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封信——我的金钱观
梦华:
你很快就21岁了,在美国从法律上讲,你可以自己管理自己的钱财了,你问过我如何理财,这是技术层面的事情,不着急讲,我们可以讨论一下如何看待钱,即金钱观。
对于钱的态度,我比较赞同中国文豪鲁迅先生观点,那就是人要生存,要温饱,要发展。鲁迅先生这样解释这三个层次的意思,所谓生存:并不是勉强度日,也就是说要过得体面一些。所谓温饱,并不需要奢侈,做到衣食无忧即可。所谓发展也不是像很多富豪那样放纵,而是说在物质上能够做到想适当享受。
作为一个有机会上最好的学校的人,我希望你能够正确的理解钱的用途和意义。在这方面很多亚裔年轻人的理解有点肤浅,我希望你能超越那些人,去年我到哈佛做讲座后,和那里的一些华裔学生做了一些交流,我发现他们确实很优秀,能力也很强。
但是我也发现他们的很多见识会限制他们未来的发展,让我有点失望,我问他们将来打算学什么做什么,大多数人给我的答案只有两个:计算机和医学院预科。并没有多少人愿意学文,从政,或者做一些为大众服务的事情,我问他们原因,主要是因为学这两个专业,将来就业有保障,收入也不错。
听到这里我不禁叹息,这是白白浪费了进哈佛的名额,每年能进哈佛的华裔学生非常少,很多高中一年也不会有一名华裔学生被该校录取,因此这些学生其实承载着一个族裔未来的希望,他们应该从政成为美国未来的领袖,但是他们选择了一条看似简单影响力却有限的道路。
与其这样还不如一开始就去上卡内基梅隆大学,至少被录取比哈佛容易得多,而将来进入谷歌之类的公司,也比哈佛毕业生容易。
我和哈佛,耶鲁的一些教授以及后来比较有成就的毕业生聊过,上这样的大学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他们给我的比较一致的回答是能做一些对社会比较有影响力的事情,而不是以挣钱多少来衡量,换句话说在美国衡量精英的标准不是钱和学历,而是影响力。
这个道理对于那些每月勉强维持收支平衡的中低层大众来讲有点空泛,就如同和他们说没有饭吃,为什么不喝肉粥一样可笑,但是对于温饱不是问题的人来说,在年轻的时候能够把钱看得淡一点是有必要的。
总的来说,华裔的个人主义基因比较强,相比之下欧美人甚至印度人反而非常讲求团队合作,在最近的10多年里,在美国的大学,华裔教授下海捞钱的多,愿意为学校管理做贡献的少,进入大学管理层的人不增反减,我问一个学术精英为什么去做生意,他说在大学里要尽太多的学术义务浪费时间,事实上无论是在大学还是在各种专业机构,比如电器和电子工程师协会,要想增加影响力就需要尽很多义务。
对钱的执着让很多华裔学者走不到学术金字塔的顶尖,更不用说成为有影响力的社会公众人物了,在这方面,我不希望你也被钱绑架,不能静下心来做一些更能发挥自己特长的事情,钱这个东西从本质上讲是物质的媒介,而不是物质本身,美国很多富豪会把大量的钱捐出去,相比之下中国人和美国华裔在这方面就做得差了很多。
我分析了一下,美国人愿意捐钱,有三个原因,一是宗教原因,过去基督教一直有奉献的传统,比如洛克菲勒在没有发财前,一直把自己收入的大约5%捐出去,甚至在他还是一个小学徒时就开始了,今天的魔门教依然严格遵循十一奉献的规矩。二是不希望钱成为后代不工作不上进的理由。
美国富人大量捐钱是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反垄断和进步运动时期开始的,那一代美国人赶上了第2次工业革命,富裕起来的人大多数是白手起家的第1代富豪。他们有良好的事业追求和生活习惯,但是他们的第2代和今天中国的富二代差不多,很多成为社会的废人。
这些富豪,比如洛克菲勒,卡内基,最后得出一个结论,钱是为了让孩子做喜欢的事,而不是为了炫富和无所事事,因此他们将大部分财富捐了出去,这给所有人带了一个好头,美国有一大批慈善基金会是在那个时期建立的。
三是希望钱能够作为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实现自己理想的工具,今天一些人捐款。甚至有一些政治性附加条件,这些条件通常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一种理想,或者为了一个族裔群体的利益,比如很多人在大学里设立了一些奖学金,就是希望能够保障一些族裔达到录取的要求,让没有钱上学的人实现上学的愿望,因此我觉得上哈佛,耶鲁,或者MIT这样的学校的目的,首先不是学习赚钱技能,而是学习如何成为精英,以便将来有钱了反哺社会。
事实上中国过去很多师生也是如此,懂得要自己掏钱给家乡修桥铺路,这是一种社会责任,在名牌大学学习,眼界不在于看不看钱,挣不挣钱,而在于能否看透钱,认清钱仅仅是媒介这种性质,这比赚钱本身更重要,不少华裔学生从哈佛毕业满足于做一个电脑工程师,华尔街的股票交易员,或者一个家庭医生,挣的钱或许不少,但是从社会影响力来讲,依然没有摆脱穷人的心态。
不少私立名校并不情愿招华裔学生,因为那些人毕业对学校的声誉和利益没有太多帮助,懂得钱的用途,当然还需要有赚钱的本领,否则上面讲的理想都是空谈,能赚到大钱的关键在于要捡西瓜,不要捡芝麻,一个西瓜的重量抵得上200万粒芝麻,因此做1万件小事时间花的不少,效果未必抵得上一件大事,雅虎公司在它规模最大的时候,几乎涉足了互联网所有的网络,提供的服务多的不得了,数都数不过来,但是没有一个是世界第一。
很多服务流量和盈利能力非常有限,都是一些小芝麻,最后加起来还不如谷歌一个广告产品的收入高,在中国有不少类似综合体的公司,看到别人在哪个行业赚了钱自己也要涉足,最后分到芝麻大一点儿的市场份额,得不偿失,这些公司人数是腾讯,或者是阿里巴巴的几十倍,市值却只有他们的几分之一,我常常和你讲,人要大气就是这个道理,千万不要为一些蝇头小利动脑筋。
我身边一些人有如下行为,都属于捡芝麻,比如
为了拿免费的东西打破头
为了省一两元钱的打车费在路上多走10分钟
为了抢几块钱的红包,三五分钟一直盯着微信
为了赚几百块钱的外快,上班偷偷干私活
为了在黑色星期五抢东西不睡觉
为了一点儿折扣跑5家店,或者在网上比价两小时
有这样行为的人,不大气。我认为关键在于把一个东西做到极致,一块百达翡丽手表能卖10万美元,还经常缺货,而中国生产的一块石英表只需要几十美元,同样为了看时间,为什么前者比后者贵几千倍呢,因为它做到了极致,苏联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朗道法物理学家分为5个等级,第1级最高,第5级最低,每一级之间的能力和贡献相差10倍。
在第一级中,朗道练出了当时几个世界级大师,包括玻尔, 狄拉克等人。在第2级中,全世界只有十几位,在所有的物理学家中,朗道给出了一个0级大师,就是爱因斯坦。朗道所列等级的最核心思想是,人和人的差距,而不是通常人们想象的差一点点。
其实任何专业人士根据能力贡献,都可以仿造。比如对于工程师,我是这样分的:
第5级:能独立解决问题,完成工程工作
第4级:能指导和带领其他人,一同完成更有影响力的工作
第3级:能独立设计和实现产品,并且在市场上获得成功
第2级:能设计和实现别人不能做出的产品,也就是说它的地位很难被取代
第1级:开创一个产业
如果一个人在能力水平上晋升一级,所做的事情的影响力,包括自己的收入,也常常多10倍,做5件5级的事情,花的时间可能比做一件三级的事情要多,但是收益和影响却只有后者的5分之一,因此,捡西瓜的关键在于能够让自己承担高级别的任务。
在MIT这样的学校里,仅仅学到谋生的手段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学习具备超过同龄人的能力,做更有影响力的事。如果你有幸有多余的钱,要懂得将他们用在更重要的事情上,理解了钱的作用,理财会是一件容易的事。
2018年3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