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说这本书了,最近看完了,果然很喜欢呢。还没来得及总结,先发一些书摘吧:
第一章 整个人都不太好
他宁愿河鼠不要总这么能干,能允许他用自己的方式去尝试,哪怕做错了也没关系。
(转)弗洛姆认为孩子最重要的需求有三个:认同感,归属感,自主感。而被安排的明明白白,就是剥夺了自主感和认同感,会导致孩子缺失自己去探索的积极性,也会让他觉得自己的存在没有意义。
河鼠的行为像许多中国父母,完美主义,过分保护,过分干涉,无论是在亲子关系中还是在朋友关系中,这样的强势一方会剥夺另一方的价值感与存在感,让其感到挫败和压抑。
蛤蟆庄园的雄伟壮观是不容置疑的。最近还有一本光鲜的本地杂志这样描述它:“绅士官邸,大隐于市,享纵览野树林之开阔视野,得漫步遍野繁花之田园雅趣,且有围场楼宇在外。”
第二章 挚友来相助
动物的世界很友好诶。
【约定好了,他们俩便钻进被窝,却仍对明天的事忧心忡忡,不知道蛤蟆会怎样回应他们的援助计划。他们是一定要施以援手的,不管蛤蟆愿不愿意。】
第三章 初见咨询师
【苍鹭站定了,直视他的眼睛说:“蛤蟆先生,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我无法保证事情一定会变好,但我可以承诺的是,我会对你倾注我全身心的关注,我也希望你对咨询是全心投入的。假如我们都能像这样一同努力,就能预见积极的结果。但归根结底,这一切都取决于你。”】
第四章 抑郁的原因
01蛤蟆从第一次面谈中学到了什么,那一定是这个道理:必须完成的事情,唯有靠他自己才能完成。蛤蟆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他最好尽快“长大成人”。
02大家都在议论我,还有人拿我的故事出了本叫《柳林风声》的书,所以我再也不想提往事,除非你问我。
03“你应该记得学生时代学过,‘自我’来自拉丁文,代表‘我’这个词。而当我们问‘他处于什么状态’时,我们其实是在问‘他存在的模式是什么’。所以当我说一个人处在‘儿童自我状态’时,我是指他的行为和感受都像一个孩子。这不同于‘幼稚’,而是‘像孩子一样’。”
第五章 成长的寓言
在咨询过程中最打动蛤蟆的一点是,他能得到苍鹭全身心的关注。蛤蟆发现,这辈子还从来没有人对他全神贯注过。至于他有没有这样对待过别人,也得打个问号。
第六章
探索童年
“你知道吗?我开始意识到这个列表描述的不仅是我的过去,也是我的现在。我在过去学会的事情,和我现在的行为出奇地相似。不知道我该不该觉得惊讶。”
童年体验到的最强烈的情绪,不可避免地变成我们成年后经常有的感受。有诗人曾说‘孩子是成年人的父亲’,或许就是这个意思。
对大多数人而言,成长的本质就是要减少并最终打破这样的依赖关系,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很少有人能完全达成这点,有些人能部分达成,而很多人则会依赖一辈子。
顺从行为可能导致有些人学会了把依赖当成生活方式。换句话说,这些人永远都没有真正长大成人。
第七章
愤怒的表现
“怄气的人是总绷着脸、阴沉沉的样子,而且安静得很反常。蛤蟆,在我看来,‘适应型儿童’的所有行为里,怄气是最能说明怎样用时间来稀释愤怒的例子。通常这是孩子在权威之下无法随心所欲才做出的反应。成年人或许会因为输掉一场权力斗争而生闷气,也是同样道理。说白了,怄气是输家在对强大的赢家做出反应。
“谁都有幼稚的时候,不是吗?”
“在道德层面上,是没有‘错’。心理分析不做道德评判。但这类行为会导致两个后果,都是负面的。第一个就是会被人嘲笑。看到一个成年人撒泼怄气是件蛮好笑的事情,但也让人尴尬。而更严重的后果是,这类行为告诉别人,这人是个失败者。”
第八章
意外访客
蛤蟆感觉到獾指责的眼神,他开始感到愤怒,可愤怒很快化为悲惨的心情。蛤蟆觉得在獾眼里他只是矫情,他真希望自己能振作起来,学学老獾的样子。
第九章
秘密协议
“这件事情给你带来什么感觉?”苍鹭问。
“很糟糕,似乎我对自己对别人都没什么价值。我刚下决心准备把辞职信寄给校区牧师,这样对大家都好。”
“PLOM代表了四个英文单词,意思就是‘可怜弱小的我呀[插图]’。这个游戏你每局都赢了,也可以说是输了,这取决于你自己的看法。”
我说的‘不诚实’和平时的意思有些不同,我是说,你可能对自己不诚实。为什么你总是遇到类似的事情?这些事情最后都让你显得很蠢,让对方占了上风,让你感觉又变回小时候那个可怜弱小的自己,到底是纯属倒霉,还是因为你用某种方式和对方共谋了这件倒霉事儿?”
“‘共谋’是什么意思?”蛤蟆问。
“意思是达成一种秘密协议。我用‘共谋’是想说,你偷偷地或无意识地配合对方,来给自己制造不快,这就是在玩心理游戏,而且在游戏里输的人才算是赢家。”
“蛤蟆,咨询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概念,乍一听会显得愚蠢、不合逻辑,甚至让人害怕。但是越是能帮助你深入自我的概念,也越容易引发激烈的阻抗。”
“为什么呢?”
“因为这些概念最容易打破我们的心理平衡,它们最有可能带你走向深层的蜕变,而这个过程往往是痛苦的,我想你现在也感受到了。我们看到的自己,并不一定总是我们喜欢的样子。从当下的你,变成你想成为的自己,必定要经历行为和态度的转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勇气和决心。所以蛤蟆,你现在应该懂了,为什么你会拒绝打开这扇学习之门,因为它通向一条艰苦之路。”
‘父母状态’包含了自出生起,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包含了对生活的评判标准,让我们借此判断是非对错。这些价值观来自父母,所以父母是最能左右我们行为的人。他们的言行塑造了我们童年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对我们之后的人生产生影响。”
苍鹭问:“蛤蟆,你会用什么词来描述处在‘挑剔型父母状态’的人?”
“我想我们说到过。”蛤蟆拿起蜡笔写下了“爱批评人”“愤怒”,还有“严厉”这几个词。“我猜还有很多别的词吧?”他问。
“聪明不仅仅是智商的事儿,我们也需要情商。”
“在我看来,困惑是学习过程的第一阶段,这说明固有知识的局限开始被打破了。你要直面新的信息,这些新的信息会挑战你现有的观念和行为模式。由此产生的焦虑是让你改变的动力,很可能也会开启你的创造力。”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苍鹭答道。
“天哪,你是说我们会惩罚自己?”
“这么说也许有些残酷,蛤蟆,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许多问题需要你向自己发问。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你能对自己好一些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第十章
午餐聚会
【蛤蟆开始学会了慢慢来,客观的检视自己,这是非常大的进步。】
他了解了自己在“适应型儿童状态”里待了多久,也开始明白他真的会批判和惩罚自己,正如小时候父母对他做的一样,这甚至是在满足他的需求。他想起苍鹭所谓的“共谋”——“偷偷地或无意识地配合别人”。一个人能同自己共谋来谴责自己吗?而且不自知,连潜意识也没能察觉到?
蛤蟆沿着河岸去河鼠家的路上时感到非常敏锐,仿佛卸下了习惯已久的盔甲。他的各种感官,尤其是视力,似乎格外敏锐。草木的颜色分外鲜艳,以前怎么没发现绿色的层次这么丰富。他能感受到外界万物的存在了,对四周环境也非常敏感。他发现自己边走边检视着内心的感受,就像飞行员升空前检查设备一样仔细。
【人呢,一旦心灵打开,就如睁开了眼睛一样,会带来身体上和视力上的舒适。所有会有“心盲”一词。也有“心绪沉重会影响视力”的说法,原本看似心理的联系,其实和生理也是有一定的联系的,我相信他们之间的科学性联结。】
第十一章
蛤蟆先生的选择
“‘成人自我状态’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苍鹭回答。
ADULT EGO STATE
“在成功的人生里,这三种状态(儿童/父母/成人 )都是必需的。它们已经演化了千百年,所以每一种状态肯定都很重要,都对生存有价值。不过,我们可以说的是,‘成人状态’有它的特殊重要性。”
蛤蟆听得相当专注。
苍鹭继续说:“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里,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
确信无疑的状态,没法给新知识和新理念留出一席之地。旧的思想主宰着你,这就是为什么单靠争论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想法,只会让人更固执己见。”
“咨询的主要目标是让你能自己找到答案。我会在这个过程中协助你,但只有你自己能做决定。”
我认为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受,除非他们用蛮力胁迫你。说到底,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我们‘选择’了愤怒,我们‘选择’了悲伤。”
“也许‘选择’这个词不太恰当,我们选择怎么感受,和选择再吃块巧克力是两码事儿。但我们做这些选择时都是无意识的,更像是一种条件反射。”
“如果你为自己负责,就会认识到你对自己是有自主权的。因此你就知道自己有力量来改变处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改变你自己。”
第十二章
说出人生故事
“还记得我在家戴领结让父亲感到强烈的不满。那是头一次,他的反应让我有一种真实的满足感。我想,如果他对我不满,至少说明我还有本事让他不满!自那以后我便一直戴着领结。”他边说边别扭地摆弄着自己深蓝色带波点图案的领结。
【孩子们为什么会有逆反期?
有些孩子会不会没有逆反期?我想,逆反期也许正是说明孩子在一个环境里没有找到认同感和归属感,为了显得自己的存在感,而做出的一种彰显行为。这种行为模式也许是他喜欢的行为,也有可能不是他喜欢的行为。都有可能。只要这种行为会让他们有存在感就够了。这里的存在感,也许不单纯仅仅是存在感,也是一种和另一种权利的对立。这种对立能显示出自我的能力。一个人是需要别人对他有能力认同的,不管在哪个方面。负向或者正向都可以,尤其是在青春期,争夺与胜负心给人带来的结果性感觉让他们更有情绪上的正感觉,哪怕结果并不怎么样。】
“老实说,苍鹭,我的故事很有趣,是不是?”
“非常有趣,”苍鹭回答,“但关键是,你能由此学到什么?”
第十三章
人生坐标与心理游戏
所谓活得真实,就是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这能打破从童年延续而来的因果循环,让真实的自我摆脱过去经历的束缚,在自由中成为真正的自己。
人生的剧情若能避开‘残暴命运如投石飞箭般的摧残’,该多好。我们在之后可以探究一下怎样应对那样的状况。
想要理解你的现在,就必须回顾你的过去,你应该不会觉得意外。实际上,我们得回顾你生命最早期的阶段,从出生到大约四五岁的时候,发生的一切都对你影响重大,还影响了你后来的成长,牵涉到你怎样看待自己和别人。这种影响是普遍存在的。就这样,你形成了对这个世界特有的看法,对你而言,这就是你看待事情的唯一方式。
每个生命一定都得经历开始、中间和结束这三个阶段,而开始的阶段会显著地影响后来的阶段。因此你对世界的看法是在人生的最初阶段里形成的。
大约四到五岁左右,你会试图回答两个问题。”
“哪两个问题?”蛤蟆狐疑地问。
“第一个问题是:‘我是怎么看自己的?我好吗?’第二个问题是:‘我是怎么看别人的?他们好吗?’”
沉默中,蛤蟆思忖着这两个存在主义式的问题。终于,他问:“是谁在问我?”
“是生命本身,特别是你体验到的生命。”
“一切的关键就在于那是‘人生坐标’。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从那以后,我们便建构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换一个词来说,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
第十四章
赢了游戏 输了自己
“PLOM。”
“噢,这个我记得,”蛤蟆立刻说,“意思是‘可怜弱小的我’,有一次面谈你怪我玩了这个游戏!”
“是的,我之前提过,不过我不是在怪你玩游戏。我的目的不是责怪你,而是帮助你看到你在玩什么样的游戏,这样你才可以就此打住。”
“你真的觉得我在玩这个游戏?”蛤蟆问。
“你觉得呢?我们咨询的一开始,你确实在用自怜猛烈地攻击自己,不是吗?”
“因为愤怒能够非常有效地抵抗抑郁。愤怒的人从不觉得内疚,因为他们总在怪罪别人。他们自卫的方式,是把自己内在的恐惧对外投射到别人身上,这样就能把对自己的怒火转向别人。”
第十五章
最后一次面谈
苍鹭知道蛤蟆与他的对抗是有意义的,蛤蟆已经不再是个叛逆的小孩。
“有一阵我睡得特别不踏实,醒得又很早。为什么会那样呢?”
“很难给出确切原因,但那是公认的抑郁症状之一。我认为和你内心的恐惧有关。当你有恐惧感时,焦虑的念头就会跑到你的意识层面,让你没办法放松。就好像它们在你心里拉响警报,告诉你大事不好了,希望你能做点儿什么。”
“我觉得我比过去更能顺应生活了。可我不会忘记自己曾经是那么消沉,那段记忆会永远留在那儿,或许就是对我的提醒,告诉我,滑落到生活边缘的人生是什么样的。”
“我明白了。你是说‘我好;你也好’其实是一种发自内心信念的行为。”
“是的。它非常接近于人本主义的信条:信自己,信他人,而不一定非要信神或超自然。”
“在咨询过程中,我们不仅用头脑去思考,也用情感去体验。虽然你开始在理智上理解自己的行为,但要充分理解自我,唯有通过和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当你对情绪的感受越来越清晰时,就能明白它们并非可有可无,也不会对它们不闻不问,因为情绪正是自我的核心。”
“那么高情商的人是怎么样的?”蛤蟆问。
“概括而言,他们都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他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许最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也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
共生性则体现出成熟和自我接纳,还包括求同存异地接纳他人。共生性可以让你在社交和工作上与别人有效联结,协同合作。
在咨询中,学习一直是个双向的过程,只是彼此学到的东西不同。
第十六章
道别与新生
河鼠决定要用一顿午宴来纪念蛤蟆的康复。他说:“人们太容易让重要的事件就这么过去,忘记关注或为它们庆祝,也许是因为我们通常都只在事后才明白它们有多重要。”
小动物通常不会提前做计划,对他们来说,在四季更迭中按部就班,才能过得舒服,把忧虑都抛在脑后。改变会带来风险,风险会导致危险处境,危险意味着死亡的威胁。
“干得好,鼹鼠。”老獾说,“我会经常照顾你生意的。我是个吃货,真的。”獾有时候说起话来也俗气得很。
很少有人记得波利卡普这位可敬的圣人,在他即将殉道之际,一个声音对他说:“坚强点儿,波利卡普,你是个男子汉!”于是蛤蟆也告诉自己:“坚强点儿,你是蛤蟆!”
司机正要发牢骚,一看是老獾,便立马改变主意,问候他晚上好。
世上英雄辈出,
史书皆有出处。
若论大名万世瞩目,
还得数我蛤蟆!
唱完他便开怀大笑起来。“好啦,只是逗个乐,再说这诗写得还蛮有水平嘛。”
牛津智者众多,
堪称知识渊博。
若要比试聪明才华,
不抵蛤蟆一半之多!
困在方舟的动物,
号叫着流涕痛哭。
是谁说“前方就是大陆”?
又是蛤蟆先生的鼓舞。
行军队伍前进,
统统向他致敬。
他是国王?还是将军?
不,他是蛤蟆先生!
女王连同一众女仆,
坐在窗前缝缝补补。
她喊:“看哪!是谁如此玉树临风?”
她们答:“他是蛤蟆先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