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槐花即将开放的季节,我在网上寻找哪里能找到太原槐树。
搜索到一篇文章《太原曾经那条最美的国槐小街,如今是这样》的文章,里面第一个介绍的是太原侯家巷,且山西大学堂的旧址也在那里。我本对民国钟情,又喜欢槐树,今天一大早就带着孩子慕名而来。
文章中的侯家巷我们乘坐4路公交车在五一广场北下车,走一小段路拐个弯儿就到了。
果然看上去和图片差不多,但是现在的树叶子还没有特别茂密,我看到两边的树,确实高大,也许夏天等叶子繁茂起来,能达到遮天蔽日的凉爽效果。
可惜看上去不是槐树,我用百度识图显示树木为水杉。
百度识图的水杉树我有点小小的失望,但很快,山西大学堂的旧址进入了我的视线,好像一下子把我代入民国,与周围的建筑风格明显不同,大门与院内建筑显得庄严而古朴,我仔细研究了山西大学堂的历史,其建校时间是1902年,由山西巡抚岑春煊和英国人李提摩太用庚子赔款共同创办,和北洋大学堂(现天津大学),京师大学堂(现北京大学)一起是中国最早的三所国立大学堂。距今已经有近120年了,现在变为了太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在里面上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啊!真的让人羡慕。
仿佛民国期间的那段动荡历史一直存在至今,可与之相拥。
山西大学堂旧址(现太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侯家巷 门口介绍搜索百度,孙中山在这里演讲过。
网图侵删以前在这里的学生还是梳辫子的。
网图侵删我试图进校内观看,发现只能观其外观,里面是不对外开放的,难免有些遗憾。
再往前走,看到了太原文庙的牌子,我本来是不知道这里有文庙的,现在看到了,不得不带着娃娃去看看。
侯家巷路牌大概五分左右的路程,我们走到了文庙门口,显示为山西考古博物馆。虽然我文化知识不够,但总喜欢往博物馆里凑,记得不知道谁说,幸福是与梦想靠近的过程,每次去博物馆,虽然只能观其表,但我总是能够感到与文化的靠近,即使是表面上的靠近吧。
山西考古博物馆和朵朵 太原文庙我对考古没有研究,只能对其历史进行“考古”。
山西考古博物馆前身是原山西省博物馆,历史悠久,从民国初年1919年阎锡山在文庙成立山西省教育图书博物馆开始,从民国至今经历了9次变革,直到2020年,山西省民俗博物馆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合并,更名为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馆)。
走进去是个幽静的院子,游客比较少,绿意甚浓。
馆内有三个主题,考古的温度,千秋孔子,以及部分民俗馆。
考古的温度,介绍了山西省很多古迹遗址,大概专业人士才能看懂吧。
网图侵删我在里面找到了老家偏关天峰坪镇遗址。
有一个北魏时期的拥抱葬引起了我的注意,生同衾,死同穴吧,说实话有点害怕。
拥抱葬民俗馆内展示了古代小朋友的服装,管内幽闭黑暗,剧工作人员介绍,里面最有价值的是水泉北齐梁壁画,墓室顶部壁画在本馆的房顶上展示,画的十二生肖和四个神兽,不留意根本看不到。
可能是出于对文物的保护,没什么灯光,黑黑的看不清也不能照相,只能在旁边的屏幕上观赏。
据工作人员说这是本馆的镇馆之宝,我看到有一位老阿姨专门过来寻找。
最里面的是孔子千秋展馆,对孔子的历史,及发展,历朝历代的文人做了介绍。
出馆之后,就到了狄梁公街。据说以前这里有做狄梁公祠,在明代建立,为了纪念狄仁杰,可惜被大火燃烧殆尽。我们只能走走狄梁公街,总有一处是当时的狄梁公祠吧。
太原现在把之前的唐槐公园扩建成狄仁杰公园,上次去的时候,赶上周二闭馆。但是可以看到唐朝的大槐树。
侯家巷和狄梁公街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侯家巷在元代就散居着一些农民,明朝年间,这里开办了晋阳书院,又名汾河书院,万历七年被毁。雍正年间又复建,乾隆年间,晋阳书院发展到鼎盛时期。
可惜我要找的是能吃槐花的大槐树,这次没有找到,还得寻找下一个地方。
我在搜寻槐花树的过程中,看到了大家对老太原的怀念,现在的太原,城市化还在建设,到处在修路修地铁,难免对一些过去的老街造成破坏,很多巷子只能在记忆中怀念了。
看来我想在太原吃到槐花好像比较难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