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娟儿向我诉苦,昨天一天她头痛的要炸,想让儿子下午辅导课后早点回来帮她买份饭,没想到儿子对她的难受不但置之不理,反而还不耐烦的说,你不会自己买呀,我还要和同学一起去踢球。最终只有等到儿子放学踢完球,在外面吃完饭后,才给她拎了一份。
她给我哭着说,她们是那么爱儿子,家里有好吃好用的,大人们都先想到他,每次吃美食,都是等儿子吃饱了,不吃了,两人才动筷子吃;或者在大家动筷子前,先挑儿子喜欢的菜给他吃,两人吃挑剩的,就这样,大人都是委屈了自己来疼他的。
可昨天儿子的做法,确实让她觉得心痛,这种心的痛胜过了她的头痛,但是这一切又能怪谁呢?
你是否也像这位父母一样,认为爱孩子就应该为孩子无私的奉献一切。其实正是父母的错误想法将孩子带向了自私之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心是最宝贵的,孩子的爱心必须从小开始培养。”
因此,培养孩子的爱心也是父母对孩子应尽的义务。
爱心是孩子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在身心发育较迅速的儿童时期,父母对孩子爱心的培养,也关乎到塑造孩子良好的性格和高尚的品德。
但在现实中,父母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成绩和身体健康,认为孩子吃好,睡好,学习好就可以了,却往往忽略了品德的培养,致使很多孩子缺少感情教育。
如果想要将孩子培育成一个身心健康的人,父母除了以上对孩子的关注点外,还需要培养孩子关爱家人和他人的爱心。
据儿童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爱心是孩子的天性。婴儿1岁前就开始对别人的情感做出反应,如果旁边有孩子哭,他会随之一起哭;当婴儿2岁时,看到别人哭,就会用自己的方式去安慰对方。
这说明,孩子很小就有能力分辨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并试图去帮助别人减轻痛苦,每一个孩子都有付出爱心的本能。
如果孩子的爱心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得到很好培养,就会让孩子的爱心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生活中一些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替别人考虑的境遇。
就像在娟儿家,他们大人爱孩子的心是对的,但是做法却值得深思,最初也是孩子邀请大人一起动筷子吃美食,可是娟儿通常说,我们是大人,没事儿,孩子正在长身体的时候,孩子的营养不能少,就让孩子先吃吧。
就这样,孩子的爱心本性,就被父母错误的行动一点点抹掉了。认为自己就是家里的功臣,父母留美食和好用的东西给他,那是天经地义、理所应当的,他用不着感激父母。
娟儿现在想重头开始培养孩子的爱心,就需要从改变他们大人的行为开始,不再娇惯孩子,溺爱孩子,在家里要做到大家都平等,从来不搞特殊待遇。另外,还要创造条件,让孩子学会从感激父母开始,慢慢的学会关爱父母和他人。
所以,父母们不要小瞧孩子,孩子生下来就是一个乐意付出爱的人,他也是一个很乐意做你保护者的人。
父母培养孩子的爱心,不能只向孩子付出爱,而不向孩子索取爱。
父母也是人,也不是万能的。但有些父母虽然明知自己内心有时真的很渺小,但在孩子面前却表现的很强大,从未想过要在孩子面前示弱,做一次需要孩子保护的弱者。
父母在孩子面前的示弱,是为了让孩子明白父母也不是万能的。父母所提供给孩子这个展示爱心的机会,孩子在这个机会中,会迅速地调整自己由被爱者向示爱者的角色转换。他们会模仿父母关爱他们的模样去关爱父母,照顾父母,为父母无偿帮忙做事,从而形成良好的爱的循环。
父母也要多鼓励、多邀请孩子无偿地做家务活。做完之后不要忘记谢谢他,说他为家里做了**贡献,以此来代替对他的报酬。
所有活动的设置,都要让孩子感觉到,这是他作为家庭成员应尽的义务,这是无偿的劳动,是没有报酬,也不能索要报酬的。这些家务活的设置,是要让孩子懂得不是所有的劳动就一定要获取报酬,家里的劳动与奉献是密不可分的。孩子同样在奉献中也能感受到快乐。
如果家里的劳动和报酬都要扯上关系,那么当你生病没法取药吃的时候,孩子或许就索要报酬来为你取药。这样的孩子是个冷漠的人,没有了爱心,不懂得如何去爱他人,这或许就违背了你最初的教育初衷。
所以,父母要培养孩子的爱心,不仅只是向孩子付出爱,更重要的是放下我们做父母的架子,学会向孩子示弱,提供给孩子作为示爱者的机会,向孩子索取关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