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Informatization)
信息化的定义
信息化是20世纪末期以来,中文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概念之一,在英文一般对应“Informatization”或“Informatisation”。 “信息化”用作名词,通常指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特别是促成应用对象或领域(比如企业或社会)发生转变的过程。例如,“企业信息化”不仅指在企业中应用信息技术,更重要的是深入应用信息技术所促成或能够达成的业务模式、组织架构乃至经营战略转变。“信息化”用作形容词时,常指对象或领域因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所达成的新形态或状态。例如,“信息化社会”指信息技术应用到一定程度后达成的社会形态,它包含许多只有在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才能达成的新特征。
在中国对“信息化”概念较为正式的界定,可参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其叙述如下:
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
作为对发展状况的一种描述,信息化是指一个地理区域、经济体或社会不断发展为以信息为基础(或者说,基于信息)的程度,也就是说在其信息劳动力规模方面的提升程度。使用该术语的灵感来自于Marc Porat对于人类文明时代类别的划分: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以及信息时代(1978)。信息化相对于信息时代,也就相当于工业化相对于工业时代。对于时代类别的划分,有人曾经做出这样描述:
农业时代为我们的世界带来了农业化。工业时代的作用之一是引起了农业的工业化。信息时代则是导致了农作物工业的信息化(Flor, 1993)。
The Agricultural Age has brought about the agriculturization of the planet. The Industrial Age has caused among other things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The Information Age has resulted to the informatiz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Flor, 1993).
这条术语大多用在有关国家发展的上下文之中。Everett Rogers将信息化定义为:以新的通讯技术为手段,进一步推动一个国家的发展,使其逐渐变为信息社会的过程。不过,诸如Alexander Flor之类的一些观察家则曾经针对信息化对于传统社会的负面影响提出过警告。
最近,在信息化方面,技术决定论观点得到了突出强调。德州农工大学的Randy Kluver将信息化定义为:万维网及其他通讯技术等信息技术已经改变了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以致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文化和经济方面种种障碍的过程。目前,Randy Kluver还将这一概念扩展到涵盖公民和文化领域。他认为,信息化是一个由此信息与通讯技术将会塑造文化和公民领域的过程。
G. Wang将她所谓“信息化”的同一现象描述为:一种变化的过程,且该过程具有如下两个特点:
对于信息化和信息技术加以运用,以致它们成为控制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方面发展的主导力量;
信息生产和传播在其速度、数量和普及程度方面史无前例的增长。
信息化是一个国家由物质生产向信息生产、由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动态的、渐进的过程。与城镇化、工业化相类似,信息化也是一个社会经济结构不断变换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信息资源越来越成为整个经济活动的基本资源,信息产业越来越成为整个经济结构的基础产业,信息活动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信息化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可从4个方面理解其涵义:
首先,信息化是一个相对概念。它所对应的是社会整体及各个领域的信息获取、处理、传递、存储、利用的能力和水平。
其次,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中的概念。信息化是向信息社会前进的动态过程,它所描述的是可触摸的有形物质产品起主导作用向难以触摸的信息产品起主导作用转变的过程。
再次,信息化是一个渐进的动态过程。它是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逐渐演进的动态过程,每一个新的进展都是前一阶段的结果,同时又是下一发展阶段的新起点。
最后,信息化是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产物,是一种新兴的最具有活力和高渗透性的科学技术。
“信息化”的起源
“信息化”概念产生于日本。 1963年,日本学者梅倬忠夫在《信息产业论》一书中描绘了“信息革命”和“信息化社会”的前景,预见到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会引起一场全面的社会变革,并将人类社会推入“信息化社会”。1967年,日本政府的一个科学、技术、经济研究小组在研究经济发展问题时,依照“工业化”概念,正式提出了“信息化”概念,并从经济学角度下了一个定义:
“信息化是向信息产业高度发达且在产业结构中占优势地位的社会——信息社会前进的动态过程,它反映了由可触摸的物质产品起主导作用向难以捉摸的信息产品起主导作用的根本性转变”
Simon Nora和Alain Minc在他们发表的报告《L'Informatisation de la société: Rapport à M. le Président de la République》之中创造了术语“Informatisation”(原义为:计算机化协会:给法国总统的报告)。1980年,这份报告被译成了英文,即《The Computerization of Society: A report to the President of France》。然而,Minc在其1987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之中则倾向于采用“Informatisation”,而不是“computerization”(计算机化)。
在上述1978年那份报告发表之后,法语、德语和英语的主题文献之中就采纳了这一概念,并且将其拓宽到包括更多的方面,而不仅仅是计算机和远程通信。
在国内信息化一词的广泛使用是在实行改革开放、确立现代化目标这一大背景上发生的。关于信息化的表述,在中国学术界和政府内部作过较长时间的研讨。比如,有的认为,信息化就是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的现代化;有的认为,信息化就是从物质生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向信息产业占主导地位社会转变的发展过程;有的认为,信息化就是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演进的过程,如此等等。1997年召开的首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将信息化和国家信息化定义为:
“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国家信息化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进程。”
会议还并进一步指明,实现信息化就要构筑和完善由6个要素构成的国家信息化体系。这6个要素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建设国家信息网络,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发展信息技术和产业,培育信息化人才,制定和完善信息化政策。
信息化的内容
信息化构成要素主要有: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信息设备、信息产业、信息管理、信息政策、信息标准、信息应用、信息人才等。从内容层次看,信息化内容包括:核心层、支撑层、应用层与边缘层等几个方面。从产生的角度看,信息化层次包括:信息产业化与产业信息化、产品信息化与企业信息化、国民经济信息化、社会信息化。
(1) 信息设备装备化。即各级组织、机构、团体、单位主动地将越来越多的计算机设备、通信设备、网络设备等应用于作业系统,辅助作业顺利完成。
(2) 信息技术利用化。如利用信息获取技术(传感技术、遥测技术)、信息传输技术(光纤技术、红外技术、激光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自动化技术)等,以改进作业流程,提高作业质量。
(3) 信息内容数字化。一方面将设计信息、生产信息、经营信息、管理信息等各类作业系统信息生成和整理出来;另一方面使上述各类信息规范化、标准化或知识化,最后进行数字化,以利于查询和管理。
(4) 信息服务完善化。建立起信息服务体系,比如联机服务、咨询服务、系统集成等。通过信息服务将信息设备、信息技术、信息内容形成一个整体,并使其发挥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功效。
(5) 信息人才递增化。加强对各类信息人才的培养与重视,使信息人才的比重日益增加。信息人才的形成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原有的信息工作人员能力的自我提升, 使其快速掌握现代信息知识,比如计算机操作、联机检索、上网查询等;另一方面是投入资金直接培训新手。同时给全体人员普及信息知识,使人们能逐渐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
(6) 信息投资倾斜化。在每年的财政预算或投资计划中,对信息化的投资给予倾斜,重点支持信息人才的培养、信息设备的装备、信息技术的利用、信息内容的开发和信息服务体系的完善,有目的、有计划地快速推进信息化建设。
(7) 信息政策封闭化。尽快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条例,并日益使这些政策相互完善,不留漏洞,为各项信息工作提供指导和规范。这样,既可引导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又可确保信息安全,杜绝虚假、有害信息的传播。信息设备装备化、信息技术利用化、信息内容数字化、信息服务完善化等四化,一方面由信息投资倾斜化、信息人才递增化所推动、所实现;另一方面通过自身的发展不断产业化,即信息产业化。而信息政策封闭化则为上述六化的实现与完成提供良好的约束机制和外部环境。
信息化的层次
(1) 产品信息化。产品信息化是信息化的基础,含两层意思:一是产品所含各类信息比重日益增大、物质比重日益降低,产品日益由物质产品的特征向信息产品的特征迈进;二是越来越多的产品中嵌入了智能化元器件,使产品具有越来越强的信息处理功能。
(2) 企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指企业在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管理、经营等多个环节中广泛利用信息技术,并大力培养信息人才,完善信息服务,加速建设企业信息系统。
(3) 产业信息化。指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广泛利用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建立各种类型的数据库和网络,实现产业内各种资源、要素的优化与重组,从而实现产业的升级。
(4) 国民经济信息化。指在经济大系统内实现统一的信息大流动,使金融、贸易、投资、计划、通关、营销等组成一个信息大系统,使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经济的四个环节通过信息进一步联成一个整体。国民经济信息化是各国急需实现的近期目标。
(5) 社会生活信息化。指包括经济、科技、教育、军事、政务、日常生活等在内的整个社会体系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各种信息网络,大力开发有关人们日常生活的信息内容,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拓展人们的活动时空。等社会生活极大程度信息化以后,我们也就进入了信息社会。
信息化的重要作用
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信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很多学者都对此进行了尝试。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两种论述:一种是将信息化的作用概括为支柱作用与改造作用两个方面;另一种是将信息化的作用概括为先导作用、软化作用、替代作用、增值作用与优化作用等五个方面。这些观点对我们充分认识信息化的经济功能(或作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此不可忽视。信息化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信息产业的经济作用予以体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产业的支柱作用
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支柱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1)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近年来信息产业以3倍于国民经济的速度发展,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比重不断攀升,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率不断提高,间接贡献率稳步提高。(2)信息产业将发展成为最大的产业。到2005年年底,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比重将超过30% ,其在国家外贸出口中的支柱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各产业中位居前列,将发展成为最大的产业。
二、信息产业的基础作用
信息产业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这一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1)通信网络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网络与信息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强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和软件业是确保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根本保障。(2)信息技术和装备是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各国争夺科技、经济、军事主导权和制高点的战略性产业。
三、信息产业的先导作用
信息产业是国家经济的先导产业。这一作用体现在4个方面:(1)信息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社会再生产的基础。(2)信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群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带动其他高新技术产业腾飞的龙头产业。(3)信息产业的不断拓展,信息技术向国民经济各领域的不断渗透,将创造出新的产业门类。(4)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将缩短技术创新的周期,极大提高国家的知识创新能力。
四、信息产业的核心作用
信息产业是推进国家信息化、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核心产业。这一作用体现在3个方面:(1)通信网络和信息技术装备是国家信息化的物资基础和主要动力。(2)信息技术的普及和信息产品的广泛应用,将推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3)信息产业的发展大量降低物资消耗和交易成本,对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集约型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