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一篇文章,说是深圳这座城市越来越卷,特别是教育,父母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拼命给孩子报这个班,那个班,小小年纪就背负着沉重的责任,望着他们忧郁的眼神,真是让人心疼不已。父母为了陪伴孩子,被迫去学习,有一个孩子奥数考了95分,他妈妈考了105分。大城市紧张的生活节奏,让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焦虑不已,大家都拼命竞赛,每个人都不甘落后,把孩子当成满足自己心理需求的筹码。望子成龙没有什么不好,哪个父母不这样?但问题出在标准上,我们家长总是用分数的标准来衡量孩子行与不行,事实上这个方向就错了。应该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只有成为他自己,他才能活得幸福,潜能才能得到发挥。
表哥的孩子虽然已经上大学了,但感觉他还是没有走出自己的心门,胆子特别小,不敢跟同学交流和沟通,对自己没有自信,内心有一种深深的自卑感。上周孩子在学校发高烧,下午六点多钟校医下班了,校医室没有人,学校又比较偏,周边没有诊所,要打车去镇上看病,孩子不敢跟同学说,不敢跟老师说,后来是电话打给表哥,表哥再打电话给老师,才叫一个同学陪他去看病了。从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孩子这种性格与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据了解,表哥是一个脾气很暴燥的人,平时对孩子的学习抓得紧,一听说孩子考差了,内心就特别急躁,说话不由得大声起来,那样子特别吓人,每当这时候,孩子就害怕,这无形中给孩子幼儿的心灵留下了阴影。在成人的世界里,错误永远属于孩子。因为他们就是标准,成人可以随意批评孩子,评价孩子,甚至辱骂孩子。其实,犯错的往往是成人,是孩子的父母,孩子有口难辩,有怨难申。
朱永新教授说:你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将来是个普通人吗?这个灵动拷问相信很多人接受不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父母殷切的期望。但他们忘记了教育的规律,忘记了孩子成长的规律,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个体,有的发展慢,有的发展快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两个同样年龄的孩子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身体强壮的可能完成得快些,体质弱的可能就很难完成了。儿童从事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各不相同。一个孩子对教材感知、理解、识记得快,还能把咜长久而牢固地保留在记忆中,而另一个孩子的脑力劳动进行得完全不同。对教材的感知慢,知识在忘记中保持得不长久且不牢固。孩子智力水平的差距,在学习过程中是有偏差的,所以家长不能对孩子一刀切,不要总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
朱永新曾对家长说:“你语文考试第一名,我体育成绩第一名,他数学第一名,有人踢球第一名,还有人剪纸第一名......让每个人都做第一名不是很好吗?为什么所有人都要争抢唯一的分数“第一名”呢?美国曾做过一项统计,班里第七名的孩子以后出去社会的成就是最大的,为什么前三名进入社会不行呢?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李镇西老师说过: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幸福比成功更重要。
很多父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过是打着爱的旗号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不是真正站在孩子的长远角度思考问题。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关注孩子真正的成长,帮助孩子,满足孩子的需要,这才是真正的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