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读书改变命运。”
……
读书,在古代是很困难的事,三六九等之人,并非人人可读书。“愚民政策”可以让老百姓听话,于统治是多么有利的事,那么怎么能让人人都读书呢?
凡读书人总会高人一等,受人尊敬,即使是穷酸秀才,那也不是一般农工商之人可比的。
从古至今,差不多人人都知读书是一件顶重要的事,那些“劝学”的佳句俯拾即是。而荀子还专门写了一篇《劝学》,全方位来论述学习的重要性。
宋代的赵恒有一首非常有名的劝学诗,名字直接明白,就叫《劝学诗》。全诗是什么,可能很多人说不上,但里面的那三句话,却是大多数人都能随口说出的。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书中自有……”多么熟悉的劝学词!
读书顶重要,但读书似乎先天与“功利”挂钩,有功利需求的人,会有强烈的读书欲望。而那些人上之人,不需要改变什么、追求什么的人则没有多少读书的想法。
读书是一件苦差事,“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头悬梁锥刺股”,没有什么人是轻轻松松就可以在读书上取得成绩的。那么能好好读书必定要有坚定的“志”。这个“志”因人而异,有人为了个人的命运前途;有人为了家族荣耀;有人志向远大,为了民族、国家的发展、振兴。周恩来同志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至今仍铿然有声,声震寰宇。
当下,有很多孩子不想读书,且经常发出“灵魂的质问”:读书何用?
“可以改变命运啊。”
“可我觉得我的命挺好的,不用改变。”
“书中自有黄金屋啊。”
“我生活条件挺好的,我有很多钱,不需要黄金屋。”
“读书好了,拥有很多知识,可以找到很好的工作,走上人生巅峰啊。”
“工作不也是为了挣钱,我不缺钱。”
……
好吧,古代读书可做官,现在只读书却不那么容易做官了,且现“官”与古“官”也不那么一样了。如果没有个人的“志”,确实不好劝学。
劝学需劝志,除掉生存、物质层面的需求,更需引导读书与精神层面的追求相挂钩,让学习者的眼界能更开阔,更高远。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读书,不是谋生的高级手段,而是个人成长的必走之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