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比往年更热一些,虽说在南方生活了七八年光景,但今年的酷热让我“魂不守舍”,即使早晨到公园里庇荫,傍晚到湖边散步,都不觉得凉快。整日地呆在空调房里吃西瓜的日子,真的不好受。都说“心静自然凉”,但是我们还是喜欢“哪儿凉快到哪儿呆着去”。
八月十八日清晨,我们从常州北站出发,一路北上,坐了六个小时火车后,来到了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青岛,正值旅游旺季,火车站附近车水马龙。在出租车上向窗外张望即见海边的各处景点,海底世界、鲁迅公园、海军博物馆等等。出租车在狭窄的仅有两辆车宽的道路上走走停停,四十分钟后,到达香港中路上的一个酒店。安排好住处后,我们就坐一站地铁到了五四广场,已是傍晚时分。
五四广场,临海而建,与奥帆中心隔海相望,中央矗立着一支四五层楼高的巨型火炬,火炬隔一条街是青岛市政府大楼。华灯初上,火炬闪亮,象征着永不泯灭的五四精神。此时广场上、海边栈道上,游人如织,有茶余饭后散步的,有健步如飞夜跑族,更多的是不停拍照的旅人。以五四广场为中心环望四周,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灯饰煌煌,渲染着这座城市的靓丽多彩,而远处高楼上”青岛啤酒“的灯饰分外明亮,犹如一张闪亮的名片。凭栏驻足,夜幕下的大海,神秘而深邃。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面朝大海,心境开阔,往往触发人的神思灵感,古今中外,临海赋诗者不少,如曹操《观沧海》的慷慨宏阔、毛泽东《浪淘沙》豪情壮思、普希金《致大海》的激情浪漫、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飘逸温馨。海水涌动拍打着堤岸,轻柔而有节奏,仿佛在低声絮语,海风习习,送来的阵阵又腥又咸的味道,会时不时地触动你的味觉神经。
五四广场第二天上午,我们游览了“八大关”——青岛的历史文化名街,走马观花式地参观了三座建筑——“蝴蝶楼”“花石楼”“公主楼”。这些建筑“面朝大海”,曾是私人别墅,风格各异,或因民国影界名人胡蝶而名,或因丹麦玛格丽特公主而名,或因建筑材料而名。印象最深的是花石楼,外墙全部用花岗岩砌成。是一幢融合了西方多种建筑艺术风格的欧洲古堡式建筑,既有希腊和罗马式风格,又有哥特式建筑特色。1954年陈毅第一次到青岛疗养,下榻于八大关花石楼,感慨万千,写下长诗《初游青岛》:“......海市灯辉煌,海水漫无边。群山海中峙,远岛似规圆。隐约尚可见,幢幢影相联。巨舰泊海中,火树花若燃。万象看不足,深夜坐斋前。沉吟久不睡,海天思绵绵。此是弹丸地,史实可详谙。先言远古事,显名首齐桓。管仲有雄略,利用及鱼盐。田单更晓事,诱敌胶之南。即墨能苦守,敌退国土完。其后有田横,抗汉鲁之顽。从义五百人,立懦而廉贪。齐鲁遗佳话,代代有名贤......”下午三点多,我们从八大关辗转来到奥帆中心。这里是2008年29届奥运会和13届残奥会帆船比赛举办地,停泊在海湾的舰船一丛丛排列整齐,夜晚在五彩的灯光下映衬下舰帆愈发鲜亮,世界各国国旗分列两排,迎风招展,奥运五环灯闪亮,“帆船之都”的特色彰显无遗。这几天正值青岛啤酒节,会场就设在这里,剧场内不时飘来阵阵歌声。
八大关胡蝶楼第三天上午,我们参观了“青岛啤酒博物馆”。三个小时的参观,深入了解了青岛啤酒厂历时百年的发展历程,知道了啤酒的酿造工艺和复杂流程。作为哈尔滨人,一直认为“哈尔滨啤酒”最好喝,那是一份对家乡的情怀,但是品尝了两杯原汁青岛啤酒后,才理解了享誉中外的青岛啤酒驰名中外的原因——这个品牌自有其独特的优秀的企业文化。啤酒厂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位老工人看到新进厂的年轻工人在刷酿酒池,便问道:“你喝青岛啤酒吗?”小徒弟答道:“不但我喝,我爸爸也喝,而且是每天都喝。”老师傅随口对小徒弟说:“你一定要好好刷,因为这个酿酒池就是你爸爸的酒壶。”餐桌上一杯浓郁而晶莹剔透的啤酒,需要经过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得到升华,啤酒生产必须重视每个环节,从最初的大麦的选择、发酵、储存,到最后的装瓶出厂,必须一气呵成,如果说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自然会影响啤酒的成色和口感。一个产品的品质,就必须整个团队通力合作来保证。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成就一个啤酒行业的品牌。青岛啤酒的发展见证了中国近现代百年发展的历史,也见证了新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青岛啤酒的发展更担负着振兴民族企业之大任,深厚的文化积淀和辉煌发展历程留给我们的将是弥足珍贵的财富。
青岛,因海洋而美丽;青岛,因啤酒而驰名。青岛,一个可以澡雪精神的旅行胜地。
啤酒博物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