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一个写作者,经常需要长时间坐在电脑前。
为了放松身体舒缓大脑,我喜欢去游泳。
游泳是去年就开始学,掌握了基本泳姿后,如今是靠反复练习和自我摸索慢慢提高速度。
前两天,我刚刚游完泳,湿漉漉地裹着浴巾,准备去更衣室,一个中年女人向我走了过来。
“我注意你很久了,很喜欢游泳是吧?”
她的唐突让我有点意外,但还是礼貌地点点头。
“我是救生员,天天能看到你。听我说,你的泳姿不对。你游泳的样子不好看。”
一瞬间,我差点想掉头就走,然后去前台投诉她出言不逊。
但我什么都没做。
事实上,最近我的确是觉得自己的游泳进入了瓶颈期,速度一直提高不上去,稍稍几个回合就已经气喘吁吁。
说实话,我正在犹豫要不要报个高阶班去提高一下水平。
“你手臂的划水力量不够,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你的左手臂是外翻的。你的头一直没有能够真正入水,这影响了你的速度...还有,你在做tumble turn的时候,方向不对,所以你总是鼻子进水是不是...”
就这样,她毫不留情地对我的泳姿进行了体无完肤的数落。
不得不承认,她和大多数公众场合言语客套的澳洲人不一样,她的每一句话都直截了当,可谓针针见血,如利刃一般,戳到了我的心窝上。
但奇怪的是,我不再觉得她有任何恶意,反而一直洗耳恭听着,温顺地像个小学生。
因为她的每一个批评,都直击到了问题的要害。
第二天,我再去游泳,按照她说的做了一遍,速度一下子翻番,瞬间觉得自己能打破瓶颈,得心应手多了。
因为丢掉了我那可怜的玻璃心,接受了她这个陌生人的批评,我收获到了花钱都买不来的经验之谈。
上次和一个35+的女友聊天,她自己创业几年,不幸受挫后重新找工作。
如今从头再来,要和一帮90后95后年轻人在办公室加班拼命。
我担心她会不会有委屈和压力。
但言谈之中,她对于现状并没有诸多抱怨,反而认为:这帮年轻人太厉害了,有创意又肯干,我常常在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听女友这么说,我立刻放下了一颗心。
她的失意只是暂时的,凭借着强韧内心和海绵一般对新环境新事物的吸纳力,相信她很快就能东山再起。
只有自信与实力兼具的人,才能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别人的努力与进步。 互联网时代抓住趋势来一份副业让自己生活更踏实,了解V我

与其自怨自艾,不如迎头赶上。 任正非曾经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
“不要怕批评,要感谢骂我们的人,不拿华为的工资和奖金,还骂我们,是帮助我们进步。”
忠言逆耳。
在这个精致利己主义泛滥的时代,别人能够给你批评,是你的运气,而能听得进去别人的批评,丢掉玻璃心,更是成功的稀缺品质。
年龄越大越发现,玻璃心是最不值钱的东西。
玻璃心泛滥的人,只喜欢听顺耳的话,很容易陷进被找茬、被伤害、被孤立的自我意淫中去,哪里还有动力去吸收与成长?
最近我刚刚完成一个剧本创作。
在动笔之前,制片人特意问我,编剧这一行有个规矩,初稿完成之后,往往还会面临几轮修改与完善,甚至到了拍摄现场,因为一些状况,还要根据当时的拍摄条件作出调整。
我一听,顿觉心有戚戚焉。
写作这个领域,无论是编剧,还是新媒体,还是我之前从事的记者行业,哪一个好作品在正式发表之前,不经过千修万改呢。
十几年前,我刚刚做记者,写中英文双语稿件。
对于新记者来说,稿子通常要三审。
一切人物、事实、数据、采访背景,包括遣词用句的细节处都在反复审核和考量之中。
我还记得有一次,一篇稿子连续改了快20次,还是不停收到领导反馈回来的意见。
刚毕业的我,正逢年轻气盛兼具心高气傲,哪里受得了这种连环负评?
在疲惫与委屈中,觉得自己肯定是受到了刁难,跑到楼道一个角落里抹眼泪。
办公室一位前辈看到了,过来跟我说了一番话:
“我要说这是每一个新记者的必经之路,你可能觉得是老生常谈。
但是,我们如此反复打磨自己写出来的东西,其实是在为我们的读者负责。
因为你的作品不仅要具有新闻价值,更要代表一个写作者的人品。”
她的一席话,让我心生羞愧,为自己的玻璃心感到羞愧。
自己的那点敏感猜忌,小肚鸡肠差点成为我成长进步的绊脚石。
每一个成功的人,无不要经受来自外界的种种精神激荡,现实冲击,以及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密集锤炼。
既能专注于自己的追求和使命,又能坦然接受外界的评判,实现表里如一的强大。
优秀与平庸之间,隔着的不是别人,是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