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杰
草鞋底草鞋底,是南通的一种点心,形状似草鞋底而得名,其实就是一种普通的烧饼。
草鞋底的原材料比较简单,有面粉、菜油、香葱、糖或者盐,加上白芝麻烘烤而成。口味主要有甜、咸、甜咸结合三种。原料不复杂,烧饼味道口感的好坏,就主要看烧饼师傅的手艺了。
草鞋底有两个特点,其一是冷热相宜,其二是储藏方便。刚出炉的草鞋底,热乎乎的,色泽金黄,沾上白芝麻,外酥里软,吃的就是它的口感和酥香。冷的时候韧中带酥,香脆可口,吃的就是它的韧劲。因它的形状扁薄,加上不带馅,所以方便携带储藏。吃不完的,包好揣在背包里,随时可以拿出来当干粮,慢慢品用。
在江阴,有关草鞋底还有一段典故。相传在1645年前后,江阴军民为抵制“剃发令”,在原任典史阎应元的带领下,守城抗清。守城一段时间以后,城内出现了缺少粮食的情况,城外的江阴人想办法将粮食送进城区,由于清兵把守严密,很难把粮食送进去。城外有一家烧饼店,有一天来了一位卖草鞋的,因为没有现银,苦苦哀求店家,想用草鞋换取烧饼充饥。一筹莫展的店主看到草鞋,突然来了灵感。烧饼厚薄与草鞋底差不多,撒了白芝麻的烧饼颜色与草鞋几乎相同,如果把烧饼做成草鞋底的形状,看起来不就一摸一样了。于是店家连夜赶制烧饼,全部做成了草鞋底的形状,一只只系上细草绳,以假乱真,第二天果然连同草鞋一起混进了城去。于是其他老百姓纷纷效仿,用草鞋底的方式为城内军民送去干粮,“草鞋底”由此得名。南通与江阴一江之隔,虽没有实际考证,想必有一定的渊源吧。
为什么要书写草鞋底,主要源于20多年前,刚刚在南通工作的时候,经常吃它。为什么念念不忘,是因为每看到草鞋底,就会想起那一段艰难的岁月。
1997年二月,刚刚加入保险行业,开始我的营销生涯。在南通城里,举目无亲,认识的也就是几个同龄的同学。于是,我的客户就是要从陌生拜访开始。
最初带我入行的是我的推荐人任师兄,他早我一年多入行,经验比较丰富,我们同在一个组,他就是我的保险启蒙师傅。师傅把我带到天生港和卢泾港一带,在城乡结合部进行拜访。为什么选择城乡结合部,主要是那里的人群相对淳朴,经济实力尚可,比较符合我这样的新手去开展业务。每天早会结束,我们两个就骑车出发,差不多四十多分钟的行程赶到那里。中午前我们一起拜访几个农家客户,中午找个路边小店简单用餐,下午再分头拜访。
印象中很多次午餐,吃的就是小馄饨加草鞋底,价廉物美,简单方便。城乡结合部,有小食铺的地方基本都会有一个烧饼铺,现做现烤现卖。经常点上一碗馄饨,旁边烧饼铺买上两个草鞋底,一顿午餐解决。那个时候是真没钱,草鞋底五毛钱一个,一顿午饭三五元解决。午餐结束揣两个放包里,下午拜访备用充饥。
当年在唐闸和天生港附近拜访了有小半年,午餐陪伴我的经常就是草鞋底。后来拜访客户渐渐回到城区,就很少吃到路边的草鞋底,但是那个味道和那段经历带给我的回味一直没有忘记。
现在回到南通,每有机会在街头看到草鞋底,都会忍不住买上两个,热的吃一个,冷的留一个。我知道,自己吃的是草鞋底,怀念的是那一段青春岁月。
2022年元月14日
周杰于上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