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小山村里有酒仙》
【夜花晨拾(8)】
作者:曲润琏
时间:20210110
齐二烨(1915.1.5—1995.5.29),一个小山村里的普通农民,但在孙子心目中,近乎酒仙。
六七十年前,胶东小山村里的风俗,家有红白喜事,必有客来;客人须饮酒,饮酒需有陪客者。
陪客者,是主人邀来的,与自家相熟的“能上台面”的亲友。二烨经常受邀成为陪客者,客人酒足饭饱离开后,二烨才带着酒气回到自己家中。
常听说,有的陪客者,或自己喝多了、或客人喝多了;或陪来陪去令客人生气了、或令主人不满了。但是在二烨这里,几乎每次都能宾主尽欢,酒足而不酒醉;二烨自己,更是几十年来没人见他醉过。
其实家里人知道,二烨的酒量,只不过中等偏上,并非海量。但他是如何取得如此“不败战绩”的呢?二烨一生低调,不曾宣扬,甚至对家人也未曾解释。
二烨离世20年后,他的一个孙子,齐联,偶然“复盘”,才得窥其玄妙之一二。
男人到了40多岁,在各种各样的酒场上摸爬滚打几百次之后,会对齐鲁酒文化和胶东复杂的人际关系有深深的感悟。酒场如战场,旧时农村的陪客者,正如当今酒桌上的“主陪”,乃是酒局里的精神统帅。酒桌上各色人等,性情不同,酒量不同,但都希望被尊重,都希望喝到微醺而不失态;酒局上不同的人往往有矛盾,有时主人希望杀杀客人的锐气,有时客人巴不得让主人难堪,有时表面是朋友而背地里较劲,有时互相看着不顺眼,借劝酒而试探或攻击。因此,酒桌上好的统帅,需要智商情商双高,酒量肚量都大;需要瞬间察言观色,火速判断各方立场和个性长短,见招拆招反应敏捷;需要把握节奏,刚柔兼济,虚虚实实,化龃龉于无形、灭冲突于萌芽;需要时刻计算好自己还有多少“剩余的酒量”可供冲锋,不可丧失主导权,又绝对不能自己先醉;需要有智有勇,获得强者的尊重和敬佩后,挺身而出保护好弱者,努力顾全大局,心怀慈悲,与人为善,照顾所有人。总之,能够在各种酒局上纵横捭阖、游刃有余、照顾好全桌人的陪酒者,必须兼有较好的人缘和中等以上的酒量,以及师爷之口才、菩萨之慈悲、宰相之胸怀、统帅之能力。
齐联年近半百时,才悟到上述道理。这时回想祖父二烨当年的陪酒“战绩”,才发自内心的佩服。二烨虽然酒量不是特别大,但始终与人为善,与世无争,聪颖稳重,大智若愚。二烨的一生,是不停成全身边人的一生。农村常能看见喝多者,在外或吐或疯,回家或打或骂,惹人厌烦;但二烨喝得过多只是酣睡,从不失态,更无“耍酒疯”一说。小小山村中,酒鬼酒徒不少,酒圣酒神或许也有(据说有一气饮低度白酒近10斤者),但遥想二烨酒桌上风采,更似一尊和蔼可亲的笑眯眯的酒仙。
二烨在自己家中,也每餐酌饮一小杯。喝之前,必以筷子蘸一滴酒,点在桌子上,是为祭拜鬼神。二烨壮年时,若逢节日,会喝得稍多一点,酒后,会将孩子们叫到眼前,开始逐一点评。依次讲来,某月某日某时,哪个孩子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是优点则表扬,是缺点则批评。孩子们敬畏并且佩服,父亲的记性真好,点评也真有道理。后来,孩子们长大了,有也自己的宝宝后,愈加佩服父亲:孩子做错事后,不当时批评,而是攒到几十天后,一并点评教育,这是多么不容易做到啊!孩子闯祸时,多数父母的本能反应,是怒火冲天、当场疾言厉色,甚至当场动手惩戒。延迟一个阶段批评,给了家长和子女双方冷静期、沉淀期,殊为难得。
别人酒后闹事,二烨酒后教子,这大概就是酒鬼与酒仙的区别了。后来,齐联教育自己的闺女齐星时,借用了二烨的这类方法,尽量不在愤怒时惩罚孩子,而是定期召开家庭会议(不一定如二烨一样在酒后),每人发言,共同讨论,收效不错。
可惜二烨生前没见到齐星。但二烨见过齐星的妈妈的照片。那是1995年,二烨年过八十,得了绝症,卧床不起;齐联当时17岁,正跟班里一位同龄的女同学早恋,于是一咬牙,要了这女同学的大大的照片,拿回家,给病床上的二烨看,聊作安慰。二烨眼睛已经花得厉害,他努力睁大眼睛反复观看照片,笑了,说,“鼻梁骨很高,好,好!”(因二烨家人多数天生就塌鼻梁,所以他一直希望后人的鼻梁骨会高起来)。几个月后,二烨驾鹤西去,没能喝上孙子的喜酒。12年后,照片中的女同学跟齐联生了个虎头虎脑的宝宝,名叫齐星,鼻梁骨真的不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