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恋爱是和对方的优点相处,婚姻是和对方的缺点相处。
据说,世界上最幸福恩爱的夫妻,一辈子里,都有至少200次离婚的念头和50次掐死对方的想法。
据说…
01
恋爱时候的撒娇,在婚姻里叫做“作”。
丈夫们偶有吐槽:你若不作,我定不负。
他们哪里懂得,不让妻子的“星星之火”在生活里闪闪发光,她们就要攒着给你“燎原”。
天长日久,天干物燥,鸡毛蒜皮,磕磕碰碰,谁都不知道下一场爆发在哪里。
娃已经可以打酱油,而我们也终于磨练成“吵架破门而出,回来顺便买个菜”的老夫老妻模式——好好吃饭比啥都强。
亲爱的已婚er,这就是现实生活,管你向不向往。
说那么多,只是一个自我安慰:在跨入婚姻围城之前,看着“城里人”吵架的样子,我从没想过有一天会换成我们的面孔;在有娃之前,我也未曾料到,你我堂堂成年人,会在一个孩子面前失去风度,况且,虐到的还是自家娃。
谁不想让孩子只看到世间美好,不想在自家孩子心中永远最美最温柔最强大…
亲爱的孩儿们,童话里都是骗人的,这就是现实生活。
大家肯定看过这样的报道:研究发现如果父母总是当着孩子的面吵架,不但会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还可能导致孩子成年后更容易罹患心理疾病。而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也不同。夫妻之间经常吵架,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达32%,父母争吵比离异带给孩子的伤害更大,而且这种伤害像是种慢性病,内隐,且病程漫长。
成为妈妈以后,首这类言论的影响,我一度把自己放在道德制高点上冷了一阵。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希望言传身教作为道德楷模。
在西米四岁以前,我们很少当她面爆发。偶尔有,也是调低音量,草草休战。
以至于,西米在幼儿园里面很难适应吵闹和争执,也很不习惯熙熙攘攘的环境,因为家里都是轻声细语,温柔以待。
吵架,自然不是好事,尤其有了孩子之后,当着娃的面吵,各种“吵架伤娃一生”的言论会把你砸出内伤,仿佛这一架就给孩子的未来抹上阴郁,谁让咱说不过心理学咖呢。
不过,开篇也说了,即便夫妇一体,牙齿舌头还能碰到,不吵架可能吗?
简直反人类好伐。
要让娃看不到吵架,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也许就是,就地离婚。
没感情谁吵架呢?直接“一别两宽,各生欢喜”得了。
随着娃大心大,我们的音量和情绪也失去克制;也许也是,西米很会调和矛盾,让我们吵完之后,有台阶可下。
为了在气势上不落下风,自然声言色厉,面面俱道,偶尔把娃也扯上。
西米劝解调和,偶尔还眼巴巴地问我,“是不是我更认真弹琴、写字、跳舞、画画、看书…你们就不吵架了?”
是否要利用这种机会让她更加自律自觉?这个念头一闪而过,但我马上抱着她笑道:“你想多了。爸爸妈妈吵的事情只是大人间的事情。跟你没有关系。”
她睁大眼睛再次确认道:“我如果再乖一些,你们是不是就不吵架了?”
“也许会少吵一点点,但少不了多少。吵架虽然不好,但是很正常的,经常会发生的事情,不是吗?”
然后我们就开始讨论在生活中见过的吵架的事情。说到幼儿园的小朋友吵架和打架的事情,她不禁哈哈大笑。
“虽然小朋友们会吵架和打架,但大家还是好朋友啊!”她感慨道。
“但是,吵架不友好,小朋友们吵架不好,爸爸妈妈吵架也不好,我们应该动脑筋,想想能不能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西米长大了,她渐渐成了我最好的、最正向思考的闺蜜。
我不用再刻意回避世界的真相,而是跟她一起探讨如何把事情往好的方向引导。
02
在跟西米的讨论中,我也意识到,大人虽然比孩子生活经验和经历要多得多,但我们的心,并不比孩子更敞亮。
孩子比想象中,更有洞察力。
虽然她不懂我们争执的具体内容,但她却能透过语言的伪装,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她教我们如何跟认识了13年的彼此相处,策略比七大姑八大姨的,更简单有效。
偶尔我也会说,你瞧,爸爸那么生气,他不爱我们了。
西米会说,怎么可能,他还跟我说再见了呢!然后,她适时地跟爸爸煲电话粥,组织我们跳牵手和解舞。
虽然西米是很好的调解员。但人不能总是欺负老实人。
她的乖巧也让我们反思自己为什么会失控。
吵架,其实是两个人想要寻找解决之道,却走错了方向。
无论在争吵时给对方造成多大的痛苦,但我们本无意伤害彼此,和彼此心中的自己。
我们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年龄的人。
无论如何面红耳赤出语伤人,但我们最最重要的人,和事,都只能托付给彼此。
因为,漫漫人生,我只信你。
这,就是夫妻。
婚姻生活中的烟火气,一定少不了吵架这一环节。
要活得有滋有味,除了甜腻,偶尔也需要麻辣、酸咸。
有智慧的夫妻,一定“厨艺”非凡,能把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咸调和得恰到好处,引人回味。
婚姻中的争吵和矛盾,大多来自“零和博弈”的思维方式:彼之所得必为我之所失。
你若赢了,我便输了,因此拼命证明对方的错误,以展现自己的正确。
在家庭生活中,就算争吵时占了上风,结果也是两败俱伤:输的人更加愤怒,叛逆,而赢了的人则丢了感情、亲情。
不仅是夫妻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甚至我们与同事之间,要实现多方获利,一定要避免零和博弈,在共同的语言体系下对话,把关注放在共同成长上。
如果我们都能够不急于争执对错,而是像孩子那样,透过语言伪装,更多地听听、看看彼此,识别情绪以及情绪背后的情感,也许我们能够更接近真相,找到双赢之道。
生命宛如渡过一条静静的长河,家人互助互惠,以情感作舟,理智作棹,我们才能从容面对生活的风浪,创出自己的一番天地。
更多内容请关注 公众号:亲亲西米录, 微信号:qinqinximilu
本公众号均为原创文章,欢迎关注转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