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25

作者: 清辉_0528 | 来源:发表于2019-04-25 16:20 被阅读4次

    刚看这两天写的,是日记吗?

    不用在意,能写就是在与自己对话。

    今天阅读了与心理学有关的“家长的‘错误爱’对于孩子的影响”(忘记标题,大概是这个意思)。有一种叫“失爱症”,得此病的人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总觉得心里缺失了什么。而这样的症状还会像个诅咒一代一代传下去。不自觉地重复着。那什么是失爱呢?我们和周围的人多数都不知道什么是爱。从我们生下来,到我们成长过程中,没有懂过爱的含义。由此生命中找不到爱的能力,长大后也无法以爱的形式与外界产生链接。

    那么,爱有一个关键点——不计回报与付出。一旦有了想要付出后的回报就成了交易而不是爱。

    其实这一点在幼童身上很容易看见。而成人,以及青少年身上会难以发现。这是因为那时感知已经停止了。为什么这样说呢?文章中用人与人的比较来说明。青少年时候,需要外界鼓励也就是认同来取得自信心。这个阶段可以说是一种模仿。别人能引以为傲的事就是自己能看见可以成就自己的事。很少去明白为什么这样做和应该怎样去做。更何况,你看见的别人的好会有很多种,模仿别人就缺少自我修复的过程。这时候会有点散乱。没有时间去增加自身的广度和厚度所以很难做到包容。

    没有包容能力,就很难去爱。而你复制的都是你看见的人地生活和日常。本来生命由你,可以有很多可能性。但是由于被这样的模仿限制在固定的性格和行事的范围里。阻碍我们去寻求生命的意义。而在所谓的传统中,信奉一种信仰,把自己看得很“小”。而因此这样的小就会让你有一个念头,服务于各种需要。

    中国的大多数父母,习惯用物资上的东西去界定意义。换句话说,你除非做到大家认可的那些成功,不然你做的很多小事,在他们眼里都是没有意义的。亦或者你做的事不在他们定义的范围之内,也是无意义的。就如一个剧中提到的“好像意义必须被量化,必须是可以马上见到成效,不然的话它就是没有意义”。

    由此,我们每个人很难最后不成为父母的样子。因为潜意识里,我们想得到的爱就是要去服务于父母界定的有意义的事情里。

    自己到底是什么,想要什么都会被忽略掉。所以当爱情来临之际,我们通常会选择“等待”。等待爱情变得更好,而不是主动去做些事情让其更好。

    在爱情中,我们希望被看见,被爱上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内心小孩,需要“抱抱”一样。现在的社会里有很多问题来自这样的结果。他们没有通过成长,来满足自己对生命的态度。

    所以,在爱情里。你需要这样的人出现在生命里,你首先要成为这样的人而不是等待。也就是我们用生命去打造那个愿意和我们一起渡过有意义日子的人。

    如何走出这种复制的魔咒。文章中提到“分裂”。也就是成为一个独立的自己。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必须是跟父母在一定程度上精神分离的。

    他有一个独立的生命体。

    读到这段我在想做为子女,我们需要渐渐从父辈的抑制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生活。这样的日子是你觉得想要的,有意义的。成为伟大的自己。因此你需要明白伟大的根基在于创造,创造自我修复能力。而这样的创造是不会害怕“冒犯”的。不去害怕别人用他们的价值观定位自己。你不需要和别人相同,你值得拥有你认为好的东西。

    所以,一个人应该懂得去阅读自己,接受自己。

    而恰好你是父母,那就要懂得不去插手孩子自己想成为的那个样子。这一点可能很难得做到,因为多数人都会觉得我爱孩子,希望孩子过得好,才回去帮助孩子。而你如果认真地体会到“失爱症”就会明白,那不是爱,是限制他们做自己。

    愿所有的人都懂得爱,不求付出和回报。而是做了,给了就可。一个自由的环境比限制更重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9-04-2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ndzg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