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看了电影《少年的你》,其中的一个镜头,我一直记忆犹新。
周冬雨饰演的陈念,在一所高中就读。高考结束后,她回到学校,站在楼下,抬头仰望。四周的教学楼上,考试结束的学生,纷纷将课本、试卷、资料,撕成碎片,从楼上抛下。他们高呼,他们大笑,终于解放了。无数纸屑,纷纷飘落,犹如一场大雪,最终铺满操场。
透过那纷纷扬扬的“大雪”,我感受到的,是学生对学习的厌,甚至恨。其实,生活中,这样的事情也见过、听过。
我想,我们每天辛辛苦苦的教学,结果不是让学生爱上学习,而是恨上学习,那他们考上重点中学又会怎样?将来考上大学,步入社会又会怎样?
想想某些语文课堂,铺天盖地的理性分析,使学生失去了感动,统一的答案,统一的感情,统一的要求,淹没了个性、童趣和童真,充满人性之美、意趣盎然的语文教育,近乎成为应试训练。在这个日趋学习化的社会里,我们让孩子恨上了学习意味着什么?难道不是意味着教育的失败?
让学生们爱上语文课,应当从课上到课下,从书本到社会,深入研究教材,挖掘课文言语中的内涵,哪怕是以前曾经教过多次的课,也要反复推敲补充新的内容。
语文是有感情的,教出感情,才能让教学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学生在语文课上听出了真情,才能感受到课文言语的魅力。
语文是内涵丰富的,每一篇课文的背后就是个文化的天地。我们的语文课不仅要让孩子学到语文知识,也要让他们感受到中国文化的趣味。
我们还应该尝试着丰富语文课的教学内容,教给学生语文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努力改变语文课呆板枯燥的状况,用自己的情感和智慧,启迪孩子们的心灵,使学生在语文课上如拂春风,如沐春雨。
李卫东先生总结了培养学生语文兴趣的几点做法:展现课文言语魅力,引发学生语文兴趣;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提高学生语文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语文兴趣;创设民主的学习气氛,增强学生语文兴趣;利用自身的文化修养,影响学生语文兴趣。
愿与大家学习、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