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说道,"小孩的体力和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否则创造力就会被削弱,甚而至于夭折。"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一个人在生理,心理方面与社会环境之间处于一种和谐相处的状态,才算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今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年份。疫情至今已六个多月,孩子们处在一个只能与家人相处的阶段,可能会出现各种不健康的行为现象,让家长手足无措。
而在疫情期间,幼儿的生活状态可能会导致幼儿有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存在,比如1.作息不规律,不按时吃饭睡觉,2.缺乏运动和娱乐活动,3.过度使用电子产品,4.活动空间受到了局限,5.接触不到小伙伴。6.电视上不停的播放着与疫情相关的新闻,7.家人谈论疫情话题,8.家长对儿童的卫生要求过高。这些生活状态会直接促使幼儿的情绪郁闷、害怕、紧张、焦虑、抑郁、恐惧、烦躁、愤怒,或者是过度的担忧,那长期这样下去,幼儿就会出现记忆力下降、表达和理解困难、易发怒,发脾气等等现象,从而会出现攻击性行为,影响人际关系,导致焦虑、抑郁。
如我们班有一个小朋友辰辰,他的妈妈就向我反映,因为家长要去上班,孩子就留在家里和爷爷奶奶在一起,在家长出门以后的第三天,孩子就无故发脾气,不愿意吃饭,整天在家里哼哼唧唧的,拿着最喜欢的玩具依然会说我不高兴,我不开心,我不想吃饭。起初家长还以为孩子生病了,带着孩子去医院检查,医生说身体没有什么问题,孩子可能是与爸爸妈妈分开不高兴了。尽管带到医院去检查了,辰辰依然是不开心,总是表现的无精打采,有点没睡醒的样子,辰辰奶奶把这件事情讲给我听了,我就猜想这孩子应该是情绪焦虑,那针对疫情后的分离焦虑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家长的情绪要稳定,给幼儿一定的安全感。不要因为爸爸妈妈出门了,爷爷奶奶就在家里整天唠唠叨叨的说,也不知道他们出去了安不安全,能不能赚到钱之类的话题,其次是让幼儿参与到家务活,或者是和幼儿一起做亲子游戏,转移幼儿的注意力,也可以让幼儿参与到开学的准备活动中,比如了解自己的健康二维码,也可以给孩子看一些在幼儿园的照片,让幼儿重温在幼儿园的美好记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保持正常的作息,也可以通过家园群和好朋友之间进行互动,聊一聊自己在家里是如何过的,每天都做一些什么事情啊。
如果家长实在不知道怎么办,可以打开电视,让孩子多看一看正能量的新闻,比如了解我们的英雄钟南山爷爷,李兰娟奶奶,远道而来帮助我们湖北的护士阿姨,医生叔叔,还有一些保洁阿姨等。相信在家人的正确引导下孩子会很快的有所转变。
案例说到的是辰辰小朋友的情况,那如果幼儿出现了睡眠减少,不安,食欲下降,拒绝吃饭,疾病反复,攻击性行为,过度的忧虑,甚至说谎,骗人,没事哭泣,对游戏活动也没有什么兴趣,出现了这种抑郁情绪做为家长的我们一定要正确的去对待。比如大人在家里要适当的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我们可以通过1.注意转移法,来解决攻击性行为,愤怒型的情绪,进行情绪调节的训练,2.故事治疗法,让孩子参与到故事当中去,扮演某一种角色,3.同伴互助法,可以让孩子和同伴进行互动,约定开学后要一起做些什么,4.鼓励法,正面鼓励,直接对孩子所做的有利的事情给予奖励,负面鼓励,如果孩子某件事做的特别好,可以减少一件孩子不喜欢的事情给予回应,相信我们孩子的恐惧情绪会在家长和小伙伴的关怀下很快的治愈。
上面说到的都是如何去面对幼儿的情绪,下面我们来聊一聊,如何防范幼儿进入抑郁障碍呢?
第一点要时刻关注幼儿情绪,每天都要做到积极主动的沟通,了解孩子的需求。
第二点要帮助宝贝正确的接纳、梳理自己的情绪。比如孩子非常的敏感,她会因为别人的某一句话产生焦虑的情绪,但她不会用语言表达出来,我们每天晚上可以抱着孩子聊一聊,帮助她回忆一下当天发生的事情,话说出来,不安的情绪就会消化了。
第三点我们在家,要选择性的关注新闻信息,正能量的新闻,许多负面的,在孩子面前就要少看。
第四点,幼儿需要家长给予高效的陪伴,我们可以一起做一下亲子游戏,亲子手工,读读绘本或者一起做做家务。
第五点创造安全感,大人在孩子面前尽量的少争吵。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如果希望孩子懂得爱我们就一定学会去爱,让孩子感受到爱。
第六点对孩子所有的情绪反应给予积极有效的回应。
在现阶段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要时刻警惕,做到用耐心,细心,爱心去对待每一个幼儿,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为守护孩子的心理健康努力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