潮,但是对于这种存在于骨子里的东西,我们要好好保护,要防止朴素的寻根,被地方利益、宗族势力裹挟,变成一场攀附权贵、惊扰先人的闹剧。

    一得:中国人慎终追远,讲究家风传承,是为旌表前贤、警策后人,也是自我的身份构建,这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而攀附权贵、篡改家谱、冒认阔祖宗,则是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4、“古火烟花”违反现代秩序,非遗传承怎么办?

    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五道古火会”以燃放烟花的形式来庆祝丰收,是河北省赵县赵州镇南杨家庄村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深受当地人欢迎,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2011年,这一民俗活动被正式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杨风申老人是这一项目的传承人,负责制作活动所用的烟花。

    2017年4月,赵县法院以非法制造爆炸物罪,判处杨风申有期徒刑4年6个月。对于这个判决,杨风申无法理解,他提出上诉。2017年12月29日,河北省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在赵县人民法院就此案宣判,79岁非遗传承人杨风申犯非法制造爆炸物罪,但考虑到其是“非遗传承人”,且“年事已高”“无主观恶意”等情况,对其免予刑事处罚。

    一部分网友对这姗姗来迟的“公正”颇有怨言,认为虽然免受刑事处罚,但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被定罪实在是冤。而且,经历此番风波后,杨风申唯一的徒弟也“被吓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由谁来保护与继承的问题依旧无解。

    一得:对于非遗项目或民俗活动,我们不能再一边大力保护,一边严格查处。相关部门应以法律为准绳,以非遗项目传承发展的事实和需要为基础,在法律和民俗之间找到契合点,联合制定方案,推出管理措施,让民俗活动成为规定动作,让传承或参与人士有规可守。

    5、当《王者荣耀》遇到传统文化:不能在游戏中学历史

    多人在线实时竞技对战手游《王者荣耀》是2017年当之无愧的爆款游戏,然而,其对于知名人物的设定也使其一度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刺客荆轲是女的、诗仙李白变成刺客、名医扁鹊是用毒高手、诸葛亮变成法师……且人物形象也屡遭诟病,如谋士张良成为手拿小黄书的波斯王子,皇帝嬴政成为一头白发的小混混,而战神白起也成了怪物,人物名字与形象“穿越时空”,人物性格也与其历史形象存在偏差,这样的设定着实颠覆了人们对于历史的记忆。

    数据显示,这款手机游戏玩家过亿,连小学生也在玩。曾有一个沉溺于《王者荣耀》的孩子在作文中写道:“我的天啊,我一直以为四大刺客分别是李白、韩信、兰陵王、荆轲……在老师讲荆轲之前,我一直以为荆轲是女的。”不少人因此认为《王者荣耀》的人物设定可能会影响学生们的历史观,几大主流媒体也纷纷发文批评《王者荣耀》歪曲历史。

    将历史事实演绎成小说、影视作品、手机游戏,固然可以让很多人对历史产生兴趣,进而更好地接触历史、学习历史,但游戏的开发者也应知道,艺术演绎及形象设计应遵守一定的规则和底线,不能罔顾历史而过度创新,否则就可能改变历史的真面貌,篡改已经得出来的历史结论。这显然不利于历史文化的传承,甚至可能割断民族文化血脉,让文化发展迷失方向和目标。

    一得:手机游戏不仅能娱乐,它还带有文化传播、价值传导等功能。特别是取材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游戏,更不能肆意歪曲乃至颠覆历史,误导受众。

    6、少林无遮大会:用真功夫证明自己

    铁砂掌不是把手插进砂里练习出来的,而是以切、拍、砸、打、点、杵等方法击打沙袋练出来的!

    2017年7月29日,河南嵩山少林寺首届无遮大会开幕,历时7天。“无遮”取没有遮拦之意,即参与者不分贵贱、僧俗,一律平等对待。本次大会除了宗教活动,还有一些比赛活动。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少林“七十二艺选拔赛”,该赛事被称为“武林大会”。随着赛事的进行,这场无遮大会,也让一些“传说”中的少林功夫“无遮”起来。

    窥一斑而见全豹,铁砂掌的真面目让我们明白:误解和隔阂,或许是武术发展与传播的最大障碍。很多人对铁砂掌的全部了解,几乎都来源于武侠小说或者影视剧。但铁砂掌项目胜出者张龙祥称,把手插进砂里,练不出铁砂掌,只会练得手上都是倒刺,但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这一基本常识,比如他有一次去电视台参加节目,节目组给他准备了一锅用木炭加热的铁砂,令他哭笑不得。传统武术和大众的隔阂之大、误解之深,可见一斑。

    提起中国传统武术,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能聊上那么几句,说出几个术语或者典故,但能准确地阐释、表达传统武术者却很少。面对镜头,面对万千观众,习艺者真实地展现自己,还传统武术以原貌,让公众零距离切实感受,没有比这更好的“澄清”和“传播”了。

    一得:让公众对武术的认知,从影视作品、文学作品中走出来,让公众在现场观摩武术,恰是对武术的祛魅归真。

    六、经典素材

    1、鲁迅批判“郭巨埋儿”式愚孝

    二十四孝,讲的是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在不同环境下用不同方式行孝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是郭巨埋儿奉母。郭巨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自供养母亲,家境逐渐贫困。郭巨的妻子生了一个男孩,郭巨的母亲非常疼爱孙子,自己总舍不得吃饭,还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孙子吃。郭巨因此深感不安,担心养这个孩子会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妻子同意了。他们挖坑时,突然挖到一坛黄金,上面写:“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郭巨夫妇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从此,郭巨不仅过上了好日子,而且“孝顺”的美名传遍天下。

    鲁迅读后感叹:“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家景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

    鲁迅还说:“我幼小时候实未尝蓄意忤逆,对于父母,倒是极愿意孝顺的。不过年幼无知,只用了私见来解释‘孝顺’的做法,以为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自从得了这一本孝子的教科书以后,才知道并不然,而且还要难到几十几百倍。”

    一得:传统文化并非美玉无瑕,而是瑕瑜互见,我们要有鉴别能力,既不能把宝贝当垃圾,也不能把垃圾当宝贝。

    2、五四运动究竟打倒了“孔家店”的什么

    今人说起五四运动,大多把它看作一场启蒙运动,看重的是它的新,即对西方思想的全盘接受,看到的是它的“打倒孔家店”,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摧毁。但胡适一直坚称五四运动应被理解为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胡适说文艺复兴,强调的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革新而非摧毁。而启蒙运动的提法,看重的是这场运动的政治意味。

    五四运动前,构成中国人价值体系的主干是儒家文化。儒家思想中一直有两大价值体系:一个是以“仁”为中心的人文主义精神,它蕴含了人对生命价值和人格尊严的理解;一个是以“礼”为中心的宗法伦理,它是一种外在的社会规范。五四运动时儒家遭遇危机,主要是因为它强调等级尊卑、人格依附的宗法伦理,这对当时中国社会的转型来说是个大问题。五四运动虽以“打倒孔家店”为目标,但攻击的还是儒家的礼教伦理,对“仁”的人文与道德价值少有触碰。一些人的态度虽激进,但采取的策略无非是将“礼教”和“孔教”混为一体,避而不谈“仁学”这一价值体系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在反省五四运动对儒家的激进态度时,陈独秀曾说:“譬如货物买卖,讨价十元,还价三元,最后的结果是五元……社会进化上的惰性作用,也是如此,改新的主张十分,社会惰性当初只能够承认三分,最后自然的结果是五分。”原来激进的姿态,是为了让当年儒家知识分子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打倒孔家店”这句口号中有对孔子、对儒家的误解,也给五四新文化运动带来了误解。我们只有冷静地反思,解开这些误会,才能更好地面对真相。

    一得:

    情绪化的批判方法被一代代误读,便成了否定儒家全部思想的理由。面对传统文化,我们要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七、金题范本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安徽淮北市第一中学月考作文题)

      ①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②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郑燮《竹石》

      ③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

      ④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⑤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杜荀鹤《小松》

      ⑥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苏轼《定风波·红梅》

      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读了上面出自六首咏物诗的佳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首诗中的佳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范文】 

    心中自有大格局

    偌大的天地间,万物皆渺小如蜉蝣。然形虽如此,境界却分大小。唯心中有大格局,才可在广阔天地与浩瀚历史中绽放自己的光彩。

    “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见一堂”或是“照四方”,正是格局大小的不同体现。所谓大格局,在我看来,是“人不知而不愠”的风度,是“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的胸襟,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抱负。

    眼界往往决定了格局大小,而眼界分为两种。一种是向外去,无限拓展视野,即所谓“睁眼看世界”。冰心说:“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眼光局限于一隅,看不到外面的世界的人,只能顾影自怜。反观“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墨梅,它不以与群芳争艳为进取,也不视桀骜封闭为高洁,只是在平淡中透出一种豁达与坦然,格局孰大孰小,高下立现。

    另一种眼界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看清自己的内心。剪水为衣,抟山为钵,叩山为钟鸣,抚水成琴声,谁是山水清音的知己?答曰:庄周。遵循初心,不慕功名,“吾将曳尾于涂中”,轻描淡写的一句真心话,将其内心恢宏博大的格局展现得淋漓尽致,博得后世知音无数。“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姜尚志不在鱼,而在王与侯。既然认定自己为济世之才,有救世之志,便耐心等待,不必急于谄媚逢迎。历史不会薄待任何一个眼界超凡的人,他们心有乾坤的人生格局使得他们千古流芳。

    底气亦是成就大格局不可或缺的因素。小小蝉儿,敢于以一声蝉鸣开启整个盛夏,是因为其“非是藉秋风”的底气。底气来自于自信,自信是信自己,更是信我们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热播综艺《国家宝藏》以古今对话的新形式向世人讲述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无论是乾隆皇帝的“鼎盛王朝就该海纳百川”,还是王希孟用手中的画笔勾勒出的绝妙的大宋山水,都展现了盛世王朝的气魄与风姿,面对它们,我们又怎能不自信、不自豪、不充满底气?

    放眼历史的长河,怀才不遇简直是人生的常态,你是否想做“不识凌云木”的时人,在树木高耸入云时嗟叹,是否想和韩愈笔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一样自叹自弃、郁郁而终?答案不言而喻。唯拥有大格局的人才可以剪断烦琐的网,看清世界的本色。

    【亮点借鉴】

    本文从所给的佳句中选择了“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来组织行文,阐述了“心中自有大格局”的重要意义,立意不凡,且引用灵活,不是机械地照搬照抄,而是根据需要灵活处置,体现了考生的智慧。除此之外,考生不拘泥于所给的佳句,还旁征博引,显示了自己丰厚的文化积淀。

    【题目范本】

    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近日,央视播出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火了,朋友圈里到处可见人们为这部节目点赞,向各路好友推荐,连一向高冷的豆瓣网友也给其打出九分以上的高分。有人从中看到了“自带流量”的高分明星,有人看到的是华丽炫酷的舞美效果,有人感受到的是大气磅礴了解说词。某位网友则慨叹,看完《国家宝藏》之后热泪盈眶,从中看到了文化的传承和守候。

    你认同这位网友的说法吗?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要综合材料内容以及含意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下水文】

    用“心”守候,用“新”传承

    《国家宝藏》火遍电视与网络,刷爆朋友圈后,我们终于有时间来思考,这档文化清流背后的现实意义。我们惊叹的地方,不仅仅停留在文物的精美和演员表演的精湛上,更应该放在文物工作者和电视人身上,因为正是他们的用心守候,用新传承,才让我们的文化基因连绵不断,熠熠生辉。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浩瀚如银河,璀璨如繁星,如此大丰富的文化宝藏,为内容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而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每一件文物,都是一个记载民族血脉的密码;每一座博物馆,都是一座守护现在,连接未来的桥梁,都是一座守护中华文明的基因宝库。《国家宝库》不仅是对文物的展览,文化的展现,还是一个更深层次的意义,那就是唤起大众对文物保护,文明守护的重视。让大众自发地进入博物馆,感受到千年文化的积淀。然而,如何才能获得这样的表达效果和传播效果,绝非易事。

    让那些珍藏于博物馆的宝贝走到聚光灯下,走进最大众化的“客厅文化”,国家级博物馆与国家级电视台联手把传统文化推向前台,也是让优质资源与文化担当相得益彰。正如央视综艺频道节目部主任吕逸涛所说:“每一件文物都记载了中华文明、文化的基因。我们希望通过这种传播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文化,热爱我们的文化,传播我们的文化。从而更好地保护我们的文化。”

    从“诗词文化”到“国宝重器”,央视在不断的探索和发现,以创新思维把握时代脉搏,融入观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国家宝藏》正是央视肩负国家媒体责任,又一次与时俱进的创新尝试”朱彤如是说。

    在华丽的外表之外,《国家宝藏》之所以成功,尤其是在年轻人中颇受欢迎,很大程度上在于其打破了传统的文化节目的固有思路,敢于创新。采用了一种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讲述方式。这也告诉我们文化传承不能守旧僵化,更不能拒绝创新。只有用当下的社会语言讲出来,用当下年轻人能接受的方式传播出来,才能赋予其时代魅力。只有选对了表现方式,厚重的文化之美,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同样能赢得公众的追捧。

    关照当下,才是让文物活起来的真正意义所在。正如于蕾所说:“希望观众能够感知文物背后的人文精神与自己的血脉相连,从而树立起真正的民族文化自信”。

    文物承载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资源。

    期待越来越多的国家宝藏,从故纸堆中,从冰冷的展台后走出来。真正发挥独特的价值,让公众领略文化与文明之美。也期待更多的人用自己的热情与智慧,用“心”守候,用“新”传承中华文化!让我们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8高考作文大预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mogd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