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微博看到一段话:我们大部分每天坚持做的事情,其实是不足以练习成为能力的。因为一种能力是需要每天至少投入三分之一时间去学习和练习,并且坚持数载才能完成。而我们做的很多事情都是以半个钟一个小时为主,其实只能养成习惯。
作者还打了个比方,说坚持练习并成为一种能力就像每天需要一万步,但我们仅进行了6000步,不管耐心和耐力都总是和真正的能力习得隔了一层。
他还说,人需要一种信念感,才能完成这一耐力和耐心的跋涉,但是一旦穿越这种学习的跋涉,人生会有一种意想不到的翻篇。
一段话我仔仔细细地看了几遍,就在刚刚又翻出来,因为觉得启发很大。
近年来我常常有一种困惑,就是学习一样东西,似乎总是隔着一层膜。好像一旦进入中年以后,学习就总是停留在表面,再深入就处在了徘徊的瓶颈中。
这一点都不像小时候学习的自己。我从小学东西,很少出现学不会,或者迟迟入不了门的情况。而现在,我经常看到小时候的知识点,都会疑惑当年那么小的自己,怎么就理解到了其中的意思,而现在反而学什么,明明字都认得,却似乎组合起来,含义变得遥远模糊。
这段话让我想到,这些年,我的学习,很少集中在某一样每天花三分之一时间去学习研究。
投资理财一直停在每天阅读理论书的艰难模式中,顶多学会了一些专业名词,勉强读懂了一些财经资讯。(但我是科班出身啊,想起就觉得愧对大学学费,辜负大学美好时光)。
书法,算是我除了读书最热爱的事情了,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练习,所以停留在楷书入门处久久徘徊。
即便6月开始每天练习硬笔,也仅仅是一天半个钟或一个小时,即便如此,目前也只是摸到了习惯的规律。和作者说的一样,习得习惯,而非有能力的提升。
写作,更是变成稀碎时间里最后的倔强付出。虽然即便出差打着瞌睡也要把当天自己觉得最有意义的一段思索敲出来,但是,毫无长进。
还有背诵诗词等。
所以总结下来,不是不努力,是心太过繁杂。每一样都喜欢,都想要,都要分配时间,最后每一样分配到的时间都变得细碎而稀薄,每一样都只走到了3000步,都只养成了习惯,但是习得习惯要10000步,因为要工作,要生活,再也没有更多时间分配出来做其他7000步了。
所以,不论做什么,都处在门槛前徘徊,始终无法更深入一步的原因就找到了。不是随着年纪大智商差了,而是,确实注意力分散得太碎。
不过,我还是不太想改变目前的节奏,只是找到原因后,自己能够以更自由,更专心地姿态去坚持自己想坚持的事情。
取舍有需要,但是现在还不是时候。
日省三次,这算是一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