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16
还是以前说过,要多花时间做不费力的事情,这样可以养成习惯,训练耐心,培养从容不迫的心态。做物理和化学题也是,要多花时间去思考,考虑要多方面,学生如果从不同角度来问,你也有招,可以从容应对,因为你把所有情况都想过了,都分析过了,而且要写下来。
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写下来,或者说 把自己的头脑风暴演绎出来。有时你静下心来,完全是可以做到的,仔细去揣摩题目中的深意?
〇这个题从什么角度入手?什么是这个题的出发点?
①为什么要这样想?
②能否分情况讨论?
③还有没有其他想法?
生活总是出现层出不穷的问题,这是生命过程的常态!中学时就是要锻炼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成年以后才能有帮助。
不要总想着,自己以后,怎样怎样?努力健身,等等,这样是没用的,只是幻觉。
什么是荷塘效应?
经济学中“荷塘效应”的原理:假设第一天,池塘里有一片荷叶,一天后新长出两片,二天后新长出四片,三天后新长出八片,可能一直到第47天,我们也只看到池塘里依然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地方长有荷叶,大部分水面还是空的,而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到第48天荷叶就掩盖了半个池塘,又过了仅仅一天,荷叶就掩盖了整个池塘。在47天的“临界点”之前,信息可能都处于缓慢的滋长期,难以引起人的注意,而一旦到了最后一天,瞬间爆发,其影响力将让人瞠目结舌。因为荷叶的增长方式是以几何级数增长而非算数级数增长的。
“荷塘效应”也提醒我们,当危险的事物呈几何级数增长的时候,切莫认为它还很远、很小而掉以轻心,也许,危险就在“明天”,甚至就在眼前!
荷塘效应的应用
例如在营销中,前面的辛苦可能都是细小的铺垫或者造势,但最后的签约往往都是很短的时间就成功了,如果不能坚持下去可能就在成功一刻前就放弃了。
俗话说行一百半九十也是道理,行了90里路了,还有10里路往往是成功的关键,但有时候往往在最后关键的一步就放弃了。
无论多么大的荷塘,在长满整个荷塘前一天,一定是大于50%的面积,或者说,仅仅一天时间,就实现了以前无数天期望的成功!现实中,有很多人就在创造奇迹的头一天就放弃了,于是失败在成功的前一天。
学习和健身都可以归结为 成长。在成长的道路上,1天,2天,甚至是10天,1个月,你可能都看不出什么成果。其实你正在黎明前的黑暗,是的,这时看不到曙光,一片黑暗。也请你什么都不要想,只有不生心,不动心,静静等待那满塘的荷叶,甚至是荷花。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莫问前程
比喻以平常心多行善事,不要计较得失,一切随缘自在。此谚语见于“名贤集”。又见唐末五代冯道(882〜954年)的《天道》一诗:“穷达皆由命,何劳发叹声。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冬去冰须泮,春来草自生。请君观此理,天道甚分明。“
亦作“但知行好事,不用问前程“,见五灯会元‧卷十七‧保宁圆玑法师篇:”曰:『便从今日无疑去也。』师曰:『作么生会』曰:『但知行好事,不用问前程』师曰:『须是恁么』“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河狭水激,人急计生。明知山有虎,莫向虎山行。——(清)车万育《增广贤文》
比如得到上罗胖的罗辑思维,我听一遍,不一定能听懂多少,50%,我反复听就是了,一时发狠的努力,也是不一定明白,不如长久做不费力的事情。我听2遍,可能就能理解70%,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书听百遍,也是其义自现。3遍就可以到了80%,最后达到100%。我再听,就有可能到达200%,1000%。。。。了解 → 理解 → 掌握 → 应用 → 变现。
成长的过程是别人无法替代的!这条路只能自己走。别人替你走,你就成长不了!
早晚要成长,不如从现在开始。年纪大了,习气难改,更不容易改变了,还要花更大的精力,时间和意志力。
也别计较:怎么还是不懂啊,啥时候能懂啊?我到底行不行啊? 这些话语都不要在头脑中出现,出现了就占我的大脑内存。
但是人脑的缺点,“内心的大象”就是想要及时反馈,就是想要好处。
荷塘效应也可以说是正增长的马太效应。
有时候写作,陷入其中,想啊想啊,想不出恰当的句子,精妙的词语,语言组织架构不明。我还在黑暗期摸爬滚打,可能看不到什么增长,什么变化。但有一点我能感觉出,我的打字速度变快了一点,打字出错率在减少。一旦出离,出去逛逛,吃个饭,倒杯水,从更高的维度去看这里,会有一些新的句子从脑海里出现。
所以陷入其中只会钻牛角尖,走入死胡同,黔驴技穷,理屈词穷,语言干瘪枯燥。出去换换脑子,就可以解决了。其他工作也是这样,比如:解题,学习中的理解,学习中的记忆,翻译等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