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脸书(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上周又添千金,随即在自己的个人页面上给刚出生的小女儿August致信一封,并附上了最新的全家福照片。
照片中的扎克伯格一手抱着大女儿Max, 一手揽着怀抱小女儿的太太Pricilla,挂着一脸温柔的微笑,一家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最新的家庭成员上,专注却又温情的样子融化人心。
而比照片更甜的,是他在致信中写到的对女儿们的期望:
“你长大以后将会变得很忙,因此我希望现在你把时间用来品尝所有花的芳香,捡拾你想要的每一片叶子。我希望你把你最喜欢的苏斯博士的书阅读足够多次,以至于你能开始创作自己的故事。我希望你跟麦克斯(Max,扎克伯格的大女儿)一起坐旋转木马,直到你们驯服了所有颜色的马为止。我希望你在我们的起居室和院子里想转多少圈就转多少圈,也希望你睡得又多又好。我甚至还希望,你在梦中能感觉到我们有多爱你。”
作为父亲,他许诺要“做我们力所能及的所有事情,从而确保你和跟你同一代的所有孩子们都能生活在一个更好的世界里”。
除此之外,小扎还提到了会分阶段休两个月的产假,和太太一起照顾August到满月,然后会把整个12月用来和家人在一起。他在公告里特别指出, 脸书给全体员工提供4个月的产假,因为研究表明,父母和新生儿多在一起,对整个家庭都有好处。
既然许诺要为女儿们创造更美好的成长环境,就要身体力行地实践自己所倡导的理念,还要利用自己拥有的话语权,努力影响社会主流——这是小扎最值得敬佩的地方。大女儿Max出生后,他就在自己的个人页面上晒出了给女儿换尿布的照片,曾掀起一轮鼓励爸爸带薪休产假的舆论热潮。
虽说爸爸有4个月的时间可以带薪在家看娃,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难以企及的奢侈梦想。但给刚出生的婴儿换尿布,和妻子共同分担新生命到来之初的忙乱,花时间和婴儿在一起,这些并不难实现。从这一点来说,一个扎克伯格式的父亲,最重要的不是他有多少钱多成功,而是他当父亲的方式:参与。
参与到一个生命从降临到成长的每一步, 既能高屋建瓴地寄语对孩子未来的期望,也能亲自动手满足孩子在当下的主要需求,和妻子共同承担养育孩子的具体事务,而不只是一个外围的旁观者,和最终成果的验收者。参与,be there for them,是一个父亲能为孩子和家庭所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
2
从扎克伯格,我想到了我的父亲。毫不谦虚地说一句:我认为他当爸爸的水平一点不比小扎差。
我有一个参与度很高的父亲,成长的过程里习惯了他做父亲的方式,想当然地以为父亲就应该是这样。
出国后有一次回来,和他与几个好朋友一起吃饭,席间他提到了好几个发生在我不同阶段的经典趣事,还准确说出了每个阶段主要玩伴的名字,一位朋友当即惊呼:“啊?你爸爸居然记得住你每个朋友的名字,我好嫉妒啊!”
那声惊呼让我开始认真回顾他在我成长里扮演的角色,才意识到他并不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爸爸。
非典型的他,从小学到高中的家长会都会参加,学校里的文艺演出也会去做观众。放了学回到家一定会问我今天发生了什么,有什么值得向他汇报。每次升了学交了新朋友,他都会亲自请吃饭聊天,表示欢迎。
从上小学起为我选文学杂志订阅,看过我在电脑里存下的幼稚作文和随笔,在我16岁生日那年,挑了还算有模样的那些集结成册,印刷出来,作为生日礼物送给我,又发给亲朋好友们,说是要让读者们鼓励我继续写作。
我学钢琴,他虽然不会陪着去上课,但隔一段总要坐在沙发上,让我弹几首给他欣赏下,也并不点评,就是听着,结束后拍几下手说挺享受,让我继续努力。
他工作的单位离家近,我中午放学回家,一般都是他在做午饭,高高大大的一个人,系着围裙在油烟里忙碌,喊我摆好碗筷准备吃饭。
其实他是个科学家,有时候工作也很忙,要出野外的时候一走就是好几星期,但是记忆里我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他都在那里,当我回头,总是看得见他,关切的目光注视着我,而当我向他求助,每一次他都会尽己所能地伸手援助。
最难能可贵的是,从叛逆的青春期开始,他就不再为我做决定,或者试图承办一切,而总是给我做决定的自由,哪怕我选了一条他最不赞同的路,只要我决定出发,他总是在以自己的方式支持,也不再提当年坚决反对的理由。
比如在选文理科、学什么专业、在体制内还是体制外工作、要不要出国、什么时候结婚生子等等重大的人生决定上,我都会征求他的建议,有时因为各执己见而争吵、冷战,但最终都会以他保留意见,尊重我的决定为结局。即便后来的事实证明是我错了,他也不会旧事重提,强调自己当年有多英明。顶多在我主动承认少不更事走了弯路时,淡淡说一句:“长大了就好。”
3
长大离家后的我,的确走了一条不太合常规的成长之路。不计后果的出国,追求自己心向往之但在别人看来“前途惨淡”的新闻理想,把收入和时间用来独自旅游,感受不同的文化,看博物馆、艺术展和音乐会,狂热钻研学习一个业余爱好……在接近三十岁的时候,找到愿意追随一生的事业,转专业,重回学校,打磨自己。
除了经常被别人提醒“生物钟”的紧迫感,年龄和性别似乎并没有在我的人生选择里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是否符合我的兴趣、特长,能不能让我充满动力地醒来开始新一天,在生命的尽头会让我庆幸还是后悔,才是最终让我做出选择的标准。
也犯过不少无知无畏的错误,但自己选择的也要自己承担,学到的教训也因此记忆深刻;而在正确决定中,感受到的则是全然的喜悦和兴奋,对自己的接纳和认可。
就这样在不断试错和选对了的正向强化里,逐渐建立起发自内心的稳定的自信、清晰的边界感和对错标准,越来越容易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能很快设定在能力范围内的目标,然后全心全意投入去追求。
如今我依然能坚持把人生的路走出自己想要的样子,正是因为从小有父亲的参与和陪伴,他给的无条件关注、做选择的自由,恰到好处的支持,让我有底气冒险探索,有安全感犯错,也有终极的信心回归最适合自己的生活,不虚度也不挥霍人生。
有一个扎克伯格式的父亲,我是个幸运的女儿。不久前我回国看他,他又下厨房给我做饭,围着碎花围裙在炉灶前忙碌的样子,很萌,在我眼里却也很伟岸。我在心里说了声迟到的谢谢。
感谢父亲一直都在,女儿能飞翔的天空因此没有边界。
作者:爽儿,十分心理签约作者,为看世界而做过记者,为了解自己而读心理,目前常驻洛杉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