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书摘 | 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

书摘 | 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

作者: 葡萄白兰地 | 来源:发表于2020-08-27 10:21 被阅读0次

    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

    樊登

    165个想法

    引言 我是一个用读书改变自己生活的人

    >> 可以说,书是绝大部分问题的出口。所以,如果你正感到迷茫或焦虑,不妨开始读书。

    你焦虑吗?如何从“单向度的人”变为“多向度的人”

    >> 但核心的焦虑来自未来的不确定性,个人缺乏对抗脆弱的能力。

    >> 阅读可以让我们从“单向度的人”变成“多向度的人”。“多向度的人”的思维体系里有三大支柱:

    >>  第一个是事实。

    >>  第二个是逻辑。

    >>  第三个是批判性思维。

    讲书是最高效的沉浸式学习方法

    >> 沉浸式学习vs观光式学习

    >> 沉浸式学习往往是目标导向的。

    >> 讲书是强沉浸式学习,能锻炼一个人的主人翁意识

    >> 当你成为老师,成为那个向别人传播知识的人,你会发现,讲书是一种强沉浸式的学习方法,它会让你进入“心流”状态。没有意义,自己找;没有脉络,自己找。你会主动在书的字里行间寻找脉络和意义,然后把它梳理出来,再加上准备的过程当中你的专注力比平时高,这一系列的行为会极度且长久地锻炼思维逻辑。

    >> 每次我绘制完一本书的思维导图,并且在录制的时候讲一遍之后,这本书80%的内容就都被我记住了,而且很难忘掉。

    >>  架构是什么? 开篇先说什么? 这里边最动人的故事是哪个? 最有价值的点在哪儿?

    >> 《复杂》《反脆弱》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赋能》《高绩效教练》是“同一本书”。

    >> 它们的结构和知识逻辑都是相同的。通过累积阅读和无数次绘制思维导图的洗礼,我的大脑建立起来了足够多的交叉和神经元连接。

    >> 遇到任何主题我都可以调动知识库里的内容,把它们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逻辑闭环。我可以非常快地把这些知识归纳出第一点、第二点、第三点,条理清晰地围绕主题来论证它。

    >> “多向度的人”思维体系的三大支柱:事实、逻辑、批判性思维。

    辩论队培养我正确发声和控场

    >> 腹部发声法——每次吸气的时候肚子要鼓起来,然后呼气的时候用腹部的气慢慢地把声音顶出来。用这种方式说话,连续说一个礼拜嗓子也不哑。

    >> 一旦你脱敏了,你对这事就不会焦虑了,就会坦然很多。所以,对于讲书人来讲,脱敏这一关是必须要过的,没有捷径,只能多讲,对着各种各样的人讲。

    培养幽默感,吸引眼球

    >> 好好说话,客气、和蔼一点。别动不动跟人争论,没有那么多好争论的,有那争论的时间就把事干好,这样多好。”

    >> 大家只要这么一笑,这事儿就化解了。但是你特认真,你还在跟他不断地辩论,你把这个节目带歪了,没有沿节目主题往下走,而且还丧失了风度。”

    >> 我突然就觉得自己太幼稚,完全不懂得开玩笑,也不懂得维护一个谈话场的氛围,只是自己一味地说得开心,根本不去管底下的观众听着是什么感觉。后来怎么办呢?我也教大家一个很好用的方法。那之后,我就每天看各种各样幽默的片子。我在电脑里建立了一个文档,叫作“幽默素材”,然后把所有我听到的好玩的段子记下来。最后大概搜集了几百个笑话。

    >> 有些素材来自综艺节目,有些来自美剧《老友记》,有些来自崔永元的节目,甚至还有相声节目。那时候很红的主持人做的节目我都看,看完以后,我会将自己觉得有趣的笑话记下来。

    第一次实战:三本书撑起一门课

    >> 人们就能够快速地去归纳和总结价值。为什么我从一本书里能够迅速地提炼出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因为我知道这东西能卖钱,这些东西就是值钱的东西,别人听了会感动、受到启发,或者觉得耳目一新,是之前完全没有听过的。我对什么内容能产生价值这件事很敏感。

    >> 辩论的训练是规范发声体系和控场能力;电视台的训练是增加幽默感和趣味性,你想吸引眼球,得有趣味,得好玩儿;校园讲课则是提升内容提炼和价值挖掘的能力。所以我很感激这三段经历对我的重要影响。

    刻意练习=时间X积累

    >> 因为脑子里装了很多背景知识以后,再去吸收新的东西的时候,我会觉得很简单。我此刻唯一需要做的就是看看有没有差异,看看这本书有什么创新的观点。

    学会讲书,为知识松绑

    >> 第一,我能不能准确地把握这本书真正的含义,理解这本书? 第二,我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这本书真正的含义,且表达清楚?我的信息效度和信度如何? 第三,我表达出来的内容能不能让没有读过这本书的人无障碍地理解?我的语言风格是否通俗易懂,能否被二次传播?

    >> 而在讲书的过程中,这已经变成我的“肌肉记忆”了。所以每读一本书,我都是带着问题去读的,读完要先回答自己,把自己说服了,我才会讲给更多的人听。这种类型的输出,每一次都意味着从被动阅读变成了主动阅读。

    讲书的五种必备能力

    >> 什么是逻辑思维能力?就是要知道什么叫作前提,什么叫作假设,什么叫作论证,什么叫作论点,什么叫作论据,这些东西要搞明白。

    >> 所有的论证,要么是用归纳法,要么是用演绎法。

    >> 为什么有很多书我不选来讲呢?因为那些书里全是归纳法。比如,它会告诉你李嘉诚是这样成功的,比尔·盖茨是这样成功的,扎克伯格这样成功的,举完这么几个例子以后,作者便总结出来一条,说人努力了就一定会成功。这套归纳法得出的结论有时候在逻辑上是站不住脚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特别容易被归纳法迷惑,这时候一定要警觉。

    >> 有很多父母,本身非常优秀,但在某些问题上也会落入“逻辑陷阱”。比如,他们听说各路牛人是用了哪种方式,看了哪些参考书,或者报了哪些辅导班,然后考上了清华大学的时候,他们就认为自己的孩子也可以复制这些路径。因为考上清华大学的这个目标太诱人了,这些家长就禁不住用归纳法来解决问题。

    >> 演绎法就是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三段论。所有符合这个条件的人都考上了清华大学,谁符合这个条件,谁就可以考上清华大学。这个推理的过程是没有漏洞的,基本上是正确的。如果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一定是靠谱的。

    >> 虽然我们不能保证逻辑的完备,但追求科学性会比较容易接近真理。

    >> 讲书的过程当中,你也需要把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体现出来。即便是归纳的部分,也要用三段论来体现。比如举例子,举例子是为了验证我们的那几个前提,最终能够帮我们的用户得出结论。

    >> 这个东西不存在绝对的真假和绝对的对错,但是这个智力游戏体现的是你的逻辑能力,是看看你能不能用大家都能接受的逻辑,来组织和转化你所要表达的内容。

    >> 关于提升逻辑能力,我推荐一本书——《思辨与立场》。

    >> 大局观是说,你拿到一本书后,要一步步地分析: 这本书要解决什么问题? 它的使命到底是什么? 它是怎么论证这个使命的? 它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假设? 怎么验证这个假设? 推理的过程是什么? 怎么获得这个证据? 最后我们能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 这个结论对我们每个人有什么意义?

    >> 语言能力可以细分出很多部分,其中最重要的有三个:第一个是简洁,第二个是幽默,第三个是说服力。这三项能力都可以通过训练慢慢获得。

    >> 第一,简洁。简洁有效的表达,是非常高的境界。你用一个小时说清楚一件事,这不难,难的是用三句话说清楚。因为你的简洁是在为别人和自己节省认知成本。

    >> 要想简洁地把一件事说明白,核心还是前面提到的逻辑能力。就是你知道这件事有这么几个点,只要把这几个点说明白了,就不需要说太多了。

    >> 然后崔永元就说:“你不用老开玩笑,咱俩的风格可以不一样。你好好说话就行了,有灵感了开个玩笑,没灵感就不开玩笑,没事儿。”我见过特别多好的讲师,但大多讲课毫无表情,非常严肃。

    >> 用伤害或者贬损他人的方法来开玩笑,是糟糕的幽默;用自嘲和反省的方式开玩笑,是高级的幽默。

    >> 第一个是看优秀的电影,学习里边那些主人公的表达方式。比如《勇敢的心》《阿甘正传》,优质电影里的台词和演员表演的节奏,一定是非常考究的,而且是拥有力量的。

    >> 第二个就是阅读好的文字作品,向这些作者学习怎么讲话。之前听邓晓芒教授说,他初中阶段读黑格尔的书时间长了之后,写信都变成黑格尔的语气了。你想,一个初中生学习黑格尔,给人写信用的是黑格尔的语气,这是多么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这些好的文字,会给人带来深远的影响。

    >> 你知道你讲的东西在别人身上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吗?或者你知道对方关心什么吗?有时候我讲到一个点,我就能够感知观众此时的心情。比如我讲的内容可能给大家带来了困惑,那我会多说一句:“你这会儿肯定会觉得特别奇怪。”观众本来真的觉得很奇怪,但听完我说这句话后,他们的心理活动得到了理解,反而就冲淡了他们的困惑情绪。

    >> 同理心就是感同身受,换位思考,想他人所想。同理心是人和人之间沟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对同理心的培养是最费劲的。这可能跟童年生活经历有关。我见过很多人一辈子都培养不出来同理心。他们根本感受不到对方不愿意,感受不到对方有为难情绪,总是一厢情愿。所以同理心的部分是需要弥补的,甚至需要进行心理疏导。

    >> 万一有一个有缘人听到了觉得特别好,从此他的生活可能发生改变,这是非常有成就感的。

    >> 当你用爱来衡量它的时候,你做这件事的反脆弱性会高很多。

    >> 讲书人需要具备的五种基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大局观,语言能力,同理心,还有心中对社会、对每个人的爱。

    对待讲书,要有“将然”的心

    >> 比如梁文道,你能说梁文道讲书像单田芳一样吗?不能。他就是淡淡的,但是你依然觉得很有意思,为什么呢?他能在内容深度上“碾压”你。他在准备内容的过程当中,延伸出了很多的知识点,他理解文本的深刻程度比听众高得多。

    >> 要么你的表现力技高一筹,要么你的内容道高一丈,要么你的见解、思维方式别出心裁。

    >> 为什么会有新闻评论员呢?他们是靠逻辑思维体系生存的。这个世界上有大量的人缺乏批判性思维,他们没有在脑中建立一个逻辑体系来看待各种各样的事情。

    >> 最重要的事情是,每个人的能力是变化的。就算你开始讲得不好,慢慢地你也会变好。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越讲越有趣,越讲越有自信,知道的事也会越来越多,你的受众自然会变得越来越多。

    >> 他听了听平台上和沟通、团队建设有关的书,听完以后特别兴奋。他发现,做管理主要是要掌握几个要点。本来觉得门槛特别高的领域,通过读一本书或者听一本书就进入了该领域,他觉得特别棒。

    >> 其实,一些专业学者在某个领域非常专业,但是在别的领域可能反而比别人更需要“补课”。

    >> 这一身武艺的特点就是你首先得有刀的那个功能,得有自己锋利的那一面。换句话说,你得有自己的主业,同时,别的能力也不能太差。这就是瑞士军刀型的特点,一点突出,其他的不弱。我们不能帮你做到“一点突出”,因为那是你自己的专业,需要你自己长期深耕,但是我们可以帮你做到“其他的不弱”,营销、沟通、管理、亲子、投资都包含在这里边。

    >> 建立“幽默素材”档案,培养幽默感方能吸引眼球。

    >> 讲书的五种必备能力:逻辑思维、大局观、语言表达、同理心、爱。

    对于读书的五大误解

    >> “Keep learning”(持续学习)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 千万不要以为自己读一些诗,读一些哲学,似乎在生活中起不到多大作用,其实它会潜在地影响我们对事物的判断。

    >> 邓宁-克鲁格效应的核心就是你经常不知道自己该知道些什么,不知道自身的不足之处。有的人只读自己能“够得着”的书,这样容易只停留在自己认同的那个层面。

    >> 如果你读到一本书的时候,突然有点吃惊,觉得书里面讲的东西从来没听过,不明白为什么它这么奇怪……这时候你反倒应该认真去对待。

    >> 我二十几岁的时候,学人家读《瓦尔登湖》,真的完全读不下去。38岁那年,我又想起了它,这次一读,收获颇丰。这就是经典,买回来,放在书架上不会吃亏。

    >> 如果一本书中所写的内容都是迎合你的需求、增加你的自我崇拜感、放大你的欲望、跪求你的认同的,你一定要小心,它不只是想赚你的钱,还想让你变得更傻。

    >> 孔子在《论语》开篇的第一句就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第二句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第一句是自修,第二句是共修。

    >> 很多讲书人是高手。当你听了一些高人讲他研究了一辈子的东西后,你会觉得豁然开朗,这是因为对方把一本书的内涵吃透了。

    >> 读书这件事情,我们不需要执着,不需要痛苦,能读就读下去,能吸收就吸收。如果暂时读不懂,可以听听别人讲的,再接着读下去。

    >> 让我们自然、活泼地学习,保持不断进步的心态,一起把读书变成一辈子重要的事。

    选书原则

    >> 在中央电视台的时候,我们有一套非常明确的体系。比如,这档节目里有人说英文,收视率肯定低;那档节目里如果有一个残疾人,收视率就会高。我们有一个粗略统计排序:残疾人>小孩>老人>女性,最没人看的是中年男人。

    TIPS原则

    >> 科学性和建设性

    科学性是选书的第一标准

    >> 我们在看待一个事物、看到一个理论的时候,通常有两种衡量的角度,一种叫工具性的角度,一种叫现实性的角度。

    >> 什么叫工具性的角度?就是我知道这件事未必是这样的,但是它可以很好地解释现有的情况,能为我所用。

    >> 科学和伪科学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伪科学其实是封闭的,科学是开放的。

    具有建设性的好书值得你读

    >> 塔勒布这个人就特别较真,他追踪了同时代的作者列举出来的所有好公司和坏公司的发展轨迹,最后发现各家表现差不多。

    >> 塔勒布的观点是,它们共同的、最重要的核心并不是外在的一些表现。领导人强势与否,团队士气如何,有没有开放的论坛,都不重要。塔勒布的结论是,主要看这些公司的反脆弱性是否足够高。

    >> 所以在科学性之外,我们也应该关注评判图书的另一个重要的角度,就是这本书是不是具备建设性,就是读完了以后,你是不是有感悟和启发。

    >> 基于这样的原因,像《经营者养成笔记》《活好》《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样的书,虽然不是科学的,也不一定符合理论体系,但它是经验、智慧,是建设性的东西。

    >> 符合以下三点之一的便是具有建设性的图书。 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新的意义。 使我们产生强烈的动力。 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改变。意义、行动和改变,如果三者有其一,我们就说这本书是具有建设性的。综上而言,科学性和建设性是我选书的基本逻辑。

    每本好书都自带使命

    >> 比尔·盖茨推荐的书几乎没有一本让我失望,他是很认真、严肃的人。

    >> 这就是张五常教授讲的学术中的“老人与海”。一个人一辈子不需要钓特别多的鱼,最重要的是钓一条大鱼。

    >> “好书带好书”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

    >> 像《清单革命》《思辨与立场》这样的书,就是很符合这些原则的书。

    >> 医生的流程清单上没有询问伤害来源这一项,造成了疏忽,这给了他们一个很大的教训。

    >> 《清单革命》中总结了两个结论,一个叫“无知之错”,一个叫“无能之错”。作者在开篇就提出来说,社会上有很多错误是“无能之错”——因为能力不足而导致的错误;还有很多是“无知之错”——因为认知不足而犯下的错误,由于你完全不知道,所以这类错误是你必须要犯下的错。

    >> 顶级的那层人会反思自己,让自己的思维不断进步。

    04 如何读懂一本书

    >> 我说他讲的是人生的悲悯和顽强。他说这两个词让他感动,因为他就是想写这些,他从来没有写得那么明白,我竟然读出来了。

    理解力的池子有多大,就能够读懂多难的书

    >> 从知识到能力会有一个界限,这是一个奇怪的分割。量变势必会产生质变,但前提是在这个过程中,你是不断进步的。

    >> 我最近读到的最好的书是《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它彻底把经济学的原理讲明白了。而且不管是学文科的还是学理科的,基本上都可以读得懂。这本书中没有出现特别多的公式,都是案例和故事,叙述手法平易近人,使我对经济学有了非常深刻的理解。

    >> 管理学是处理当代人际关系的一门学科,所以它背后隐含的其实是领导力。

    >> 怎么去塑造共同的愿景;怎么通过沟通来开阔我们的沟通视野;怎么被人尊敬和信任;怎么给别人做反馈;怎么表扬;怎么批评;遇到别人情绪不好的时候,怎么舒缓对方的情绪。

    >> 学习管理学知识时,我觉得不需要读特别老的书,读最新的就好,像《非暴力沟通》《关键对话》《掌控谈话》《可复制的领导力》就是很好的书。这都是很有效的、能够帮助我们掌控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书。如果一个讲书的人自己本身不具备这个能力,那他传达出来的东西就很难具有说服力。

    >> 哲学可使人开阔眼界,提升认知层次。假如你作为一个知识的传播者,每天脑子里想到的都是日常生活的鸡毛蒜皮,那你很难给别人带来更高层次的启发

    >> 我讲过的《生活的哲学》,其实就是一本很好的入门书。它让我们看到哲学给生活带来的改变。你想要下功夫的话,历史上有那么多了不起的哲学家,你可以读一读他们的书。

    >> 关于哲学的书,我推荐《学会提问》《思辨与立场》《哲学起步》。

    >> 还有一本书叫《这不是你的错》,里面提到了原生家庭的“和解”。我们看到《都挺好》的结局就是和解,它一定是回归到对父母的感谢上来。这种处理方式很高级,只有与自己和解,与家庭和解,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所以,如果你发现你读过的书跟现实生活能够产生这么准确的对应,那你就会觉得读书很有价值。

    >> 人生经验在读书的时候是很有效的一个帮助。比如看《科学史》《世界观》这样的书,我就能够看到整个人类是怎么样一步步地从蒙昧走到今天,每一个环节都是严丝合缝的,是在不断地向前推动。

    >> 人生的阅历怎么扩展呢?我的办法就是尽量扩展我的生活界限,慢慢地就会意识到自己的局限在哪儿。人首先得知道自己的局限在哪儿,才能突破这个局限。意识不到的时候,你没法儿突破。只有生活阅历足够多,才更有可能发掘出突破的机会,才能让你突然意识到,在某件事上自己怎么这么幼稚,你对于某件事的观点竟然是完全错误的,所以被别人批判。

    >> 作为一个读书人,你要想很轻松地读懂每一本书,就需要涉猎很多方面,最起码在别人讲到某个话题时你不会感到陌生。这时候你就有积累,有判断了,不会看到任何一本书都觉得好得不得了。

    知识的自我反刍

    >> 读完之后放下,给自己一段时间间隔。时间间隔大概为一周。一周时间也差不多忘了快一半。这时候一边回忆一边绘制思维导图,或者写PPT。跟随回忆的过程,再去打开那本书,然后去翻摘抄,这样比边读边画线更有效。因为人的大脑经过了间隔,经过了回忆的挑战,对内容的记忆力就会更强。

    >> 拿笔在本子上画线是很愉快的事。因为你可能会觉得只要画过了,你就已经记住了这段文字。这个过程很愉快,你的感受是愉快的,但你的大脑没记住。因为这个过程没有挑战性。你必须把它放下,隔一段时间,挑战自己,回忆内容,这时候才可能记得住。然后做更进一步的挑战——把书讲给别人听。

    >> 把自己当作传授者也很重要。你见到人就可以跟别人讲,哪怕没有讲台,只有一个听众,也要跟他讲。比如“你知道牛顿的生平吗?我跟你说说牛顿的事吧。”然后张口就说,这样你的记忆才会不断加深。

    >> 读书要建立的底层积累:经济学知识,心理学知识,国学知识,管理学知识,逻辑学知识,哲学知识,人生经验。

    >> 知识的自我反刍。 阅读时尽量少画重点。 读完后给自己一段时间间隔。 挑战大脑,回忆全书,构思思维导图。 把自己当作传播者,加深理解。

    阅读前需要摒弃的坏习惯

    >> 点开手机看的那种感觉跟抽烟是一样的——上瘾。比如,你发了一个朋友圈。一看有15个评论。你一定会打开看。打开看过后,又多两个,再打开看。心理学家研究过,这种快感对应的脑部活跃区域,跟抽烟甚至吸毒的大脑区域是一模一样的。

    >> 飞机和高铁上是非常好的阅读场所,因为手机的网络会受限制。

    带着目的阅读vs自由阅读

    >> 比如我前文提到的一所大学请我给学员讲压力管理的课,我从没讲过这个课,没办法,我就找了三本有关压力管理的书,回家读了一遍便给他们讲。之后,这成了我的品牌课程。

    >> 带着目的看书的时候,你就需要了解一本书的框架和脉络。你得知道问题是什么,研究现状是什么,怎么解决问题,这里边最有价值的部分是什么,最有力的案例是什么,怎么论证的,最后对对方有什么好处。

    >> 有限与无限的游戏

    开宗明义:这本书解决了什么问题?

    >> 不确定性就是“黑天鹅事件”,黑天鹅事件是一定会发生的。有了这个前提以后,你就要知道,既然你人生当中的黑天鹅事件一定会发生,你就得随时想到如何把它变成好事,这就是在不确定性当中受益的能力,这个能力就叫作反脆弱,这是人生智慧。

    >> 工具类的书不一样,工具类的书一定要尽快让读者知道书的主旨,否则没人愿意花时间在这本书上。这类书的阅读目的不是消遣,不是娱乐,读者是要解决问题的。所以针对这类书,我们首先要在书中找到定义这个问题的句子。

    >> 再复杂的书,也应该首先看它是怎么定义问题的。

    最有价值的部分:书中提供了哪些解决方案?

    >> 再次,就是一本书最有价值的部分:有哪些解决方案;或者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变化的过程是什么。

    画龙点睛,一句话总结价值升华

    >> 一辩负责定义,二辩负责讲逻辑背景,三辩负责讲事实和例子。到四辩的时候,开始总结陈词。

    >> 前面是定义的问题,然后解释清楚背景,中间一大块是解决方案的讨论过程,到最后一定是价值升华。

    >> 跟苏东坡不对付的章惇,玩的就是有限游戏。因为章惇的目的是整“死”你,他要当宰相,最后他就当了宰相。但是苏东坡是不管自己在哪儿,都要活得快乐,活得精致,所以它变成了一个无限游戏。直到今天,你会发现,苏东坡的思想一直活着。这就是有限游戏和无限游戏的区别。

    >> 大到政治层面、法律层面、艺术层面,小到个人生活层面、家庭层面,书中展示了各个层面上的有限游戏和无限游戏的表现方式的不同。作者到最后写了一句特别狠的话,说“世上有且只有一种无限游戏”,令人回味无穷。

    图书画线有学问:什么才是精华?

    >> 1.当你感觉概念被清晰界定的时候,一定要记下来

    >> 就是在不确定的事发生的时候反而更好,这才叫反脆弱。

    >> 当你在一本书里面读到这样的内容,把一个主题界定清楚的时候,一定要记住它的手法和这个概念本身。

    >> 2.当你感觉问题很严重的时候,要记住它

    >> 比如《增长黑客》。《增长黑客》里有什么地方让你感觉到问题很严重?是低成本地实现爆发式增长。我把书中Airbnb(爱彼迎)的例子告诉听课的企业家,企业家就觉得问题很严重,人家怎么那么快,人家的预订量怎么能够一个月增长6~7倍,而我们一年连20%都增长不了。

    >> 我便联想到曾经讲的《谷物大脑》一书。书里的一个观点是,面食吃得太多,就容易导致阿尔茨海默病。我是陕西人,我们那边很多人家里都有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这就是《谷物大脑》里提到的健康问题的严重性。

    >> 3.当你感觉某种解释令你很意外的时候

    >> 4.当你看出递进关系的时候,这部分很重要,值得记录

    >> 《世界观》那本书里写道,很多人有时候接受一个东西并不是因为它是科学的,而是因为它可以跟我们以往的认知关联起来,形成整体。它跟我以往的认知不矛盾,所以我接受它。这就是自我的融贯。还有人接受一些观点是因为那些观点跟社会上大家的认知是一致的。这就是集体的融贯。

    >> 5.当你看出转折关系的时候,要留意转折后的内容

    >> 《苏东坡传》中典型的反转有这么几个。苏东坡一开始顺风顺水,一路走过来非常荣耀。然后第一个转折出现了——乌台诗案。如果没有乌台诗案,苏东坡可能会一辈子轻狂下去,会一直不知天高地厚地讽刺、挖苦别人。乌台诗案的发生给了他一次人生教训,这才有苏东坡在黄冈的那段生活。他后来从黄冈回到京城当官又是一次转折。

    >> 我们从书中看一个人的人生经历的时候,这种转折点一定是精彩所在。人们在转折点上肯定是经受了很多的痛苦,纠结反思后人生才会升华。

    >> 展开具体写应用性的时候,读者往往能在里面捕捉到有价值、有意义的应用,这些内容是需要记录下来的。

    >> 7.当阅读的时候感受到心灵冲击

    >> 8.书中的奇闻逸事,增添讲书的趣味性

    >> 《苏东坡传》中提及,有段时间,苏东坡生活得很拮据,他就每个月在房梁上挂30串钱,每天出门就取下一串用作当天的花销。这个故事没有太大的人生意义,也没有递进关系,就是一件发生在苏东坡身上的小趣事。

    >> 如何解构一本书:这本书提出了什么问题?写作背景是什么?书中提供了哪些解决方案?一句话总结升华。

    讲书前要了解的两大原则

    >> 但我从那本书里读到了非常重要的东西,我觉得我们这个社会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复杂性科学思维。

    >> 我发现,越是优秀的老师,越有同理心。他能感受到别人的知识盲区,破除“知识的诅咒”。他能预判到别人可能听不懂某些知识点,于是用一种降维的方法讲给别人听,使其明白。

    讲书最重要的步骤是构建坡道

    >> 所以一开始要直击主题,把最有价值的内容放在最前面讲。什么是最有价值的内容?比如最棒的故事、最棒的案例、最具颠覆性的新知,还包括生活场景的代入。

    >> 有些坡道是以生活场景代入的。比如《即兴演讲》开篇时,我就问大家,你有没有遇到过一个说话语无伦次且没有重点的人?如果你不希望自己成为那样的人,那么你要不要读一下《即兴演讲》?

    选取重要章节,陈述整体结构

    >> 现状就是,有大量的公司是层层汇报工作,等到你汇报到总裁那儿,机会已经错失了

    >> 获客、激活、留存、变现。

    >> 作者提出了一个假设,即在所有的谈话当中,人都是非理性的,所以谈话的关键是知道怎么转化问题。比如你问我要钱,我不是不给你钱,你得告诉我为什么我要给你钱。然后给对方营造掌控感,令对方懈怠,然后用你的心对付他的脑子,这是这本书的基本背景。

    要不要写讲稿或书摘?

    >> 最后说一说绘制思维导图的工具。我是纯手工绘制的,就是用一张纸,一支笔。当然,现在有很多绘制思维导图的软件,我也尝试过用软件,但最终还是回归纸笔,因为我觉得用手绘制记得更牢。打字的那种感觉,没有经过纸笔的处理,就容易遗忘。

    复盘思维导图,重新熟悉内容

    >> 所以你要始终抓住最核心的价值点,抓住这本书最打动你的地方。

    调整心态,讲书不为取悦听众

    >> 讲书要调整好心态,不要取悦听众,要有平常心。我一般都抱有一颗“送礼物”的心态。虽然耽误听众很多时间,还有人专程从外地坐飞机来听我讲书,但是我觉得讲书是为了送听众一份礼物。

    >> 你最应该做的事是淡定,踏踏实实地怀着热情,把这本书里最有价值的内容送给对方,你们之间的缘分自然就建立起来了。

    >> 一个人私心杂念过多,他做事情的状态一定不正常。

    >> 一个人从心虚走到淡定,回归到平淡,其实是很难的一件事。

    >> 在讲书之前,你只要想清楚第一个环节就好。想好第一句话,就能顺着坡道讲好第一个段落。万事开头难,只要开始,就会很自然地往下进行。即便紧张,忘记了下面的内容,也没关系,这时你可以看一下思维导图,实在不行查一下书,这都很正常。

    聪明地和听众互动

    >> 为什么爱很重要呢?站在台上特别紧张的人,往往是因为缺乏爱。小时候内心缺乏爱,所以他才会过度地希望从别人那里得到肯定,得到爱。从亲密关系的角度切入,就能很好地理解这件事。如果内心缺乏爱,在台上就会把大家无意的走神、接电话的行为,都视作是一种对自己的冒犯。一句话,你们都不爱我。

    >> 比如先尝试在台下找一些面善的人,或找那些愿意跟你互动的人互动。因为台下总会有一些愿意积极互动、愿意主动为你鼓掌的人。我们可以先从他们身上去吸取一些能量,慢慢获得自信。

    >> 你的价值不取决于别人对你的评判,你的价值取决于你自己——这是最重要的心态。李中莹有一次上课,开场的第一句是:“我从来都不比任何人差。”第二句紧接着是:“我也不比任何人强,我们大家是平等的。”这两句话一讲完,大家都觉得这个老师很有深度,很厉害。

    对方比你认知水平高,你该如何讲书?

    >> 我给经营企业的人讲怎么经营企业,这得有多大的压力?讲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些企业家知道的事情也会有局限性。虽然他们经营企业非常成功,但是他们听我讲科学原理,讲知识点,仍然很有收获。

    >> 实践的次数多了以后,我们对内容会建立起敏感性,会大概知道用户对哪一块内容比较关心,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你逐渐会站在听众的角度思考问题,预判效果,这就是同理心。

    如何提高语言组织能力

    >> 首先要看很多优秀的电影,从那些电影里面去学习人物讲话的节奏。好的电影里的人物的表现力是很强的。比如《勇敢的心》,我们在辩论赛的时候天天看电影,《勇敢的心》可能是我看过遍数最多的电影。

    >> 什么是不伤害人的幽默

    >> 我今天用的语言模式,所谓的套路或各种包袱,都是在刻意练习中积攒的。只有积攒得足够多,人才能产生创造力,形成自己的风格。

    不断地拓展认知的边界

    >> 因为擅长做这件事,所以使劲做这件事,越使劲做这件事,就越擅长做这件事。到最后,你会发现你已经陷在自己的人生局限里了。尤其是管理者,总喜欢替员工解决问题,到最后成了全公司解决问题的能手,但是公司最需要的战略方向你却没有确定。所以不要陷入能力陷阱当中。

    >> 别人给我推荐《有限与无限的游戏》的时候,一开始我不知道怎么读,因为它没有逻辑,没有论证。但是读进去之后就觉得它很好,它是完全不一样的写作方式。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够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慢慢把自己变得更丰富,这样才能不断解读各种类型的书,并且把知识传播给更多的人。

    >> 去除私心,沟通的控场能力从调整心态开始。

    >> 语言能力靠积累,多看电影、演讲和相声。

    >> 小心存量技能,不断丰富自己的书单。

    08 学会绘制思维导图,掌握知识输出方法

    >> 思维导图构建方法,我认为这是一种高效的“知识输出法”。我每看完一本书之后都会用思维导图将其进行梳理,这种方法在知识吸收上很有优势,一是看起来非常清晰明了,二是动笔写过的内容更容易在大脑中获得长期记忆。

    后记 给未来讲书人的一封信

    >> 塔勒布在《反脆弱》一书中说,读书是最反脆弱的学习方式。

    >> 学习者之间的差别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只有学习者自己最有可能知道自己渴望知道的和已经知道的。在求知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任何摩擦和痛苦都是有价值的。这时候,只有一本本的好书,能构成一阶阶歪七扭八的楼梯,让一个人快速走着“弯路”成长。

    >> 重拾书本,就是重新接受教育。这所学校最慈悲、最平等、最廉价。不需要学区房,不需要找关系,更不需要一对一的天价课时费。一本再高贵的书,往往都是以它的纸张而不是以它的价值来定价的。这是留给每一个人的救赎机会。你错过了著名小学,不要紧;你错过了重点中学,没关系;你因这辈子没有上大学而感到遗憾,没关系。只要你依然有坚持读书的习惯。这家永不打烊的学校,只需要几十块钱就可以入学,永远向所有人敞开大门。读书,可以比上学更有效!

    >> 放轻松,用你的热情和智慧,去理解一本书,讲解一本书。认知会有层次的差别,教育的初心却没有差别。当然,这也不意味着你可以为所欲为地讲各种怪力乱神。讲书人自己的不断反思和学习,是这个“游戏”最有趣的一部分。只要你相信阅读的力量,相信知识的浩瀚无涯,你的成长也会不可思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书摘 | 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nfcs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