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思虑太过,气滞脾伤
——源于沈老
《黄帝内经》讲“脾主思,思伤脾”,这句话我们大部分人都听过。那么为什么脾主思?思虑太过又怎么会伤脾呢?
首先我们大家都知道思考是靠心脑来完成的,而并非脾。脾自己不能思考,但是脾属土主静,人安静而后能深思,这就是《大学》所谓“安而后能虑也”。你看“思”字,上为“田”,下为“心”,心脑之思考全赖于脾土的镇静之力,这一点古人早有研究。
那么思虑太过是怎么伤及脾的呢?中医里有个词叫做气机,是指人身脏腑气血运动的趋势,可以概括为升降出入。那么其中脾是主升的,而思考的过程相当于阻碍脾升发的过程,思虑太过之后,脾气长久得不到升发,就会被压制住,从而导致气结于中,中焦气滞不通,比较常见到表现有:胃部常有堵塞感,不想吃饭,腹泻,甚至肌肉消瘦,头昏眼花等。
最近有位患者就很典型。这个患者是位年轻小伙子,因为吃不下饭来找我看病。我观察这个小伙子身体健壮,但是因为食纳不佳,脸色已经开始发黄。一问原因,原来是在前不久上司给布置了个比较艰巨的任务,所以他就整天思考着怎么能圆满完成。
他描述说自己当时就连吃饭睡觉都在想,不过可喜的是最终顺利完成任务,赢得了上司的肯定。但自此以后他发现自己一吃东西就胃胀,吃下去还堵得慌。他这就是思虑太过导致脾虚气滞了。现代医学认为,人在思考的时候大脑供血增加,而脾胃的供血则会大幅度下降。如此想来,像他这样喜欢思考的人脾胃的供血经常是不足的,长久如此脾胃的功能肯定会受到影响,这类人容易得脾胃疾病也就不难理解了。
所以我劝诫他,以后吃饭睡觉的时候尽量不要想事情,该工作就工作,该休息还得休息,要学会劳逸结合。我给他开了理气健脾的中药,调理一段时间后基本恢复正常。
我们现在的生活中信息量如此之大,需要处理的事情那么多,不思考是不可能的,那么要如何保证思考不至于太过呢?
第一点就是要劳逸结合。每工作1〜2小时的时间,就要停下来休息10〜15分钟。人的注意力相对集中的时间也就1小时左右,过了这个时间再继续下去也是事倍功半,倒不如停下来休息一下。
但是这里面有个误区,很多人认为停下来休息就是捧着手机上网,其实这样你的身体是得不到休息的,反而会加重疲劳感。网上的东西比工作中的事务杂乱多了,看似只是手在滑来滑去,其实大脑也在不停地运转。
第二点是千万不要在吃饭时动脑筋。用餐时包括餐后1小时脾胃都是在高速运转的,此时想事情、处理工作学业,会对脾胃造成极大的负担,长期如此很容易导致消化系统疾病。
第三点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常用处方。对于脑力劳动者,难免会出现思虑太过而伤脾胃的情况,这个时候,大家可以服用香砂六君丸。如果只是轻度的胀满不适,也可以泡点儿陈皮、山楂,吃点儿白萝卜等理气的食物。
脾不虚,病不找
有一些中医基础知识的朋友都听说过“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说的是二者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及营养的运输,从而滋养全身。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功能。
水谷入胃,全赖脾阳为之运化。所以古代医论著作《医原》上讲到“脾有一分之阳,能消一分之水谷;脾有十分之阳,能消十分之水谷”,是非常有道理的。脾一旦有毛病,身体就不能实现这种转化,人吃进去的饭、喝进去的水,不能正常运化,无法供给五脏六腑营养,结果是什么?人体的血液减少了,脸色就由白变黄了。
所以我们中医看一个人的脾好不好,先看脸色,当我们看到一个人脸色发黄,且不太明亮、不太润泽,基本就能判断这个人脾虚。如果伴有精力差、易困倦、食欲减退、消瘦或虚胖、大便溏稀、纳少腹胀、面目浮肿等情况,一定是脾虚无疑。
脾虚辨证来看,一般可分为脾气虚、脾阳虚、中气下陷和脾不统血这4种,其中前两种是比较常见的,基本上我碰到的10个患者朋友,就有一半或多或少存在这两种脾虚症状的。
很多人对脾虚的危害认识不够,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有脾虚。例如,大便溏稀的人,总是以为自己胃肠不好,去了医院做胃镜吃胃药,折腾了半天都不见好。其实问题出在了脾上,脾阳虚的厉害,无法帮助肠胃对食物进行运化,所以才会出现这种情况。
而且脾虚长期得不到改善,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特别是女性。比如中气下陷的典型症状就是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脾不统血的典型症状是月经过多、崩漏、便血、皮下出血等。实际上,对身体的危害是巨大的。长期脾虚的女人气色差,男人精力差,都会对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适当的健脾补脾还是有必要的。
常见的补脾食物有:
红薯补脾胃、益气力、宽肠胃。宜于脾胃虚弱,形瘦乏力,纳少泄泻。多食易引起反酸烧心、胃肠道胀气。
香菇益胃气,托痘疹。宜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属于发物,麻疹和皮肤病、过敏性疾病忌食。
山药补气健脾,养阴益肺,补肾固精。宜于脾气虚弱,食少便溏,慢性泄泻。湿盛和气滞胀满者忌食。
栗子补脾健胃,补肾强筋,活血止血。宜于脾虚食少,反胃,泄泻。气滞腹胀者忌食。
红枣补益脾胃,养血安神。宜于脾胃虚弱,食少便稀,疲乏无力。气滞、湿热和便秘者忌食。
鸡肉补中益气,补精添髓。宜于脾胃虚弱,疲乏,纳食不香,慢性泄泻。实证、热证、疮疡和痘疹后忌食。
兔肉补中益气,凉血解毒。宜于脾虚食少,血热便血,胃热呕吐反胃,肠燥便秘。虚寒、泄泻者忌食。
猪肚补益脾胃。宜于虚弱、泄泻,近代用于胃下垂和消化性溃疡。
牛肚补益脾胃,补五脏。宜于病后气虚,脾胃虚弱,消化不良。
羊肚补虚弱、益脾胃。宜于形体瘦弱,脾胃虚寒。
牛肉补脾胃,益气血,强筋骨。宜于脾胃虚弱,食少便稀,中气下陷,慢性泄泻。
鳜鱼补脾胃,益气血。宜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虚寒证、寒湿证忌食。
泥鳅补中益气,利水祛湿。宜于中气不足,泄泻,脱肛。
粳米补中益气,健脾和胃。宜于中气不足,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脾胃不和,呕吐,泄泻。
糯米补中益气,补肺敛汗。宜于脾虚腹泻,食积证、气滞证、湿证、脾虚胃弱及消化不良者忌食。
扁豆健脾化湿,清暑和中。宜于脾虚湿盛,食少便稀,暑湿吐泻。气滞腹胀者忌食。
豇豆健脾,补肾。宜于脾胃虚弱,腹泻,呕吐。气滞证和便秘者忌食。
除了补脾常吃的食物以外,我们还要记住哪些食物是脾虚者尽量远离的。易损伤脾气的食品,如苦瓜、黄瓜、冬瓜、茄子、空心菜、芹菜、苋菜、茭白、莴笋、柿子、香蕉、枇杷、梨、西瓜、绿豆、豆腐、莜麦等。味厚滋腻,容易阻碍脾气运化功能的食品,如鸭肉、猪肉、甲鱼肉、牡蛎肉、牛奶、芝麻等。利气消积,容易耗伤脾气的食品,如荞麦、山楂、萝卜、香菜等。这些食物最好少吃为宜。
对于脾虚胃口差的朋友,我再向各位介绍一个沈氏女科家传的末药方“健脾开胃散”:焦山楂、谷芽、麦芽、神曲各100g,按照1:1:1:1等量研成粉,每次冲服3g,每天1〜2次,两周为一个疗程。这个方子有助消化,对脾不健运、脾虚引起的胃口差、食欲不振,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同时这个方子也有祛痰的功效,老少皆宜,男女通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