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饭的时候在餐厅听到隔壁这样的对话:
娃:我吃饱了
妈:你吃啥了就吃饱了,再吃点儿
娃:我真的吃饱了麻麻
妈:行,你现在不吃那等下没的吃了就饿着
可以说这是中国年轻一代父母带娃的常态。并且在中国的餐厅里你可以听到娃么经常失控尖叫,或者穷哭不止,再或者到处乱跑一刻不停。而与之对应的是父亲的大声斥责--通常也是带着威胁,或者就像图中那样,哭的在那里哭,爸妈照样该干嘛干嘛,彻底无视,而旁边的朋友们在用“尬笑”掩饰类似的无奈。
在以前,也许我会觉得这就是一个“情境”,和我并无很大关系。然而今天我必须要说,虽然我没有娃,但是作为一个研究过几年早教的半个“砖家”,以及现在经手的无数案例看到的童年印记对一个人成人后的巨大影响,必须认识到:要做父母也是需要学习的。
明天就是母亲节了,网路上铺天盖地的广告和对母爱的赞扬之后,有没有人思考过关于如何“正确当妈”的问题。所有咨询我的个案都会说我没有过娃似乎没有足够发言权,但是我也曾经是娃啊,我也有个很有“问题”的妈啊!哈哈,何况在我这里一向没有亲子问题,只有妈们的“亲密关系”以及“和自己的关系”。以上状况中的妈们一定是童年时期所有的情绪都是被“压制”或者“漠视”的,所以当孩子出现以后通常他们也会这么去“应对”,因为他们并不知道还有其他的应对方式,即关注娃当下的感受并且接受与共情ta,去了解ta当下的“feeling”然后给予建议而非“强行要求”甚至胁迫。因为孩子没没有那么多的“信念系统”,他们只关注自己的感受。而大人们为了适应生存环境大部分已经基本忽略甚至屏蔽麻木了自己的感受,只会遵从于“规则”。
做到这点其实不容易,但是其实也很容易,其实就是一句话,适用于所有人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被从小各种做规矩的年轻父母们,非常反感他们爸妈对待他们的方式,然而悲催的是,当他们成了父母,他们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小朋友。究其原因,其实是和自己的“内在小孩”没有和解,更不用说是否已经去到了“觉醒”甚至“觉察”的阶段,了解万事万物都只和我自己相关,要改变我的实相永远要从改自己开始。
一旦进入时刻保有“觉性”的阶段,我们就会进入一个“顺流”,每当情绪升起,我们都可以从一个第三方的角度去看“我怎么了”? “是什么让我感觉不好”?这个当下我身体的哪个部分不舒服?我应该如何让我自己变得平和?一旦你开始了解自己的感受并且和自己相处的越来越好,你才能越来越推己及人,有真正共情的能力。
而一旦你开始对自己完全接纳(无条件爱的表现之一),对自己“宽容”,那么你看到别人的时候就能看到他内在的“苦逼小孩”,对方曾经的各种经历、经验、家庭和成长环境甚至连ta童年时候如何被父母对待的你都可以看到,在那一刻你会生出一种“慈悲”,一种“智慧”,你会对ta的内在小孩感受到“心疼”“怜惜”等等的感情,甚至在那一刻你会明白何为“爱别人就是爱自己”,何为“生命共生”。因为在那一刻你看到的所有“情境”都是在告诉你你还有哪些方面需要疗愈,需要被爱。
有感于最近很多人谈及成功的底色是“情绪管理”的能力,我们惯常所说的“情商”。然而我要说的重点是:“宽容”和“忍耐”是完全不同级别的两种能量,前者是在慈悲和敞开中,而后者可能造成很多情绪的堵塞和“韵律”的不完整,如果不能很好的得到疏解,那么一段时间以后可能会以健康或者各种其他各种形式爆发出来,反而会造成人生中的各种损失或者伤害。其实一切只是可能因为曾经当你的“系统”没有完善之时,那个对你来说天大的感受,被你最重视的那个人忽略了。
所以从现在起,对所有经过我们的0-7岁的小娃格外注意着,也许只是你不经意间帮他们化解或者鼓励的一句话,对他的人生也会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不是危言耸听,只不过是用我们想要被善待的方式去善待这个世界!爱心][爱心][爱心]
5
母亲节到了,对自己的提醒,孩子的关注! 母亲节到了,对自己的提醒,孩子的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