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端午的鸭蛋》几年前就看过,但没有多大印象。只不过那之后对汪曾祺的印象是“有文采、吃货”。事实证明我的第一印象很正确。
现在因为韩国“端午祭”的事儿,再看这篇文章,感觉就不一样了。
文中各种端午习俗,“雄黄酒”、“一笔虎”、“十二红”乃至吃鸭蛋等等我都没有印象。也难怪韩国可以顺利地把端午给抢走。
为了让人们不要忘记传统节日,政府出台了一个十分明智的政策,即在一些特别重大的节日上放假。这样,全国人民都可以清楚地记得哪一天是中秋,哪一天是端午。并且在这一天开开心心地玩,不用工作。
可是人们在这一天都干些什么了呢?一个普通的中学生,可能今天依旧在地铁中穿梭着去补课,手上的爪机连了根耳机线,在听欧美歌曲,亦或是在瓶邪吧之类的地方为粽子抒情,打起字来速度极快,简直是酷毙了。
传统文化的消失令人惋惜。
但从另一方面讲,这又注定要发生的。
可以从文中看出,端午的习俗充满了民间的迷信。
贴符、写一字虎、喝雄黄酒,这些都是没有科学根据的。而且像深圳这样的地方,只要不是毛坯房,“五毒”根本不可能。像蜘蛛、壁虎还混了个“益虫”的好名声,谁还会动它们?若是除“四害”,说不定会有人效仿。
至于鬼怪之流就更不可能了。深圳人口密度多大,还是一座“不夜城”,再凶的鬼都不敢来。
所以,端午习俗的消失并不仅是现代人传统文化缺失这么简单,只要没有用处,什么都会被淘汰。
举个例子。
暑假的由来是夏天太热,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但就拿我们百合外国语来说,现在每间教室都有了空调,四季如春。
于是暑假也打了折扣。我们学校八月十号之后就要提前开学,美其名曰“补课”。据说还得到了教育局的许可。
尽管大多数学生的意见都是“补个腿”,但暑假仍在一点点地消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