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伯拉姆斯是美国浪漫主义文论家,他的《镜与灯》蜚声评论家。但他的现代人文主义立场遭到耶鲁学派解构文论家米勒的攻击,于是发表《解构的安琪儿》一书,愤而反击,对解构主义文论提出了诸多质疑。下面简述一下整个质疑过程。
阐明自身立场。
1. 文本是可以理解的——历史的基础是书写的文本,作者写作要受语言规则约束,读者依据规则也能理解作者的话。
2. 作者是可以理解的——史学家引用原作者时,可以推测原作者的意指,读者也能推测原作者的意指。
3. 史学家与读者的理解大致相仿——误解是可预见的,但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质疑米勒和德里达。
1. 与米勒的分歧关键在于:艾伯拉姆斯认为一个文本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正确阐释”,而米勒则完全否认有“正确阐释”,显然受尼采虚无主义的影响。
2. 德里达以“白纸黑字”为阅读对象,是一种“文字中心”阅读模式,但文字与形而上和形而下的世界统统失去联系,没有语法规则,永远达不到所指,真实的意义变成了鬼魅般的回声。
3. 德里达通过运用“异延”、“踪迹”等手段进行解构,将客观意义世界描画成黑暗无底的深渊,但这只不过是解构主义制造的幻象,读者依然生活在客观意义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