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和生活讲和
2017-6-12
作者:鱼头
80后,爱阅读,追求独立思考,终身学习主义者。坚持每天进步,为共同精进而分享。
(1)
"生命中有两种不幸,一种是死亡,另一种是生活不开心。"
电影的开头,老师莫里就对学生米奇这样讲。这将是老师给学生上的最后一堂课。
![](https://img.haomeiwen.com/i5019612/f41f3677f6f0d7db.png)
当老师说:“你只有知道怎么去死,你才能知道怎么活!”时,我默默的在本子上写下“向死而生”四个字。
其实如何面对死亡是人生肯定要经历的一门课。中国人在这一课上往往有些用力过猛,在死亡没来的时候拼命逃避,不去面对它;而在死亡来之后,才后悔不迭,痛不欲生。
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中国人的精神和传统里就不习惯直面死亡。(“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先进》)
想想也是,一说起死亡,人们总会想到衰老、疾病、痛苦、折磨、无助和绝望等一系列负面的词汇和情绪。
![](https://img.haomeiwen.com/i5019612/7f166bf98e002346.png)
在看到《相约星期二》这本书时,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段话:
学生问“什么是人生最困难的事情?”,
老师说“与生活讲和。”
所以当我们面对这么多负面东西时,如果我们能学会和生活讲和,那得到的将是平和、宁静和坦然。
(2)
电影里老人莫里的最后其实是幸运的,因为他一直能保持意识的清醒,而在生活中往往很多人在人生最后一个阶段走的时候非常痛苦,甚至意识模糊,情绪起伏,脾气暴躁,不记得任何人。
在《流放的老国王》这本书里作者的父亲得了阿尔茨海默症,家里人面对老人最后的时候,其实老人自己可能也无法清醒知道自己的想法是什么,相应的他也无法做出自己真正想要的选择。
![](https://img.haomeiwen.com/i5019612/2394232a912be809.png)
在《最好的告别》这本书里,作者阿图的父亲是一位医生,他面对过很多次病患的死亡。在阿图的父亲70岁出头的时候,被检查出脊髓长了肿瘤,他跟家里进行深入地长谈,虽然查出了脊柱瘤,但依然可以自由的打网球、给自己的病人做手术的时候,就不接受手术。这种相对健康的状况保持了整整四年的时间,直到最后不得不接受手术。
![](https://img.haomeiwen.com/i5019612/23c6dfb231dd80fb.png)
在BBC的纪录片《如何死亡:西蒙的抉择》中,主角西蒙罹患运动神经元病,想选择安乐死,影片里探讨了在现实生活中,人面对死亡的时,患者、家人以及社会的反应。
![](https://img.haomeiwen.com/i5019612/a1b9e5d327ae6513.png)
(3)
对比以上情境,其实我们可以发现,如果一个人能在最后的时刻都能做出自己的选择,那么他将是幸福的。否则在最后时刻连自己的命运和思维都无法掌控,死亡和生存的选择掌握在在其他人的手中,那么我们说他是幸福或者幸运,其实有些苍白和无力了。
反观我们现实生活中,其实大部分的人都是在亲人的死亡没来之前,不去选择、逃避选择,等死亡来临时,被迫做出选择。所以才显得那么痛苦、无助以及懊丧。
所以重新回来看老师莫里的这句话:“和生活讲和。”
其实是一种选择在自己力所能及、心甘情愿的情况下,做出最大的妥协和让步,选择自己所能接受的最好情况。
这何尝不是人生最后的幸福而明智的一种过法呢?大概这也是为什么是最困难的事情的原因吧!
正如有人说的:“如果你不能按你所想的方式去活,那么只能按照你活的方式去想。”
学着和生活讲和,和自己讲和。
— THE END —
保持学习,保持进步,学会精进,每天超越昨天的自己!
知识因分享而增进,人因连接而增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