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熊猫家日志NO.3:媒体头版头条称客家乡愁记忆馆里“熊猫有戏”

熊猫家日志NO.3:媒体头版头条称客家乡愁记忆馆里“熊猫有戏”

作者: 绿生活指南 | 来源:发表于2019-07-07 15:16 被阅读0次

    2019年6月28日,《四川工人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了《客家乡愁记忆馆里“熊猫有戏”》一文,详细报道了客家乡愁记忆馆暨熊猫家体验空间的故事。现将全文摘编如下:

    小朋友在参观中

    乡愁记忆馆大门

    熊猫元素无处不在

    何女士捐赠的客家簸箕

    首届客家文化交流节现场

    曾经红极一时的电影《大鱼海棠》,除了故事与情怀,电影中的建筑也让人觉得亲切而似曾相识。电影里的主场景“神之围楼”,正是取材于客家特色建筑——围楼。作为成都东山客家片区的一部分,成都市成华区白莲池街道的客家人一直以来都在为传承与发扬客家文化而努力。 

    6月中旬,融合客家文化与大熊猫文化的“亻厓家·客家乡愁记忆馆”在白莲池街道菁华翠庭小区正式开馆。这座总面积330平方米的乡愁记忆馆,还将担负起推进社区发展治理,提升居民幸福感的重任。 

    构建客家人的记忆载体 

    走进“亻厓家·客家乡愁记忆馆”,记者看到,馆内以木质材料为主,在色彩搭配上给人一种明快简朴、恬静淡然之感。而在设计上,场馆整体采用清新柔和的原木色简约风格,再配合绿植、干花、挂件等多种装饰,共同营造出一种“家”的温馨感觉。 

    “在客家话里,‘亻厓’是‘我’的意思,‘亻厓家’即‘我家’之意。” 据白莲池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成都东山客家的聚居区之一,白莲池街道菁华翠庭小区90%以上的居民都是客家人。“老一辈的客家人希望客家文化能够不断传承下去。我们为乡愁记忆馆取名‘亻厓家’,一方面体现了客家人友善好客的传统,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增强社区居民的凝聚感和归宿感。” 

    据了解,乡愁记忆馆总面积约330平方米,主要分为客家文化展示区、客家舞龙文化区、熊猫文创展示区、客家工作坊以及社区小舞台几大区域。通过文字、图片、老物件等多种形式记录了客家人的迁徙历史、衣食住行等客家文化,传承客家先民开放包容、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精神。 

    “为了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馆内还特别设有阅览墙、围棋桌、小吧台等,居民不仅可以在这里回忆历史往昔,还能聊天喝茶、下棋看书,享受闲暇的休闲时光。” 白莲池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客家乡愁记忆馆每天9点至17点开馆,馆内每周还会举行客家故事分享、唱山歌、舞龙秀、健康知识讲座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 

    “客家乡愁记忆馆按照成华区‘天府成都·文旅成华’发展定位,融合客家文化、大熊猫文化于一体,目的是在传承与弘扬客家文化的同时,通过丰富的活动提升居民参与度,推进社区发展治理。”白莲池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打造这样一座独特的乡愁记忆馆,还可以让大家铭记过往岁月,感受城市生活的发展与变迁。 

    老物件诉说社区历史变迁 

    “客家斗笠、青瓷土碗、扁担簸箕……这些东西和我记忆里的一模一样!搬进楼房后以为再也见不到它们了,没想到这里还都有所保留。” 在乡愁记忆馆客家老物件展示区前,一件件充满年代感的物件让大家瞬间“穿越”回到过去,展现出当年的生活图景,现场居民不禁发出感慨。 

    记者了解到,展示区内的物品很多都是从辖区居民家里收集和居民自发捐赠而来,其中最“老”的一件展示品,是上世纪60年代的一台老式缝纫机。“这在当时可是‘四大件’之一,我还记得我妈就经常用它来制作各种衣服。自从家里有了缝纫机,邻居们的衣服裤子破了,都会拿到我家里来弄。” 捐赠者张先生告诉记者,缝纫机在那个时代可是一个“稀缺物”,也因此拉近了邻里之间的距离。 

    居民何女士捐赠出的客家簸箕,同样颇具年代感。“客家簸箕的用途主要是收藏、晾晒粮食,我小时候还用它筛检过谷物中的杂质。这是家里大人经常交代的活儿。” 何女士介绍道,“这个簸箕到现在已经有近40年历史,它不仅承载着往昔的记忆,更是历史变化的见证,因此特意捐赠给了馆里。” 

    在老物件展示区内,一本黑白家谱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刘姓’是我们这边小区的一个大姓,一户居民当初拿着家谱的原件过来捐赠,我们的工作人员就将原件进行了复印装订,现在展示的这本就是家谱的复印版。” 据白莲池街道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由于家谱原件过于珍贵,复印完毕后已经退回到了捐赠居民的手中。 

    打造融合创新的文化标签 

    如果说老物件为乡愁记忆馆增添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那么毗邻熊猫基地的独特地理优势,则为记忆馆带来了一个更加萌趣的文化标签。 

    在记忆馆的熊猫文创展示区,记者看到,格子墙里摆放着马克杯、T恤、徽章、帽子等一系列文创产品,每一件上面都印有熊猫元素。乖巧可爱的卡通形象引来居民驻足围观,尤其受到小朋友的青睐。据介绍,今年正是大熊猫科学发现150周年,白莲池街道通过社区规划师团队引入艺术家资源,将身着客家传统服饰的阿爸、阿妈形象与大熊猫元素进行融合,创作出了憨态可掬并且十分接地气的客家熊猫IP形象。 

    乡愁记忆馆开馆当日,社区大熊猫IP形象“客家熊猫”正式发布。“客家熊猫不仅是社区的文化形象,我们还将依托成都建设‘熊猫之都’契机,探索引入社会企业进行文创衍生品的制作与推广,开展系列扶贫帮困项目。” 据介绍,接下来白莲池街道将以客家乡愁记忆馆为平台,打造熊猫有戏、“大熊猫+客家”文创社区营造等一系列的活动,把熊猫文化与客家文化汇聚在乡愁馆中,用文化价值推进社区发展治理,不断提升居民的获得感。 

    用乡愁记忆守护文化根脉 

    在丰富的特色文化活动中弘扬客家精神 、助力文化传承,是增强邻里和谐,提升居民社区自豪感的重要途径。据成华区白莲池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打造乡愁记忆馆的同时,今年春节期间,在菁华翠庭小区,还成功举办了首届新春客家文化交流节。 

    客家美食、客家歌谣、客家游园会……一系列特色活动,让居民们在品味客家文化的同时,尽享新春的快乐。“当时活动现场一位60多岁老大爷的话让我记忆犹新。” 白莲池街道相关负责人回忆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的建设、生活的变迁,不止年轻一辈的客家人已经逐渐忘掉了客家人的文化与精神,甚至很多老一辈客家人的生活方式也离过去的传统渐行渐远。现在大家重新聚在一起,唱客家歌、吃客家美食,回忆过去的时光,是情怀更是一种传承。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够唤起年轻一代人的客家记忆,让客家人的精神一代一代得以延续。” 

    “客家文化交流节”的成功举行,让更多的市民接触和了解到了客家文化。未来,白莲池街道还将抢抓“三城三都”建设重大机遇,持续开展“客家文化”“非遗文化”“生命文化”“后蜀文化”“熊猫文化”“家居创意文化”等一系列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创新。充分发挥文化的精神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推进社区发展治理、塑造崇德尚善氛围、增强城市发展动力,努力提高文化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为成都市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文旅成华”的建设贡献白莲力量。 

    链接 成都东山客家人的由来 

    在成都平原东部,平原与龙泉山相交的地带,尤其是新都区、青白江区、龙泉驿区、成华区四区结合的地方,有着成都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区,这一片区域在传统上被称为成都东山。 

    从成都东山客家人族谱关于入蜀始祖的记载可知,最早入蜀的客家人是在康熙年间,至雍正时渐多。这时因清政府移民填川的政策正在施行,地方政府对移民给予支持和帮助,而且有优惠的赋税和产权规定,移民风潮盛行,对粤东北的客家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最初入蜀的客家人在西蜀落业之后,发现这里的自然条件要比粤东北山区好,因此乾隆年间粤东北的客家人得到消息,也陆续大量入蜀。 

    粤东北的客家人积累了丰富的耕种山地经验,吃苦耐劳,勤俭持家。他们在成都东山挖堰塘蓄水,开辟冬水田种植水稻;利用黄泥的土质特点种植棉花、海椒、生姜、香草、茉莉花等经济作物;开垦榜田种植小麦、水稻,在坡地种植红苕、小麦、玉米、豆类。他们把东山开发出来,生活可以自给自足后,还将剩余的农副产品运到了成都的农贸市场进行出售,为成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川工人日报》头版头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熊猫家日志NO.3:媒体头版头条称客家乡愁记忆馆里“熊猫有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nwbh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