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文拾贝一思诗文集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2)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2)

作者: 无色生香 | 来源:发表于2021-03-20 06:35 被阅读0次
    • 终对始,疾对徐,短褐\color{red}{[hè]}对华裾。
      六朝对三国,天禄对石渠。

    • 千字策,八行书,有若对相如。
      花残无戏蝶,藻密有潜鱼。

    • 落叶舞风高复下,
      小荷浮水卷还舒。

    • 爱见\color{red}{[xiàn]}人长,共服宣尼休假盖;
      恐彰已吝,谁知阮裕竟焚车。


    宋代以策论考取进士,限一千字,称为"千字策〃,古代的书信称为"八行书"。孔子的弟子有若和战国时赵国的蔺相如相对。凋谢的花儿上没有了飞舞嬉戏的蝴蝶,茂密的水草中有穿梭的鱼儿潜藏其间。落叶在秋风中上下翻飞,荷叶浮在水面上,卷起来又舒展开来。孔子出门遇雨,有的学生让他跟子夏借伞,但孔子不愿意,他说,子夏家里不富裕,我怕我去借伞,他因贫而惜物,这样就彰显别人的短处了;晋阮裕有一辆好车,任何人借他都会借给,但有一次,一个人的母亲去世安葬时想借他的车子,怕他不借就没有开口。阮裕知道后,就把车子烧了。

    短褐\color{red}{[hè]}:古代平民穿的粗毛或粗麻织的衣服。

    华裾:裾,衣袖和衣襟。华裾,指华美的衣裳。

    六朝:有南六朝(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均建都于今南京)和北六朝(魏、晋和北朝的后魏、北齐、北周,以及隋,均建都于北方)之分,今一般泛指三国至隋这段时期内南北两方的各个朝代。

    天禄、石渠:西汉长安皇宫之内的殿阁名,殿阁内收藏国家图书典籍。

    千字策:指策论,宋代庆历之后考试有策论,字数限为一千字。

    八行书:旧时笺每页八行,故称书信为八行。

    有若:字子有,孔子弟子。

    相如:战国时有蔺相如,西汉有司马相如。

    爱见\color{red}{[xiàn]}人长,共服宣尼休假盖:宣尼,孔子字仲尼,西汉平帝元始元年追溢孔子为褒成宣尼公,简称宣尼。《孔子家语》载:孔子出门遇雨,有学生让他跟子夏借伞,孔子不愿意,说:“子夏家里不富裕,我怕我去借伞,他因贫而惜物,这样就彰显别人的短处了。”
    见,表现、显示。长,长处、优点。服,叹服、心服。假,借。

    恐彰已吝,谁知阮裕竟焚车:阮裕,东晋哲学家,阮籍的族弟。《晋书·阮籍传》附《阮裕传》:阮裕有辆漂亮的车子,只要有人来借,他总是高兴地答应,从不吝啬。有个人母亲去逝想借车办丧事,因忌讳不吉利没敢开口。阮裕听说后长叹道:“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把车烧掉了。彰,使……明显。


    读了《三字经》《千字文》《笠翁对韵》三本国学启蒙读物,感觉《三字经》说教太多,《千字文》受“一千个不同的字”的限制,浅白顺达差强人意,还是《笠翁对韵》好,不但自带美感还真正寓教于乐,是我这个不小的朋友的最爱。

    与《笠翁对韵》类似的还有一本《声律启蒙》,是清朝康熙年间进士车万育所编。进士,那是通过县考、省考、国考层层选拔,是可以参加殿试冲状元的,无疑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可巧,《笠翁对韵》的作者李渔也是康熙年间人,只是他没有功名,是位民间戏剧家。

    一位居庙堂高高在上,一位处江湖深浸地气,同样编纂儿童启蒙读物,他们会有什么不一样呢?越想越期待了,我们赶紧来体察一番吧!

    对音韵平仄不甚了解,只知道读着悦耳顺畅,是遵循古人演练定的格式,这次也不妨跟着学习一下。

    相较于《笠翁对韵》每韵2-4段不等,《声律启蒙》每韵3段,每段平仄基本格式为: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晕了……同以前一样。把这格式丢一边,先学啥是“平”啥是“仄”。一番查证,原来……还是蛮简单的嘛!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切韵》《广韵》等韵书,中古汉语按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归纳出平、上、去、入(不同于我们现代的汉语拼音四声)四种声调,二元化分类,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统称为仄声。

    现代普通话汉语拼音的四声“āáǎà”,我们小时候学习称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其实它们有专业的称谓。第一声叫阴平或平调;第二声叫阳平或升调;第三声叫上声或上音;第四声叫去声或去音。这样一对照,我们普通话的一声、二声即为“平”,三声、四声即为“仄”。是不是很简单!(中古汉语中的“入”声,已并入其它声调。)

    我国幅员辽阔,多民族交融,方言无数,口音更是千差万别,平仄的判别并不是那么容易。想起黛玉教香菱学诗:

    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我们初学者切记切记,不要被音韵平仄这些东东缚住了。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1)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2)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3)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1)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2)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3)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1)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2)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3)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1)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2)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3)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1)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2)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3)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1)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声律启蒙•上卷》六鱼(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nguc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