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领导通知,明天符合上班条件的照常复工,这一周来心情跌宕起伏,情绪多变,持续的抵触心理,连续夜晚多梦失眠,到了假期最后的一晚,反而异常平静。
情绪上来的时候,会给自己做一个心理诊断,问自己现在的情绪是怎样的?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绪?一点点剖析,无非几个原因:1、在正常过年假期,提前通知做好在家办工的准备;2、假期时间长未能很好地恢复工作状态;3、对于现有工作本身的排斥感。第一点是不赞成领导的做法,但是可以理解,无法改变她的做法,但可以改变自己的想法;第二点通过两天在家办公的痛苦挣扎和适应,也已逐渐进入到状态;但第三点,是最近一年来一直阶段性困扰自己的,对目前的工作身心俱疲,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无法很好的投入激情,故将目前的工作视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不舍。
不可否认,有时候是自己想得太多。这两天在舅舅家,看到在读初一的小妹妹,还像个没长大的小孩子,却在她身上学到很多。在我们三姐妹里,她常被视为不那么聪明,再加上年龄最小,所以对她期望和要求并没有那么大。可过了几年,她却有一些闪光点,是我和大妹妹都无法企及的——坚韧。每周学古筝,每天练琴,经过了两三年考过古筝十级;小学的时候每天睡觉前听英语CD,当英语课代表,如今能发出一口漂亮流利的英语语音。
取得成绩是一方面,坚持也是一方面,最近又发现她身上一个特别打动的点——享受乐趣。今年寒假伊始,我去到她家,她兴高采烈地跑过来,把成绩单塞在我手里,很高兴地说:大姐姐,看我的期末考试成绩。一打开,语文B,数学B,英语A……,在所有科目里面,有好几个都是B。其实在一瞬间,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个成绩有什么好高兴的呢?
在我们家,从小受到的教育是,要争第一。所以考第二的时候,大家会高兴,也会问为什么没有考第一。名次的观念一直存在我们的价值判断中,每次考第二的时候都会不甘心,没有考好的时候,就会觉得很难过,压力很大。而越是长大,在美好的预期与不理想的现实冲突下,就会出现很多的挣扎、矛盾、情绪化。
我们学习如何解一道题,却没有学习享受解一道题的快乐;我们从名次与对比中获得价值感,却很少真正专注于自己的成长带来的快乐;我们对事物衡量的标准就是优秀与不会,却不知道中间有一个漫长的或许艰辛或许快乐的学习过程。所以我们会给自己定很高的目标,坚持不了几天就放弃;我们会先学习跑步,却不知道自己应该从走开始;我们会因为做不到得不到而失望,而烦躁,而自我否定,却恰恰忘记享受最最重要的,就是做的过程。
而小妹妹却不一样,比起两个姐姐,她不聪明,做作业效率很低,甚至总是喜欢磨磨蹭蹭,这的确是她的弱势,但她的优势在于,她享受自己做的每一件事情,并且一直一直坚持。外婆说,她的后劲最足。最近她又开始坚持每天晚上睡觉前做一些小运动,仰卧起坐、俄罗斯转体,她很得意地在床上做给我看,而我却望着她陷入沉思:这不正是我一直想要做的嘛?可我却还停留在要购买瑜伽垫和选择什么动作的阶段。
毕业三年,成长一直没有停止,无意间看到自己三四年前的几个笔记本,都记载着当年的成长足迹。文字,也是自己一直在坚持的,有时频繁,有时封笔。我一直希望,自己的文字足够美好,有华丽的词藻可以描绘出我想要的画面,有精准的用词可以表达自己的意思,有温度、有态度,能够带给人温暖。可我也很担心,自己的文字矫情造作,变成情绪宣泄的窗口,只剩下千篇一律,毫无逻辑,无关痛痒。
近一两年写的比较少,可能是因为自己比较幸福吧,对很多事物和情感的敏锐度及触感都变得迟钝了。痛苦才有更多倾诉的欲望,而那时的文字往往也是阴暗的,有违我写字的初衷。我曾经写过一些日志,朋友会在下面留言:日常生活的描写方面很生动,看你的文字总是感觉很温暖。或许这就是我写文字的价值感和乐趣。
如果这是我的乐趣,我希望能每天坚持,每天都写点什么。一朵云的遐想、一枝花的成长、一个人的相遇、一本书的感悟、一件事的思考、一个人的独白,不想规划太多的设定,也不过于理性分析文字的受众,让文字变得更加自由。
这是自己从小妹妹那里学到的,也是最近重温一部高中的电影《Three Idiots》之后的感悟:尽情享受你所喜欢的事情,努力追求卓越,成功自会紧随其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