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看张爱玲的《童言无忌》,看到里面写到:
小学生下学回来,兴奋地叙述他的见闻,先生如何偏心,王德保如何迟到,和他合坐一张板洁,说个无了无休,大人虽懒于搭碴,也由着他说。我小时候大约感到了这种现象之悲哀,从此对于自说自话有了一种禁忌。直到现在,和人谈话,如果是人家说我听,我总是愉快的。如果是我说人家听,那我过后思量,总觉得十分不安,怕人家嫌烦了。
我看到这里的时候真的差点要尖叫出来了,没有心里直呼:“天哪!一模一样!”
根据我家人的讲述和我自己不太清晰的记忆,我小时候是个非常调皮的女孩,脸皮特别厚。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是我小时候超级爱“走亲戚”,别管多远的亲戚,只要能攀得上亲戚,那我都要去走一波,丝毫不拿自己当外人。现在想想,脸都能羞得通红。
那是从什么时候起,我不再跟别人挣着抢着说话了呢?从什么时候起,我在人前只会抿嘴笑了呢?从什么时候起,别人愿意跟我讲话都成为一种恩赐了呢?
那么贪玩的我,现在也变成了一个死宅了呢!
现在让我说的话,其实我也明白了,我这是一种讨好型人格。
我看张爱玲在文章里又写到:
当真憋了一肚子的话没处说,惟有一个办法,走出去干点惊天动地的大事业,然后写本自传,不怕没人理会。
看到这里我明白,我和她终究并不是一样的。尽管我心里也想着别人能够主动的关注我,但我一直处于被动的姿态,从不主动争取任何东西。
我觉得这种态度导致我失去了很多东西,但是又不愿意改变。
这时我又想起这样一句话了:
我们社交恐惧症都是这样的:你向我离开一步,我会主动向你离开99步。
这也是我啊!因为心里太敏感了,你的一个退步,在我看来就是拒绝。
既渴望交朋友,又过于在意自己那微不足道的自尊心。其实越是自卑的人,越是一无所有的人,越在意自己的自尊心。嘴上说自己低到尘埃里,心里还是暗暗觉得自己冰清玉洁,与众不同。这样想想,自己还真是虚伪呢!
作为患有社交恐惧症的讨好型人格,我能身心健康的长这么大也是不容易啊!那我自己也好奇了,为什么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症状会同时出现在我的身上呢?简单就是:对于社交,能避免就避免,那躲不开了就选择讨好对方。还真是我的作风呢!
什么时候能真正勇敢的打破这层伪装了,那个时候的自己才是真的成熟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