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古代婚姻,听之于父母,受限于父母,几乎和爱情没有什么关系,普通人家如此,皇宫中更加。
有这样一个奇女子,她从小在皇宫中长大,不仅与皇帝丈夫青梅竹马,还得到了其一生的专宠,拥有美满的爱情,令世人羡慕。
她垂帘听政,用卓越的治国才能,守护了北宋的安宁。她就是宋英宗的皇后,宋神宗的母亲,宋哲宗的祖母,被称为“女中尧舜”的高滔滔。
高滔滔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让皇帝放弃六宫粉黛的奇女子,看看她究竟经历了一段怎样的旷世恋情,又是如何治理朝政,守护北宋的呢?
01 青梅竹马,旷世奇恋
高滔滔出生世家,父亲高遵甫,祖上皆是名将,母亲曹氏,出自功勋曹家,是仁宗皇后曹氏的亲姐妹,因此她是曹皇后的亲外甥女。
因为曹皇后膝下无子嗣,所以年幼的高滔滔就被姨娘接入宫中抚养,视为己出。彼时,高滔滔遇见了同样被接到深宫中抚养的赵宗实,后改名赵曙,也就是后来的宋英宗。
赵曙并非仁宗皇帝的亲生儿子,而是其宗室子弟,他从小过继给仁宗为嗣,以防止仁宗皇帝没有皇子,作为皇储备选。
造化弄人,仁宗皇帝直到终老都和儿子无缘,但他也并没有一开始就立赵曙为太子,因为中途有几次,有皇子出生,赵曙就被送出皇宫,皇子夭折再次被接回来,如此来回,无疑是带给了赵曙身心上巨大的折磨。
高滔滔和赵曙两人初见之时,两人均年纪尚幼,因此青梅竹马,一起成长,共读共玩,接受曹皇后的教导。
他们一个是皇后的养女,一个是皇帝的养子,相似的经历拉近了两人的情感距离。因为赵曙在家族中排行十三,高滔滔就亲切地称他为“十三郎”。
高滔滔一直陪伴赵曙左右,为他分忧,两人情投意合。据说,他们的亲密打动了仁宗,还为他们特批:“异日必以为配。"
之后,在宋仁宗和曹皇后的主持下,赵曙迎娶了高滔滔为妻,留下了一段“天子娶媳,皇后嫁女”的佳话。
年少时期建立的感情基础,使婚后的赵曙和高滔滔伉俪情深。也许,仁宗和曹皇后也不曾想过,竟然能够在深宫中促成这样一段美好姻缘。
不久,高滔滔就为赵曙生下了一个儿子,名叫赵顼,也就是后来的宋神宗。仁宗皇帝去世后,赵曙继位登基,史称宋英宗,不久他就封高滔滔为皇后,尊曹皇后为皇太后。
然而,英宗的后宫,却只有高皇后一人,这在封建社会是很罕见的,也是很难被接受的。
彼时,姨娘曹太后实在看不下去,她叫心腹传话给高滔滔,劝她给皇帝多纳妃嫔,为皇家开枝散叶,但高滔滔却不理会,反而让人带话给姨娘:“我嫁的是十三郎,不是官家”,以此婉拒曹太后。
曹氏无奈,她虽为太后,却并非宋英宗亲生母亲,听到皇后既然都这么说,也实属无奈。
之后宋英宗生病,为了图个喜庆,高滔滔才听取曹太后的建议,为皇帝丈夫挑选了3位妃子,可这3位女子,也只是摆设罢了,宋英宗一生4子4女,全是高滔滔所生。
可惜的是,宋英宗在位4年后就因病逝了,而高滔滔也真正做到了让皇帝“从一而终”,他们是历史上难得的帝后情深,也给世人留下了佳话。
02 垂帘听政,公正不阿
在中国古代,有一种特殊的听政方式:由太后或皇后临朝,因男女有别,殿上用帘子遮隔,这种制度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垂帘听政”。
宋英宗病逝之后,长子赵顼继承皇位,史称宋神宗,高滔滔被尊为皇太后。高滔滔本以为可以颐养天年,可惜好景不长,几年之后神宗又病重。
不久之后神宗皇帝病逝,在群臣的谏言之下,高滔滔立神宗皇帝的儿子赵煦为太子,年仅10岁的赵煦继承皇位,史称宋哲宗。
彼时,高滔滔已被尊为太皇太后,开始了她长达8年的垂帘听政之路。8年间,她充分展示了过人的治国才能,后人还将她与刘娥相比较。
刘娥身为皇太后垂帘听政辅佐仁宗皇帝,而高滔滔则身为太皇太后垂帘听政辅佐哲宗皇帝,她们都是到去世也没有放权。
高滔滔为人廉洁,垂帘听政时期,她处事公正不阿,令群臣们很是佩服。在高滔滔的治理下,北宋一片清明,国力迅速增强,经济十分繁荣,这与她的贤德是分不开的,高滔滔也因此被夸赞为“女中尧舜”。
宋英宗时期,高滔滔的弟弟高士林任职内殿崇班很长时间了,却一直没得到升迁,宋英宗多次想提拔高士林,均被高滔滔拒绝,她认为弟弟能在朝做官,已经是极大的恩惠,不可依照前代推及后族。
到了神宗时期,皇帝几次提出要为高滔滔家族建造豪华宅邸,高滔滔都没同意。最后,由朝廷赏赐块空地,高滔滔还自己掏钱在空地上建造了房屋,没有挪用一点国库经费。
而在哲宗时期,高滔滔的两个侄子高公绘、高公纪都没有在朝廷里担任重要的官职,原本该被提拔为观察使,高滔滔却又坚决反对,避免外戚把持朝廷政权。哲宗再三恳请,最后才升迁一级官职,即便是在高滔滔死后,他们也没有得到任何提拔。
有一次,高公绘呈上一篇奏章,请朝廷尊崇哲宗生母朱太妃和高太后的家族。高滔滔看完奏章,觉得奇怪,便召侄子来询问:“你文化水平不高,怎么能写出这个奏章的?”
高公绘发现隐瞒不住,才如实交待是职方员外郎邢恕的主意,并由他代为起草的,高滔滔听后大怒,不仅拒绝了奏章,还立即把邢恕赶出了朝廷。
高滔滔治理期间,始终保持清醒,她忙于处理朝政之余,还亲自教导哲宗赵煦,为大宋留下了一位明君。
03 无视幼帝,死后被抹黑
高滔滔用尽自己毕生的心血守护北宋太平,为何死后却会被抹黑呢?
公元1093年,高滔滔病重。临终前,她担忧地问群臣:“我死后,朝廷怎么办?这时候,哲宗忽然回答道:“自有故事!”群臣面面相觑,暗自心惊:前途,危矣!
高滔滔是先帝神宗的生母,神宗病逝之时,皇子年幼,正是因为有了祖母的全力支持,年仅10岁的孙子赵煦才得以顺利继位。
按理说,哲宗应对自己的祖母充满感激,而事实上,他却对高滔滔充满怨恨,这是为什么呢?
高滔滔垂帘听政期间,因哲宗年纪小,群臣上朝只听太皇太后的意见,完全忽略了哲宗的感受,令哲宗深感屈辱。
有一次上朝时,高滔滔刚和大臣们商量完一件事,便问哲宗为什么不发表意见,哲宗说:“太后既然已经办好,何必再来问我呢?”其言语中带着对祖母的不满情绪。
这种不满情绪随着哲宗的长大,也在随之加深。高滔滔垂帘听政的8年,也是哲宗极度忍耐的8年,直到高滔滔病情日渐加重,哲宗才脱口而出“自有故事”。彼时,哲宗对高滔滔的不满已溢于言表。
哲宗对祖母高滔滔充满怨恨,根本原因,还在于祖孙两人在治国理政上的主张截然不同。
神宗时期,宋朝的各方面危机重重,可以说是内忧外患:内部国库出现巨大的亏空,外部则受到西夏、辽、金的威胁。在这样的情况下,神宗急切地要寻求富国强兵之路,他非常赞同王安石的治国理财之道。
哲宗从小就在父亲神宗身边长大,受到父亲的影响,也极力主张变革,推崇新法,拥有定国安邦的远大抱负。
然而,和丈夫哲宗相反,高滔滔在属于保守派,她十分信任保守派司马光,神宗病逝之后,她立即把司马光召回朝做宰相。高滔滔反对新政,还把因反对新法而被贬的苏轼、范纯仁等召回朝中任职,她认为神宗时期施行的如“青苗”、“保甲”、“市易”等法令不妥,便陆续予以废除,历史上影响深远的“王安石变法”也因此而停止。
高滔滔病逝之后,哲宗亲政,他立即提拔十多位自己的心腹,让他们身居要职,他恨不得马上沿着父亲神宗的治国轨道,恢复新法。
哲宗此举,也随后惊动了曾经支持高滔滔、维护旧法的大臣,苏辙和范纯夫站出来反对:“太皇太后之政事乃仁宗之政事也,九年之间始终如一。然群小怨恨亦为不少,此辈既误先帝又欲误陛下。天下之事岂堪小人再破坏耶?”
哲宗听后愈加生气,他本就对太皇太后不满,于是立即罢免了苏辙和范纯夫的职位,把他们撵出了京城。
次年,哲宗将年号“元祐九年”为“绍圣元年”,并陆续将支持高滔滔的旧臣们赶出朝廷。
高滔滔死后被抹黑远不止于此。几年之后,哲宗在章惇、蔡卞、刑恕等人的撺掇之下,差点听信谗言而将太皇太后贬为庶民。由此看来,哲宗亲政后的一系列举止,都在和自己的祖母唱反调。
04 总结
从仁宗时期进宫,到成为英宗的皇后,从神宗时期开始摄政,再到哲宗时期的垂帘听政,高滔滔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她辅弼(fǔ bì)幼主,励精图治,勤俭廉政,一度出现颓势的北宋王朝在其治理下逐渐清明,经济日渐繁荣。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一生一世一双人。高滔滔死后,上谥宣仁圣烈皇后,与丈夫宋英宗同葬永厚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