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天气特别好,和同学一起回老家。疫情尚未结束,路上行人不多。老家风俗是,清明节女人不上坟。兄长按乡俗,用白纸糊了花穗,插在父亲的坟头。本来我想去父亲的坟头看看,但是没有资格。黄土高原埋了我无数代的祖先,和我亲爱的父亲。我没有清明节上坟的权利,他们没有保佑我的义务。作为女姓后代,我当然没有光宗耀祖的必要。父亲是老学究,比我更清楚家乡的风俗。尽管我很想念父亲,非常想念父亲,但是我也知道,如果父亲地下有知,想见的人里边,不一定有我。不是我不好,是我的性别,不具备续接父亲香火的资格。兄弟们烧的纸钱,是父亲在另一个世界安身立命的根本。而女儿烧的纸钱,在另一个世界,也许只有购物的唯一功能。
不能去坟头祭奠父亲,便没有了回家的理由,在县城周围转了一圈。塬面大得超出我的想象,田野里,道路边,山坡上,到处开满了鲜艳而朴实的花。各色花竞相绽放,平添了我内心的悲凉。从前的清明节,我总是和父母看花。而今年,我只能凭空想象父亲坟头花穗的样子。父亲生前爱山水草木,我实在想给父亲献一束烂漫的山花。
诺大中国,清明节女儿不能上坟的讲究,大概只有我的家乡吧!没有人能说清楚这个讲究的道理。据说,女人上坟,会破坏兄弟家人的运气。我和回老家的女同学都不明白家乡风俗的来历,县志上没有记载。纯属无稽之谈。可是我们都想去亲人的坟头看看,却都不能够。就连外地人到了我的家乡,很快入乡随俗。奇哉怪哉!
我不怪父母重男轻女,他们身上的时代烙印太深。我的父母没有改变陈规陋俗的能力。并且我还要感谢我的父母,是他们拥有不同凡响的智慧,坚持供我上学,直到大学毕业。我一直记着村里人嘲笑我父母说的话:供女孩子读书,等于瞎花钱。父母供我读书,不只是负担学费,还要承受世俗的压力。所以,和同时代农村女孩子比,我是最幸运的。
家乡的变化让人惊喜,明净的天空,整洁的街道,肆意开放的鲜花,横跨山间的长桥。家乡的环境一天天变美,人的观念依然守旧。我的父老乡亲宁愿供养啃老的不屑儿孙,却不愿意给思亲孝老的女儿一个清明节上坟的机会。
我想说的是,如果人的观众改变和环境提升保持同样的节奏该多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