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这里有个训练注意力的学生二年级,孩子妈妈突然给我发信息说“栗老师,我们孩子最近的所有课程都可能要停一下,孩子最近情绪有些不稳定”。我问怎么了,孩子妈妈告诉我说“前几天孩子竟然说他要离家出走,要跳楼,要自杀,有一天晚上真的出去了,在小区坐了几个小时,孩子告诉妈妈你有我的定位知道我在哪里。”
言外之意,孩子希望妈妈去找他,结果母子俩冷战,妈妈也硬气,没去找他,后来孩子扛不住了就自己走回了家。孩子奶奶问他“怎么回来了?” 孩子不好意思的说“小区里面蚊虫太多了.......”
这个孩子最初在我这里报名训练注意力时,我就了解到他报了有五六个兴趣班,二年级就已经开始学奥数,我一直劝孩子母亲少掉两个兴趣班,孩子妈妈一直觉得孩子还好。 我也曾发信息多次告知她“孩子在我面前抱怨过3次挺累的”,这其实都是心声。但他母亲一直觉得孩子没啥问题,也忽略了他心理的需求,对他也颇为苛刻。更重要的是,作为母亲在家庭教育方面,一直没有很好的自我成长和配合。
我训练注意力的学生中,都要求父母也能成长,至少能做到配合,可是他们家经常性掉课、落课,首先保证不了孩子的训练效果;其次忽略了及时的心理关注。
我曾经给父母谈到过,孩子在12岁以下他的行为有4个目的,寻求关注、争取权利、报复、自暴自弃。
这个孩子最开始其实只要父母多关心下他,都接纳下他,不至于出现这样的情况。如何关心?不是每一次问问考试考了多少分?这次你们班100分多少?你考了多少名?也不是问他吃饱穿暖没有。我们说爱护子女,这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情,关键是心理上的引导和教育。
当我们过多关注他的分数,带着功利想法追问孩子时,就失去了最初的意义。我常常见到有的父母,当孩子表现很好时没有一句鼓励,字也得规矩时,也没有一句鼓励。可是一旦孩子考掉了几个名次或者字稍微有几个写得不规矩,磨蹭了一次,就开始着急上火,要么是指责,要么是批评,甚至是打。
我们忘记了每一个人都有内在的期待他人鼓励的需求,特别是孩子更需要父母的肯定和鼓励,当你以为所有的“好”都是正常都是应该的时候,那么孩子就会用“不好”来获得关注,获得你的关心。
就如同这个孩子,为什么以前那么乖,上课乖乖去上,几门课程内心也有不愿意,但总是怕辜负父母,这样刺激迸发的情绪那么大呢?从孩子的内心着力,他就是想以这种方式来获得父母的关注,你看这次他不就赢了么?在这个过程中,不乏夹着第二种行为目的,争取权力。
在这场亲子冲突中,父母首先是要平复自己的情绪,首先冷静下来,其次完全接纳孩子的情绪,能够真诚接纳孩子这些行为背后的情绪,就是在闹他过去被忽略的感受,父母要站在他的立场去体谅、共情,当孩子能够把压抑很久的情绪释放出来后,再做解决方案,父母和孩子共同来商讨方法,以后应该如何去学习?尊重孩子的意见,商量一个共赢的解决方式,而不是父母一味包办,让孩子参与,让他学会解决问题,有主人翁的意识。
在后期的过程中,父母还要做到鼓励孩子的正向行为,一定要改正过去那种,好行为漠不关心,“不良行为”特别关注,只要父母做到这几天,孩子的问题,基本就可以解决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