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朱光潜最讨厌卢浮宫内围着艺术品一哄而上,又一哄而散的游客。
之于看电影,我觉得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不能因为有人爱爆米花片,就说他肤浅,同样不能因为有人爱看文艺片,就说他装十三。再同理,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如少年派的结尾台词所言,这个故事是你的了,不用非要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别人不可。
最近懒得厉害,本来看完《第三度嫌疑人》(三度目の殺人)之后,就挺想写一篇观后感之类的,但是一直拖到今天,索性就一锅烩吧。
说到是枝裕和,一般都会想到《海街日记》《比海更深》《步履不停》等等佳作,到了这个片子上映的时候,也有一群人给予了厚望,认为是枝裕和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悬疑片,不曾想是枝裕和监督的重点压根不在悬疑上,而是如同迷雾一般的事实真相背后更难以捕捉的嬗变的人性。
我觉得,能给人带来感官上快感的电影肯定是一部好电影,但是更好的电影必然是让人去思考的,故事说给你听,道理要自己去揣摩。就跟看《红楼梦》一样,易学家看到了浅;道学家看到的是淫;理学家看到的是逆;哲学家看到的是乱;韵律学者看到的是混;文学家看到的是满;社会学家看到的是短。
我不是技术流的观影者,但是我却为电影中一个镜头深深折服,福山雅治饰演的律师在渴求案件真相的动力驱使下,向役所广司饰演的嫌疑犯苦苦追问的场景,本来两人隔着一道玻璃墙,在镜头中,两人的映像逐渐重叠起来,最终合二为一……
![](https://img.haomeiwen.com/i10688727/578b79838bec0d4c.jpg)
事实,不仅仅是事实,更多时候是你心中的想象。
电影的最后,役所广司否定了杀人,法官只是在短暂的休庭后,便决定继续审判,因为法官的业绩考核,是要看审判是否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没有人有精力、有时间去不懈地探寻真相。如果说第一次和第二次杀人,都有明确的凶手,那么第三次的正如片名《第三度嫌疑人》,凶手或许就是所有现代司法体系下的所有人,而真相就真的永远被埋没了。
插一句,《三度目の殺人》的准确翻译应该是《第三次的杀人》,这样的话,跟片子的结构或许更能契合。
所以,我很不喜欢一些文青对是枝裕和的口诛笔伐,就如同对诺兰的《敦刻尔克》的声讨一样,观影者或许真的很喜欢这些导演执导的类型片,但是一旦偏离,这些观影者就觉得遭到了背叛,真是大可不必。在我看来,是枝裕和现在越来越有介于小津安二郎和黑泽明之间的感觉了,他不是接近大师,他已经是大师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