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我毕生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他说:我还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梦见过试验田里的水稻高得像高粱,稻穗长得像扫帚,谷粒大得像花生米,他在瀑布一样的稻穗下乘凉……
他另一个“贪心”的梦,是把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造福全人类。如果世界上50%的水稻田都能种上杂交水稻,那么全球的稻米产量就能增加1.5亿吨,相当于多养活了四五亿人。为了这两个梦想,他投入了自己的一生。
“他就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
1930年,袁隆平生于北平。他高中毕业后,去西南农学院 念了遗传育种专业。大学毕业后,23岁的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一个偏远的农校教书,一教就是18年。
18年里,他一边教书,一边想着培育水稻新品种。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袁隆平守着农业试验田,依旧吃不饱,常常挨饿。他暗暗许下了“让所有人都不再挨饿”的信念。
杂交实验,全部失败了。1961年7月,他找到了第一株“天然杂交水稻”。他在14000多个稻穗里,发现了仅有6株的雄性不育稻株。1966年,袁隆平在中科院的《科学通报》上,发表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向世界权威发出挑战,认为水稻可以杂交。
1968年,因为科研环境的需要,他来到了到云南和海南岛。在无数个烈日下,他带着干粮来在稻田水里一泡就是几个小时,渴了、饿了,就坐在田埂上喝几口水、啃几口馒头,因为积劳成疾,患上了慢性肠炎。在云南,里氏7.2级的滇南大地震,别人忙着逃命,他和团队却忙着到危房中抢救种子,他说“我的试验田就在这,我往哪走?”一个人,一张棚子,他就这样守着试验田。终于在1970年11月,找到了那株杂交水稻的母本"野败"。那一年,他正好四十。
杂交水稻的成功,给袁隆平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联合国“科学奖”、“世界粮食奖”等等;在浩瀚无际的宇宙中,还有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他不买豪宅,不开豪车,把所有经费都用于培养杂交水稻。就连国家奖励的别墅,也改成了研究室。他常说「我是搞应用科学的,只有实干苦干,才能够实践出真知。」 他对自己,真的很抠。穿35元的衣服,一辆车开很多年,20元的头发,理了十几年,他说:“名利对我没什么用处,能下田就是最好的。”袁老不怕老,不服输,永远在和生命共舞。他每天学英文,80多岁,能用流利的英语和外国朋友交流。他喜欢拉小提琴、下象棋,和家人一起表演小节目;有空他还会去打排球、游泳。他说:“鼓起勇气,继续干下去,要从“90后”一直搞到“百零后“。他的世界很大,享誉世界、跨越时空。他的世界很小,在稻田里,在一粒种子里。
2021年5月22日,袁老在长沙逝世,长沙市民在雨中齐喊“袁爷爷,一路走好”,场面令人泪目;举国哀痛,无数人共同缅怀这位“国民偶像”。
还记得2004年,“感动中国”曾给了袁老这样的颁奖词: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薄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如今,他进入了一个梦乡,那里的稻穗比高粱还高,穗粒比花生还大。风轻轻吹过,他戴着草帽,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