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张廷玉作为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老臣,宦海沉浮60余年。得到了康熙雍正两位皇帝的全力信任,其中在康熙朝他做了22年的中枢官吏,在雍正朝做了14年的军机大臣,是清朝三百年历史中唯一一个死后配享太庙的汉臣(文章较长)
本来张廷玉的应该是一个全始全终的典范,君臣际遇的代表,但他与乾隆帝发生了不大不小的尴尬。最后闹得被乾隆帝撤职查办。
这其中的恩恩怨怨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我们只捡其中几个重点来简单说一说:
1.张廷玉的身份。
张廷玉是有才的,要不然的话他也不会通过科举考试被封为庶吉士。但同时张廷玉是有背景的。
名门之子,官宦之后。他的亲爹张英是康熙朝时的礼部尚书。礼部位居6部之首,也就是说张廷玉是官二代
朝里有人好做官,况且有这么个牛逼的爹。所以当29岁的张廷玉考中进士后,再加上他亲爹的影响。康熙皇帝便将张廷玉调到了当时的南书房(中央首长秘书办),官虽不大,但却天天与最高领导人接触。这就是中枢子弟。
2.张廷玉与雍正的和谐关系。
雍正皇帝是以刻薄寡恩而在历史留名的,但为什么雍正一朝14年。张廷玉与雍正的关系如鱼水之欢?如漆似胶,举案齐眉夫唱妇随?(以上成语是为显示本少校知识丰富,瞎引用的)
归根结底就是因为雍正与张廷玉之间:
一个刚正严明,一个宰相气度。
一个嫉恶如仇,一个软硬兼施。
一个励精图治,一个忠心耿耿。
所以在雍正朝,张廷玉历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首席军机大臣,在各个重要部门都做过一把手,有丰富的执政和从政经验。
张廷玉是1672年出生,他比雍正皇帝大6岁。所以当雍正皇帝1735年驾崩的时候,张廷玉是63岁。而这个年纪用我们现代话讲正是从政的黄金时期,人生第二春刚开始。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雍正帝是准备将张廷玉留给他的儿子用的。
所以雍正帝在临死前:承诺张廷玉死后,让他配享太庙。
3.为什么张廷玉与乾隆帝的关系肯定不如前朝和谐?
1735年康熙雍正帝驾崩。年仅24岁的乾隆帝继位。那一年张廷玉63岁。
1.一个63岁的三朝老臣,身体还十分康健,权力十分大,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家族子嗣遍及朝野。
2.从一个领袖皇帝的观点来看,这样的一个臣子的风险性要大于它的实用性。
3.再加上张廷玉,63岁,为人做官处事肯定比较稳重或比较保守。这与24岁正风华正茂的的乾隆帝的做事风格格格不入。
4.张廷玉的稳重,在乾隆眼里可能就是保守与落后的代名词,张廷玉对前朝皇帝,对他的肯定的赞赏在乾隆眼里可能就是倚老卖老。(在这个观点上,我们一定要以最坏的心态来考虑一个帝王)
4.张廷玉与乾隆关系恶化的根源。张廷玉的三个昏招。
在说这个观点之前,我们一定要重点说明,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在做人上的根本不同
雍正是典型的面冷心热。乾隆则是典型的面善心冷。
性格的原因导致了雍正皇帝不会轻易去承诺一件事情,但承诺后一定会做;而乾隆帝则会轻易许下诺言,但许下也就许下了,可能后期就忘了,一诺千金这种事在乾隆皇帝面前是不存在的。
这导致了张廷玉对乾隆的信任度远不如对他爹雍正。所以他就出了第1个昏招:
他要求乾隆帝将雍正皇帝承诺给他的,死后配享太庙这个荣誉,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
而这一点正是采了乾隆的猫尾巴。一个皇帝可以被人骂残暴,可以被人骂无耻。但一定不能被人威胁!
面对如此尴尬的情形,张廷玉不但没有想出好的解决办法,而是做出了第2个昏招:
他与鄂尔泰在治国理念上有了争执,并上升为党争,张廷玉对于雍正的新政,是抱着极为赞同的态度的,
鄂尔泰则认为,康熙时的开明和无为而治是比较符合清政府当时所面临的情实际情况的。
这二人对于治国理念的党争直接引起了乾隆帝的不满。大家一定不要忘了乾隆帝是康熙从小拉扯大的,所以在治国理念上他更倾向于康熙朝无为而治和宽严相济。
张廷玉的第3个昏招:三番五次的要求告老还乡
一条看家护院的狗,对于主人来说什么时候杀什么时候放,是主人说了算,而不是狗说了算的。张廷玉没这个觉悟。他自然为这个国家付出了太多,所以他想提前告老还乡,以求在活着的时候,能够看到自己配太庙这一幕。
而对于帝王来说,我可以给你,但你不能来要。关于配享太庙这一荣誉称号是我爹给你的,不是我给你的。我承认我将来会给你,但一定不能主动来要。
而张廷玉也属于老糊涂了,就在这个问题上跟乾隆帝交上了劲。最终的结果是他成功的告老还乡,然后被乾隆罢官夺职抄家!
于是张廷玉病死了。在他死后不久乾隆就大张旗鼓的承认,你张亭玉还是可以配享太庙的!!!
通过张廷玉这个事情,我们总结出来的一句道理就是:领导承诺的东西一定要记住让他主动给,千万不要去,张口去要,就算他承诺过也是这样。
一家之言抛砖引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