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伴随碎片化阅读、浅阅读等阅读形式的盛行,大学生的表达能力越来越“见短”,呈现出缺乏思考、逻辑、内涵的现状。一些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出现了语言文字匮乏的问题,比如:请假时不会准确、详细地说出请假原因;主题班会发言几句话草草讲完;写文章干巴巴,寥寥几行;文字作业上网“复制粘贴”;网上聊天只会“斗图”、“吐槽”、“开杠”等等。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大学生的感悟能力、认知能力、鉴赏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能力的下降,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造成严重阻碍。
表达能力是什么?是指一个人把自己的思想、情感、想法、意图等,用语言、文字、图形、表情、动作等形式清晰明确地表达出来,并能够顺利让他人理解、体会和掌握。为什么要强调表达能力?因为它太重要了。就大学生而言,结交朋友必须懂得表达,参与学生工作必须懂得表达,参加活动竞赛必须懂得表达,开展社会实践必须懂得表达,完成课程作业必须懂得表达,实习求职必须懂得表达等等,举不胜举。总之,在如今的生活环境下,表达能力欠缺容易导致大学生缺乏自信、自我封闭、发展受挫。
在日常生活中,表达能力主要体现在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这两方面能力是应用得最普遍、最广泛的基础性表达能力,大学生首先要掌握好这两方面的表达能力才有可能提升其他方面的表达能力。可是,许多大学生恰恰对于这两方面的基础性表达能力不甚重视,导致自身的语言文字严重匮乏。造成此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大学生的网上生活时间明显多于网下生活时间,疏于日常生活中的人际沟通交流,而在网络中的聊天对话也多以网言网语、表情包等简洁明快的形式进行,严谨、规范的语言文字渐渐远离了大学生的生活;另一方面也因为以前的中小学教育存在“重理轻文”的现象,导致大学生的表达能力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
口头表达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它关乎个人未来的成长和发展。那么,如何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呢?笔者有几点建议。
要学会表达,先要培养胆量。那些最善于表达的人,往往是最有胆量的人。表达一般都是在公众场合、平台进行,因此,所表达的内容可能会遭到他人的评论和反驳,如果没有足够的胆量,就会畏手畏脚,不敢表达。胆量是表达的必要条件,大学生要利用好校园生活中的每一次表达机会,比如:课堂答题、班会发言、演讲比赛、征文比赛、辩论赛、社团活动、干部竞选等等,积极表达自我,培养自身胆量。当然,有胆量并非鲁莽,针对每一次表达的机会都要做充分的思考和准备,争取每一次表达都能够收获最佳效果。
要会说会写,先要会听会读。“听、说、读、写”是一个贯通的整体,如果说“说、写”是输出模式,那么“听、读”就是输入模式,有“输入”才有“输出”,有高质量的“输入”才有高质量的“输出”。如何会听会读呢?“听”就要听名人名家的演讲。习近平总书记的诸多演讲堪称经典,他的演讲常常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会贯通、运用自如,使演讲内涵丰富、深入人心,值得大学生学习。同时,还可以多看看如《开讲啦》、《超级演说家》、《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从中吸取演讲经验;“读”就要读中西方经典名著。经典名著历经了千百年的“大浪淘沙”,是人类传承下来的思想宝库,其底蕴深厚的思想观点、精炼准确的遣词造句、精妙绝伦的修辞手法等等,值得大学生借鉴。应当注意的是,学会“听、读”后,还要通过勤于练习“说、写”才能实现会说会写。否则,“腹有诗书”而不会表达则会变成“书呆子”。
文字表达要言之有理,先要了解实际。表达的目的是让他人了解自己的思想观点,或寻求共识,或传递价值,或抛砖引玉,在人与人的交流中产生正面积极的效应。如果我们所表达的内容好高骛远、不切实际,不仅不能让他人理解和接受,反而会让人啼笑皆非、匪夷所思。所以,大学生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积极深入基层、群众,充分了解国情、民意,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让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说所写“接地气”、“有道理”。
总之,大学生不要让自己的表达能力“断档”,不论学理学文学体学艺,都要把表达能力作为自己的一项基础性能力培养好,在“地基”牢固的前提下进一步建造自己的“能力大厦”,努力把自己塑造成新时代的优秀大学生。
(作者:张高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