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义县有个陡水湖,山清水美,很能代表我们赣南的风情地貌,但是在全国来讲,没什么名气,怎样才能吸引大家来,并记住这里呢?用文化,用文化名人,五百年前,因为一个人多了一座县城,这个人就是王阳明,他可以为崇义代言,于是陡水湖改名为阳明湖。王阳明,他与赣南的渊源,他在赣南的行踪,他对赣南的贡献,我都很感兴趣,于是,阳明湖,我慕名而来。

1517年,王阳明以“崇尚礼义”之意为崇义建县取名。在五百年前,这里属于上犹县的一个乡,百姓本来山多田少,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加上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四省交界的流民割据一方,又互相呼应,烧杀抢掠,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几十年了,朝廷派来的官员都拿这些人没有办法。明史有言:“赣县主簿吴玭战死”,直到这些山贼开始造吕公车,图谋不轨,事情搞大了,惊动朝野。就这个时候,王阳明带着王命,来收拾这些人了。
正德十一年,九月,由尚书王琼举荐,王阳明升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四省的交界处,也是土匪强盗经常出没的地方。这是王阳明龙场悟道后,等来的一次实践“知行合一”的机会,他能好好把握吗?在南赣汀漳,常年活跃,最为猖獗的民间武装,是盘踞在江西横水(崇义县城)、桶冈(崇义的齐云山村)的谢志珊和蓝天凤、广东浰头的池仲容、福建大帽山的詹师富。
王阳明平定匪乱的第一招是:使用《十家牌法》,将当地的百姓,十家人编为一甲,发一块木牌,将十家的人口信息都详细地写在木牌上,挂在门口。每天定时到各家巡查。如果有隐瞒不报,造成了后果,那么十家都要连坐。为什么采取这种办法?防止居民与强盗勾结,通风报信,让强盗们成为瞎子。第二招采用舍近求远,出其不意的办法,攻打相对较弱的福建漳南詹师富。第三招就是兵分十路,四路佯攻,六路暗度陈仓,同时进剿盘踞在横水、桶冈的谢志珊和蓝天凤。第四招调虎离山,将假意归降的池仲容引诱到赣州,如数擒杀,然后一鼓作气端掉池仲容的浰头老巢。用了四招,就在一年多的时间,把困扰朝廷几十年的乱局,彻底平定。明史记载:“守仁所将皆文吏及偏裨小将,平数十年巨寇,远近惊为神。”可是,当王阳明看到成千上万“山贼”死伤遍野的场景,他高兴不起来,他在给弟子杨仕德和薛侃的信中,发出了“平山中贼易,平心中贼难”的感叹。这些“山贼”,原本也是心地善良的,只是一时糊涂,误入歧途,被物欲遮蔽了良知,为了长治久安,只能从根上解决问题,那就是唤醒每个人心中的良知。
平定南赣后,在“知行合一”的基础上,他又悟出了“致良知”这一更加精炼传神的心学思想。在《书咏良知四绝》上,他说:“人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王阳明教化安民第五招是:奏请朝廷设立了福建平和、江西崇义和广东和平三个县,加强地方治安,实施德政。还有第六招:以“良知”心来宽容被俘虏的“山贼”,让他们回家耕读,安居乐业。第七招:亲自起草《南赣乡约》,倡导革除陋习、加强乡村管理、改进风俗教化。第八招:让邢珣在赣州府城中,一次性立了五家书院——义泉书院,正蒙书院,富安书院,镇宁书院,龙池书院。在这样的风气下,正规书院又带动了民间社学,很快,整个南赣地区,便形成了一股非常浓厚的办书院、兴社学的热潮。
教化安民四招,比平定匪乱四招,意义更大的招数,因为前者是为了“破心中贼”,后者只是为了“破山中贼”,他要用教材和书院的力量来普及自己的思想,通过讲学在更大范围内春风化雨。所以,他在打仗时讲,打完仗更要讲;在书院讲,游山玩水时也讲;对饱学之士讲;对农夫村妇也讲。
这次的阳明湖之行,虽然有些仓促,本来还要去不远的阳明山,没有时间,以后一定要去,同时我又在想,如果阳明先生知道,这些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景区,他会不会感到高兴呢?我想他会高兴的,因为这里是他曾经踏过的山与水,是他想要教化子民“崇尚礼义”的穷乡僻壤,也是他想要建设得更美好的崇义。
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阳明先生的教诲:“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