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醒悟
1、孰主孰扑
作为一个人,在这一生中可能遇到的最震撼的经历莫过于发现这样一个神奇的现象:我们竟然可以用自己的大脑控制自己的大脑。
我们可以用锤子去砸钉子。然而,我们却不可能用某一个锤子去砸同一个锤子,也不可能用某一个钉子去砸同一个钉子。大脑和思考之间的关系远比锤子与钉子之间的关系复杂得多。我们用自己的大脑进行思考,然而我们思考方式和结果往往受上一次思考的方式和结果影响,同时也会影响下一次思考的方式和结果。
这里用一个句子来说明我们的思考可以复杂到什么程度,以及语言与文字有时会被局限到什么程度——“我们甚至可以思考我们的思考方式和思考结果是否确实是合理的思考方式和思考结果。”
审视一下自己,就可以理解,每个人都能把自己划分为两个部分——自己知道的和自己不知道的。有的时候,我们对自身并不了解。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突然有一天,你很关心的某个人对你说:“你怎么这么自私呢?”这种事情发生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觉得“很受伤”——即使人天性自私,你对他可一直是无私的,因为你知道自己确实是非常关心他的。然而,他现在对你的评价很可能说明你身上有自己并不知道的部分。
这个例子或许也能说明另一个问题:每个人都可以用另外的方式把自己划分为两个部分——别人知道和别人不知道的。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把一个人划分为4个区域。
1号(别人知道的、自己知道的)、
2号(别人知道的,自己不知道的)、
3号(自己不知道的,别人不知道的)、
4号(别人不知道的,自己知道的)
也许对我们每个人来说,自己身上最为隐秘的部分就是3号区域:自己不知道的,别人也不知道的自己。
弄清楚“自己不知道的,别人也不知道的自己”究竟是什么,暂时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
你现在竟然仅凭自己的心智就意识到了“自己不知道的”和“自己不知道的,别人也不知道的”你的存在!
如果我们能用自己的大脑控制自己的大脑,那么我们就应该用自己的大脑控制自己的大脑——事实上这恰恰是人类与猩猩的区别,尽管人类和猩猩拥有共同的祖先。
有心理学家认为,人之为人的关键在于人具有特殊的“大脑额叶”。正因如此,人类才具备了其他动物很难具备的一种能力——反思能力。得到了反思能力的人类。最终创造了语言,发明了文字,形成了逻辑思考能力,进而成为地球上最强大的物种。
在第0章“问题”一节中描述的那个场景里,“你”就处于被自己的大脑所控制的状态之中。若非醒悟很多人可能一生都无从注意这个重要的事实:
你的大脑并不是你,你的大脑是(属于)“你的”大脑。
尽管你用你的大脑思考,好像它也在指导你的行为,但是你要明白,你的大脑不应成为你的主宰,你“可以控制你的大脑”——分清主仆很重要。我们可以用下图来描述“无意识地受大脑控制”与“有意识地控制大脑”之间的区别。
美国数学家约翰·纳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是历史上第一个广为人知的”用自己的精神战胜了自己的精神病“的人。换言之,纳什通过挣扎学会了控制自己的大脑,不再被自己大脑中的幻觉所控制。
另一个经典的例子是著名的奥地利神经学家、精神病学家维克多·弗克兰。他的父母、妻子、兄弟都死于纳粹的魔掌,而他本人则在纳粹集中营受到残酷对待。经历了无数的波折与思考后,他明白了一件事:“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换一种方法来表述,那就是:经过长期思考,弗兰克终于意识到自己其实可以控制自己的大脑,而不是被自己的大脑左右!于是,在最为艰苦的岁月里,他选择了积极向上的态度。他没有悲观、绝望、相反、他在脑海中设想,自己重获自由之后该如何站在讲台上,把“关于集中营的心理学”讲给来宾听。凭着这种积极、乐观的思维方式,尽管身处集中营,弗兰克却可以让自己的心灵越过牢笼的禁锢,在自由的天地里任意翱翔。
这就是所谓的“运用心智获得解放”。不在让自己“跟着感觉走”,成为大脑的奴隶,而是翻身做大脑的主人。
2.何为心智
心智究竟是什么?简单地说,一个人的心智就是其过往获得的一切知识及经验的总和(包括基于这些知识和经验造就的思考方式、思考模式)。
心智与智商不同。大多数人都拥有正常的智商,但并非每个拥有正常智商的人都拥有正常的心智。许多人的心智仍处于未开启的状态。我们常看到所谓的“聪明人办傻事”,其原因基本上都是他们的心智尚未开启。他们即使作出了错误思维判断也会振振有词——绝非强词夺理,而是义正严辞、双目炯炯、真诚满怀。
关于“心智的开启”,其实有很多种说法,例如。俗语中的“开窍”,佛教禅宗中的“顿悟”,现代心理学术语中的“打破旧的格式塔,重建新的格式塔”。心智被开启之前,一个人可以用他作为人类理所应当拥有的智商正常地生活——当然有好有坏。然而,当一个人地心智被打开之后,他将面临一个崭新的世界——尽管依然有好有坏。在这个新的世界里,一切都可能与从前不一样,因为他要用开启了的心智重新去理解、去判断。
当一个人认知一系列正确的道理后,可能会将心智开启,但有的时候(甚至是更多时候),结果可能完全相反。
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一个道理明明非常正常,却因为讲述道理的人由于某件事情被戳穿,露出伪君子的嘴脸而使很多人不再相信那个原本应该被笃信的道理。例如,“做事只要踏实、认真、事业就会做大”,这原本是非常朴素而又正确的道理,可偏偏整天把这句话挂在嘴边的唐骏被人揭出老底——他的学历是假的,他可一点都不踏实!于是,很多人“开窍”了,“顿悟了”,得出结论:“再也不相信这种鬼话了!”
无论是正向还是反向,心智一旦开启,就会不断自我积累,自我过滤,直至根深蒂固。人与人之间心智力量的差异,就是这样一点点的积累,最终天差地别。需要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心智是他的知识和经验的总和,也包括他的思考方法和思考模式。因为无论是吸收知识还是总结经验都需要经过思考才能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他的思考方法和思考模式都会多多少少产生变化,根据新的知识和经验,或巩固、或调整、或否定、或重建……
所以说,心智这东西“上不封底、下无保底‘。心智一旦开启,就可能因为学习而像病毒一样疯狂发展,与此同时,”学习能力”也会相应的大幅增长。于是,心智可以发展,可以培养,可以重建,甚至可以反复重建——怎么可能封顶?然而,反过来,如若这一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那么心智的发展就有可能停滞,甚至倒退,弄不好还会“痴心不得反癫狂”——怎么可能保底?这就好比有些人一辈子都是“原始人’;有些人”开窍了“,演化成了”现代人”,甚至尼采口中的“超人”;同时还有些人也“开窍了”,退化成了“猴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