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祭祀,可能大家会头脑中反映出这样一幅画面:牌位,上香,酒肉祭品,跪拜磕头……等等
说祭奠,画面也许会变成:墓地、灵堂、花圈、鞠躬……
说祭拜,就会想到墓碑、纪念碑、花圈、香烛、鞠躬或跪拜……
至于说纪念,可能就会变成纪念碑、大礼堂、祭文朗诵、宣誓……
而一旦把这些概念和端午、屈原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恐怕就很少有人会去刻意区分这四个动词之间的差别。想想也是,屈大夫都死了几千年了,也被中国人赞美了几千年了,至今都还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的典范。那给他唱唱赞歌,鞠个躬,甚至给他磕几个头也没什么大不了嘛。而且现在汉服热国学热那么深入人心,那就算祭祀一下老屈同志——啊不,应该叫老芈同志,毕竟屈原姓芈不姓屈——又有什么关系?
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丢失得太久太久了,以至于今人早已不知道根植于华夏文明的祭文化到底是什么样子。除了清明节上个坟中元节烧个纸,太多的人只知道去庙里敬个香,拜拜菩萨,对于宗庙祠堂祖宗牌位这些正宗的祭祀概念,早已没有了一丁点印象。即使很多热心于恢复传统文化的同袍们,在这个问题上也同样认识模糊甚至错误,歪曲了祭文化的本来面目,这对复兴传统文化来说绝不是好事情。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支持端午节祭祀屈原?
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祭祀?
在华夏礼典中,祭祀是儒家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礼记》中说:“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天神称祀,地祇称祭,宗庙称享。而祭祀也有严格的等级:天神地祇由天子祭;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只能祭自己的祖先和灶神。当然,也有一类比较特殊的情况。在《礼记.祭法》中记载:“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菑(zāi,同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大意是说,古代制定祭礼的原则是,只有为国为民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人才能享祀,这样的人经过天子批准,可以配享太庙。
但不管是怎样的等级,其根本出发点在于,祭祀这件事情,无论是发生在哪一个级别哪一个场合,都属于献祭者的家事。对天子而言,天下人都是自己的子民,都是自己家里的孩子,所以作为天下这个大家庭的家长,将天地视为养育人类的父母祖先,而自己身为天之子,才有资格去祭祀天地。在《吕氏春秋》中记载的一个故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观念。周文王为建设灵台,在挖池子的过程中发现了一具骸骨。手下人报给文王后,文王命令将其放入棺椁换个地方安葬。手下人不理解,说“这是一具无主的骸骨啊。”可是周文王说:“有天下者,天下之主也;有一国者,一国之主也。我现在难道不就是他的主人吗?”从此周文王留下了一个“泽及枯骨”的历史典故。
同样的,作为普通的百姓,祭祀这件事也只能是针对自己的祖先。古时候的中国人生活在宗法社会,作为一个家族一般都有自己的宗庙祠堂供奉祖先的牌位,祭祀也就应该在宗庙祠堂中进行。所以,如果你姓芈,确定屈原就是自己的祖上,那你去祭祀他就是名正言顺的。“祭祀”二字,“祭”侧重的是向祖先向天地汇报工作;“祀”侧重的是祈求天地祖先保佑自己的子孙后代并为其赐福。因此,祭祀的目的就是事神致福。
那么,现在的社会上那些闹得轰轰烈烈吸引无数眼球的各种祭孔祭炎黄乃至端午祭屈原又算什么呢?
在我们的祖先看来,祭祀是最最神圣的事情,绝非儿戏。《左传》中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也就是把祭祀和国防相提并论,而且还放在国防的前面,可想而知祭祀这件事对于华夏先民的重要性。所以祭祀是非常严肃,需要极其慎重对待的事情。今天我们看到许多同袍动不动就说要祭祀这个祭祀那个,花朝要祭花神,端午要祭屈原,七夕要祭织女,中秋要祭月亮,冬至要祭天地……等等。仿佛做活动不祭祀一下就显不出活动的规格更显不出自己的底蕴似的。可是他们不知道,在《左传》中说:“神不歆(xīn,飨)非类,民不祀非族。”意思就是,神灵不会去享用非自己族类的祭品,祖先也不会接受非自己后人的香火。对于这种胡乱找个对象就要祭祀一下以显示自己逼格很高的行为,《礼记.曲礼》中说:“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无福。”也就是说,这种淫祀,不仅不会有福,相反还会遭致祸殃。而在《论语》中孔老夫子则直截了当地斥责说:“非其鬼而祭之,谄也!”也就是说,你们这些不学无术动不动就到处搞祭祀的家伙,不去对着自己的祖先磕头,却乱给外人跪拜,简直就是丢尽了祖宗的脸面,是赤裸裸的谄媚。说得好听点,叫“数(shǔ)典忘祖”;说得难听点,叫“恬不知耻”!
有同袍可能要问,既然不能祭祀外人,那我祭祀天地山川日月星辰总可以了吧?答案是:也不行!前面已经说过,天神地祇由天子祭;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只能祭自己的祖先和灶神。你越级去祭祀不该属于自己这个层面的对象,就属于僭越,是典型的非礼行为。这种行为和孔子所说的“八佾(yì)舞于庭”属于同一性质,也就是相当于人家外国元首来了,结果你越众而出大摇大摆上去跟老外握手言欢,把自己本国的领导人不当回事。这不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的犯上作乱吗?用这样的方式去恢复传统,岂不是跟传统文化背道而驰么?
最后,是不是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祭祀呢?同样不然。所谓“非时而祭,神不受享。”天神、地祇、人鬼(注意,鬼字的本意并非今天的鬼魂,而是指逝去的祖先,即人所归为鬼)这些东西到底存在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态度。“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论语》中孔夫子的态度是非常明确的,“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意思就是,“对于那种明明是在做祭祀这种最神圣的仪式,却态度上吊儿郎当行为上随意应付,仿佛不是在做祭祀的现象,我是坚决不同意的。”《礼记》中说的很清楚:“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意思是祭祀的次数不能太频繁,太频繁人就会因为疲惫而生怠慢之心,结果对祖先大不敬;当然,次数太少也不行,太少了人就会因为懈怠而生荒废之心,结果干脆就忘记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什么时候可以祭祀,什么时候不能祭祀,在经典文献中都说得清清楚楚。胡乱挑个时间去祭,神灵是不会理睬你的,当然也就更不会赐福你了。
弄清楚了祭祀的含义,最后我们简单说说“祭奠”、“祭拜”和“纪念”的区别。祭奠一般指的是亡者出殡的时候做的仪式,新时代的祭奠一般都是指的针对烈士而言,但通常也都是在烈士的墓前或碑前进行。其目的是哀悼死者,缅怀先烈,流程上和祭祀是决然不同的。祭拜则是个人出于对于亡者的崇敬,尽管可能和亡者没有血缘关系,但是也愿意给亡者敬个香,鞠个躬,以表达个人的敬仰之心。同样的,其流程和祭祀也是完全不同的。而纪念则没有明确的流程规范,也没有形式上的要求,在任何地方,献上一束花,甚至哪怕只在心里默念一下,也可以算是纪念。
屈原无疑是值得人们敬仰的,如果你真的想表达对他的钦佩爱戴之情,那么纪念他,甚至祭拜他都是可以的;但如果你不是他的后人,那还是老老实实去祭祀你自家的先人为好,就不要随随便便给他人磕头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