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河南游学第1天:应天府书院

河南游学第1天:应天府书院

作者: 乐仁智l让文字在山水间跳舞 | 来源:发表于2018-08-03 07:35 被阅读1132次

                                     

    河南游学第1天:应天府书院

    天下同德       

                            乔大伟  苏州 七年级 

            有一种无私,是懂得感恩;有一种无私,是心怀天下。

            那一年的太阳,也像今日那么严酷么?汗水打湿了我们的衣裳。那年,他穿着朴素的布衣,破旧的布鞋,穿梭在人生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帽檐下,书房前,脚步纷纷,目光炯炯。我们缓缓地抬起头,注视着墙壁上历史的痕迹,先人的嘱咐与希望。我的思考在不断转动,直到停留在了一个人的身上。

            跨越千年的那株小草,也有着遍地丛生的梦。古代的先贤,则已天下为己任。那一年,他出生了,没有名字,没有父母,没有一切。

            父母双亡,随祖母就养于外曾祖父家,过着一种寄人篱下的孤苦生活。戚同文侍奉祖母以孝闻名。祖母去世,他昼夜哀泣,数日不食,乡里邻人深受感动。孝,是他人生的资本。

            命运带走了他的一切,却给他留下了一位人生的老师。《礼记》是开始,“人生”是结束。老师给予了他一切,给予了他一个新的人生。

            笔墨纸砚,圣贤之书,早已满足不了他的心,他的梦。他明白人生的价值,通晓世间真理。博大的胸怀,是包容天下之德。

            尊其师,信其道。他尊重老师,也尊重自己。自己并不能平平庸庸地虚度一生。老师让他前去参加科举考试,则必能成就一番事业。可是,他拒绝了。“老师不仕,我也不仕”。以德化己,以德化人,以德化天下。心怀天下,天下同文。成功的人生,从尊敬恩师,心怀天下开始。尊敬,是根本之德。

          那一刻,他有了名字——戚同文。

            一生之德,让他从一个渺小的凡夫俗子,流传千古。若天下都能像戚同文那样人德一体,天人合一,平天下的理想,还远吗?

            在茫茫历史的海洋上,有一种无私,一种人生,叫天下同德。

    河南游学第1天:应天府书院

    苦何不是乐?   

    无锡六年级  袁靖翔

            你,精通儒学,崇高的政治报负令人敬佩;你,五年没有入床就枕,每日只食糜粥,这种毅力令人敬佩;你,在艰苦中却乐在其中,毫无一句怨言,何不让人对你——范仲淹产生浓厚的兴趣?

            我迈着充满期待的步伐来到应天府书院,直奔崇圣殿,迫不及待的想和那位以苦为乐的大贤“谈一谈”如何以天下为己任。

            走进崇圣庙,一位位大贤散发着独有的浓厚学者气息,个个仙风道骨,不觉间就有了敬畏之意。快速领略完孔子和他弟子们光辉的人生,便快步来到一旁的范仲淹纪事馆,和这位先贤聊起他的身世,生活作风和思想品德。当看到23岁的你得知自己的身世,告别母亲,迈着坚毅的脚步翻山越岭向到应天府书院求学,敢问当今有几人能有你的这份坚毅和抉择;当看到你绝欲自立门户进入漫长且艰苦的求学生涯,以水沃面,至以糜粥继之,五年未尝解衣就枕,敢问当今有何几人有你的这份耐力;当看到你通过努力称为北宋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写出闻名天下的书籍,在应天书院立下以天下为己任的教育宗旨,敢问当今还有几人能有范仲淹不计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精神。

            看完了你的一生,我虽在大热天汗流浃背,却毫不在意,依然沉浸在你我之间无声的交谈。

            事隔千年,如今我们已将他的誓言吟咏千遍。

          走出庙外,我睁大眼睛,要看这誓言为何还如此鲜明?世间还有没有他这样的人存在?不论存在与否,我还是要说:范公,北宋有你这样的爱国臣子,北宋之幸。当我们回眸史册,展望未来,你的身影和思想依旧在茫茫历史中闪耀华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只有付出艰辛,才能成为一代大贤。

    河南游学第1天:应天府书院

    天应希文

              镇江 七年级 耿子川

            若有书生,愿以希文自比,当不胜自喜;希文者,非一届官人与书院,乃一代伟人于宋朝。          ——题记

            范仲淹,字希文。早年在朱家生活,母亲与养父待他匪浅。

            而一次偶然,自己身世被外人揭露。自己平静的内心,本应是毫无波澜,却在话语间骤然碎裂。命运的调戏,面对的是内心的不可接受与茫然无措。羞愤与不甘踏破内心的门槛,醉后禽兽般不可阻挡。内心在呐喊,无声的呐喊,却刺痛了耳膜。

            懵懂间,他恍惚瞧见一条去路,一闪而过。滑过的呼啸掩盖住世间一切嘈杂。

            求学的欲望吞噬了理智——对他而言,也不会有所谓理智。

            所做的一切,皆是理智。

            义无反顾,是他路上唯一的行囊,也是唯一的信念,他是那么坚定,脚下板结的泥土颤巍巍,支撑着双脚,是那么沉重,大地也不禁颤动。

            站在崇圣殿前,眼前,便是应天书院了罢。希文笑了,不知是欣喜,还是苦涩。

            放肆的目光横扫过每一本藏书,将泉涌般的学术论集一饮而尽。

            望着满楼的藏书,炯炯目光中满是贪婪与渴求,还有一丝苦涩。一碗薄粥以应饥便是足够;说是富家出身,却也要自己吃苦,毅然婉拒别人的自助。希文为人最怕自己不能吃苦,好似天生有一股倔劲。

            命运多舛,却依然无畏,似黎明前最后一丝黑暗,被第一缕日光刺透了死寂。

            想必,那光线刺入苍穹,也是没有犹豫罢——毕竟那光速太快,那果决与信念支撑的希望,却也温暖柔和。

            不屈的灵魂,是多少磨难之后,艰难地挺起身,脸颊上微笑依旧。

            五载年岁,追溯着不知多少次莅临人间的晨光,拂过希文面颊。

            又站在这里,希文已是应天书院院长,应天书院已是南京国子监学院,北宋的最高学府。

            物是已非,希文颇有感慨,自己也不知道,是一时冲动,还是天应我希文,自己去了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读了一本很长很长的书;看完了一切,也看出了一切。

            敢问此世间还曾有人于我无异乎?

            满天繁星隐去,红日东升,染红了天际线,希文静静地笑了,笑得那么灿烂,那么深沉。

    河南游学第1天:应天府书院

      学之风 德之尚

        林志 福建 高一

          自古,有学便有学风,这风,能吹动你前行的脚步。至于能行的多远,则看那风背后品德所具有的能量。

          单就学者而言,学习一事可以是轻松,也可以是艰苦,这取决于学者自我的期望。只想借这学习混日子,他的日子可以非常轻松,但想要有所成就,吃苦,必不可少。人总要为自己的野心买单,你的野心不是天上的馅饼,会平白无故的掉下,你的努力,恰如登天的梯子,只有不断架高梯子,才能摘到馅饼。学者该有野心。

          不能摘到的馅饼,始终只是空谈。谈起野心,我们大都能泛泛而谈,回到努力的现实,机关枪便哑了火。努力不过范仲淹,五年未尝解衣就枕,人生能有多少五年让你去努力?好一个未尝解衣就枕,他未解的是身上的衣服,是五年来甘受饥寒的毅力,更是影响他一辈子的过于常人的自控。天将降大任,你,是否有能力接受。你喜欢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拿什么来喜欢,是近乎变态般的折磨自己,还是在满汉全席前依旧吃着你的残羹冷炙。

          从师者来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传道为先,授业为次。这对于师者的要求就不止停留于,课堂上讲解书中知识,更强调的,是育人。倘若把学者喻为玉,那师者便是要在他们雕刻上各式花纹前,保证他们不畸形。古之师者,以育德为先,因此学者之德高尚,天下人无不以读书为荣。

            现如今,种种原因之下,育德,似乎成为飘渺虚幻的事,传道,道开始不重要了,又有谁愿意传?现在的老师,已经不是古时候的师者,机械化的授业,使得师者的神圣感当然无存,没有传道,师者的灵魂又要到哪儿去寻?

          回到最初,学风,求学风气,还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北宋由于历史的原因,选择了崇文抑武,使得文的地位高耸起来,这就自然带来了对学习的推崇。但退一步来说,倘若北宋没有崇文抑武,学风还会如此嘛?答案是肯定的,向来是时代造就英雄,各地私人书院的新启,最源头,是人们对知识的渴望,是对道的了解。

          当下的我们,站在世界的前沿,我们将面对的,是过去几千年所未曾面对的,科技的日益创新,没有带来我们对未知更强烈的追求,反而磨灭了我们对知识的渴望。一个个用来狩猎的圈,却最终将我们自己套入其中,可笑,也可悲。我们的脚步走得太快,反而将灵魂落在了后面,走得快了,却在倒退。

          当下的我们,还有谁有“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千年前应天书院的他们有,况且,他们不仅有,还做了,做得很漂亮。进步,还是退步,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对你我而已,仅作为一名学者,环境如何,都不要影响自己的学风。同,便结伴同行,异,则独自前行。

         

       

       

    河南游学第1天:应天府书院

      入世无为

    张宇萌 南京 八年级

            一个人,能文能武,敢言敢行;不求浮名,但求安逸。

            若说李太白是入世的仙人,苏东坡是出世的凡人;杜子美是沉郁的史诗,白居易是细琢的玉器,可范仲淹却似乎百家兼备。莫言他无鲜明个性,却道他博采百家不易。然而,他的才华,是在岁月的历练中沉淀中,提出了最纯的精粹。

            谁能想象到,这样一位笔墨间流淌着人生哲思的文人,却有着非凡人体会过的甚至都不能想象的一段经历。

            两岁丧父,不久便随母亲改嫁,即便过着还算安稳的日子,可他不愿,不愿就这样荒废一生,不愿荒废自己的能力。

          于是,这位二十二岁的少年,只身一人——相伴的只有可怜的行囊——踏上求学之路。

            “妈,十年后,等我安定下来,就来接你。”

            这一踏,踏向的可能是智慧,可能是光明,可能是愚昧,可能是一无所有。唯一的定数,是这翩翩少年肩上无形胜有形的担子。他的肩上背负的,是对亲情的承诺,是对未来的信念,是对强国抱负的承担。

            少年上路了。白日是蝉鸣与热气侵袭,夜晚是萤火与明月相伴。随手采下窗外的杂草,就着稀粥装满肚子——他已经茶饭不思——甚至都不愿再多挪二尺,连去摘野菜的闲情也丧失了。谁又能想到,他不曾解衣入眠。这样的日子过了五年。

            诺言兑现,接母归院。他也被提拔,日子蒸蒸日上。

            命运不等人,它抢着拽着你去翻开下一页未知数。这次,幸运没再降临。

            仲淹以一言忤宰相,遽加贬窜。经历了年少轻狂和宦海浮沉的洗礼,他始终少几分政治圆滑,归根到底是个文人。

            人生的大起大落像风暴,猝不及防。沙尘暴卷席了一座座心城,甚至连残垣断壁也被海啸冲刷得无影无踪。可他却只叹声“少痴騃,老成尪悴”,轻笑着翻过这一篇。不知是几经宦海沉浮,才能发出这样的喟叹。年少轻狂翻了篇,更多的是成熟与沉淀。

            或许在他这样的文人眼中,这些人生的大起大落,宦海的潮起潮退,不过已成无数轮回,千古难逃。心静了,也就平了。

            看透了这些,范仲淹释然了。生命易老,年少轻狂,笑看功名,返璞归真。他乐得清闲。他渐渐由一位诗人洗脱成一位哲人,可终究是个凡人。

            他有着“无为”的高洁,却也不乏忧国忧民的入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会为了百姓而担忧,会为天下太平而喜悦。他是崇高的,是高尚的,也是质朴的,是平凡的。看似矛盾,实则不然。

            他是一块琥珀,万年前也不过是几滴树脂。但经过万年的沉淀,岁月的侵蚀,它逐渐凝萃出精华,成为一件天工巧夺的艺术品,真正绽放它的本质。凡,而不凡。

            他有着凡人的身躯,但活出了自己的不凡,绽放出自己生命的意义。

            范仲淹凝望着夕阳落下的方向,那眼神似乎是沉淀了万年,深邃,一眼仿佛就会沦陷,望不到底;可他的瞳孔是清澈的,就好像多年前心怀大志的少年。

            “入世”,但“无为”。这或许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为什么这样的沧桑,却又这样的坦然吧。

    河南游学第1天:应天府书院

    崇圣宫记

    临沂陆厚臻 九年级

            戊戌年夏,与硕师名人学,游应天书院,怅然若失。

            夫院重建,不可宏观。虽然,漫步其中,屋舍栉比,左右树木亦齐若青鳞。而崇圣宫内,石像矗立,各具情态。 对联共六对,内曰“德冠生民溯地辟天开咸尊首出,道隆群圣统金声玉镇共仰大臣。”吾见之,思春秋漫漫长路,不禁肃然起敬。

            孔子创儒家学派,成万世师表,岂因有道之人授之?岂有神明有意引之?天地万物之生,若外在为阳,内在为阴,凡眼观,必阴盛阳衰。千载学宫,不见全貌,学气已减;我等凡躯,学无百年,才能不过学宫砖瓦。

            今者举国重教育,倡兴革,求九阴之道,诚欲脱身落第之境,岂不可得? 见其行不见其德,众生之眼翳也。不知其德而骄然若天人,心障也。心有障,眼不明,乱之因也。以是尧舜禹汤文武之治,其旷世之才,受之天地也,当能视天下之阴,平万物之气。

            孔子虽生于平凡,诚能习于天地,必能视天下之阴,而才高八斗,识贯古今。晓畅天地者,暗地寻光足矣;洞察世人之不觉者,文明之阳也。 然自以为闻道三年,已有小成。今日一思,方知才疏学浅。吾师言:“比德”乃今得闻教。

    河南游学第1天:应天府书院

    苦,承诺

    徐梓萌  苏州  初一

            岁月逐渐流逝,随着时间的打磨,屋檐上的棱角渐渐模糊。雕像上的蜘蛛网似乎在诉说着这座建筑里,曾经发生过的往事。

            没错,这就是重获新生的应天府书院,也是范仲淹勤奋苦读,培养人才的地方。

            范仲淹,曾经应天府书院的院长。他能走到今天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人人敬仰的地步实属不易。他靠的是什么?他靠的是他的勤奋、他的刻苦,他的坚持,他的努力。

            当别人早早地躺在床上呼呼大睡的时候,范仲淹正在黑夜里,点着油灯,埋头苦读,熬红了双眼,那小小的亮光似乎就能照亮他的整个世界。

            他身上的那件单衣已经洗的微微泛白,记起曾经对母亲的承诺,他狠狠地掐了自己一把,实在不行,便直接用冷水扑面,冰冷的水珠掉落在他的脸上,那沿着脸颊滑下来的水滴,都在刺激着他的神经,也更加坚定了他的选择。他一定不能让母亲失望,比起这些,这点苦又算什么!整整五年,他从未解过衣衫睡觉,为了方便自己学习,也为了自己的承诺。

          当别人吃着大鱼大肉,还挑这挑那的时候,范仲淹正在早晨的阳光中或傍晚的晚霞下,吃着一块硬粥块。他的脸上是难以接受的苦闷吗?当然不是,他脸上呈现的是别人理解不了的满足。

            是啊,当别人沉浸在甜蜜中时,他在苦中作乐,他的肩上担着的是责任,更是母亲对自己的希望!

            他苦了那么多年,为的是什么!为的是不让母亲失望!为的是有能力扛起他的责任!

            他做到了,他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他为国家奉献,让自己的一切都变得有了价值,有了意义。他严格要求别人,也严格要求了自己。

            那在夜晚亮起的一盏盏油灯照亮了他人生的道路,他所付出的苦,让承诺指引他走向了成功。

    河南游学第1天:应天府书院

    尊师重教

          李杨杰  台州  高一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

                                ——李觏

            从古至今,一直讲究尊师重教。古时严格遵守。师的地位是很高的,而当今师的位置却远远下降。

            应天书院,书院书院,有书才有院,有老师才有人来听,古时的尊师重教便少不了孔子等一些大贤之人的雕像,因此便有了祭祀功能。有讲堂,有藏阁,能祭祀便成了书院。

            迈过院门,迎面便是崇圣殿。右边至胜先师纪念堂。左边便是范文正公纪念堂。

            走向大殿,耳边隐隐约约传来阵阵书声,从远古传来,从时空隧道中传来。貌似遥远却有好似刚刚发生。

            迈入正殿中,孔子及十大贤人的雕像栩栩如生。中间放这祭品,这或许便是祭祀处了吧。地基从地面拔地而起远高于地面,这或许就是便是尊师了吧。在想想当今有多少学生在哪对老师指手画脚,这是尊师?还是什么?

            步入院中至胜先师纪念堂,观古时事迹。眼前隐隐浮现哪是饥寒交迫之时,眼前的鱼肉不曾理会,去食残羹冷炙。问为何不食,道出怕吃了鱼肉吃不惯残羹冷炙。这种简洁精神古今能有多少?当今多少人大鱼大肉?人开始大鱼大肉便会开始懒惰。学生懒惰便会无心学习,然后慢慢的开始不尊师。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这便是如此吧,这精神不值得我们学习吗?此以苦为乐的精神正是我们所应该学习的,是我们所缺少的。

            范仲淹当校长时乃书院辉煌之时,晚上学生睡觉之时,学生说刚睡。反问看了什么?什么内容?问的学生一脸闷。有这样的师学生一般都会好。

            想当今老师要是这样一问有多少人回反抗,会反问现在睡觉时间不让我们睡觉什么意思?这便是当今的问题。我想问问尊师重教去哪里了还找的到吗?

            善之本在于教,确实如此但是你若不听师尊教诲又怎么能善?

            教之本在于师,唯有听师教才能有教之本在于师。此乃因果。

            善之本在于教,教之本在于师。当你遇到了好师再尊师重教。那么你怎么会不善呢?怎么会不好呢?

            当今社会缺少尊师重教这种气氛,此乃不对的,我认为有时复古是很重要的,想尊师重教应该回归过去好好尊重老师提升老师的地位。

            为什么?为什么?老师此乃教育之人,没有老师国家回好吗?没有老师哪来的知识?没有知识哪来的人才?没有人才怎么能强国?

            尊师重教,尊师重教,你若不尊师重教,那么我认为你便失去了做学生的资格。

    河南游学第1天:应天府书院

    提醒幸福

    薛方瑀  常州七年级

        世人多愿意提醒悲剧,却遗忘了幸福更值得被提醒。

      青草香气儿缠绕,足下石板伴快乐的步伐蹦蹦作响,几道门槛踏过,略带古韵的建筑,不显奢靡,不多朴素,让人恍惚间似是已被牵入幽幽的梦境,穿过千年的时光,走近范公,范仲淹。

        周敦颐曾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若把淤泥比作贫寒家世,则想表达的就是出身贫寒不可自卑,小有成就不可自傲。范仲淹本生活在富贵之朱家,却在知晓自己身世之后,不继续受朱家接济,毅然独自一人踏上求学之路。

        每一个决定都影响着人生,但让范仲淹坚定此决定的还是能够提醒幸福,提醒着自己此时越艰苦,以后的幸福就越甘甜,对未来充满着无线希望,苦亦不再是苦,苦中还尝到了甜头。

        有志气如范仲淹,忆当日宋朝皇帝亲临应天府,仪仗浩大,煞是壮观。男女老少,拥至街头,探着身子,却又小心翼翼,只为亲眼见一见那真龙天子,书院平时那苦苦读书的人儿,书卷放下,奔进人群,个个脑子里打着不同的脑筋,想着要把握机会,从书堆中被解救。

        可那此时冷冷清清的书院中,竟奇迹般还有一人,外面一切纷扰与他无关,只视那手中书卷为稀世珍宝。那人便是范仲淹。后有同窗问起缘由,只听范仲淹悠悠答到:“以后总会见到的。”

        相信自己的努力定会有所回报,不断提醒着自己的未来会是幸福的,结果并不是白日做梦,而是当下不问纷扰之事,发奋努力。

        自控如范仲淹。每日两餐,不多不少。一碗粥凝固,划成田字,分为四块,配普通野菜加盐制成的咸菜,贵族人家半口也吃不下去的食物,范仲淹吃得面不改色,无丝毫抱怨,飞快吃完过后,又扎到书堆之中,仿佛那儿才是他的用餐之地。

        同窗好友好心给他带了佳肴,想帮他改善。佳肴安静地躺在那儿,灰尘悄悄爬上表面,范仲淹也不管不顾,继续津津有味吃着他的粥块,咀嚼着一种叫书本的精神食粮。就如此过了几天。 好友略带责怪问他为何,他十分耐心说道:“若我此时吃了美食,尝到了甜头,以后还如何过那吃粥块的苦日子?”

        范仲淹时时提醒着幸福,却不急于获得幸福,十分明确真正的幸福是自己的感受,更是自己得来的,不让自己失去希望,也不让自己过度向往,始终对现在十分明确。

        晚霞卷帘,美梦醒,重过石板桥,范公身边走一遭,心膛满当当:

        提醒幸福,把苦作乐。

    河南游学第1天:应天府书院

    应天书院的大树

    镇江七年级熊曼妤

            困意向我袭来,车辆却一抖,停了下来,睁开眼,摆动着双臂,摇晃,摇晃,就当做是伸懒腰吧。

            眯起眼,自然的看到了白色的纸团,打个哈欠:不是我的,别人会扔的。这样想。背起书包,慢慢走下了车。也是这样慢慢走到应天书院,下桥时我差点跌倒,立刻就精神了。这个天气很热,应天书院里的一棵大树引起了我的兴趣,我几乎是连跑带跳地闪到树下,真凉快啊!

            跟着老师的大部队去认真学习。应天府院的门派是儒家,老师不断重复这一点,儒家思想可以用一句范仲淹的名言概括: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说白了就是为民众着想做事,我心里暗暗偷笑着想。

            望了望窗外,向左右两边扭扭头,自己都有些奇怪了:我到底在找什么?直到目光停留在那棵大树上:大概有两个人合抱那么粗,树皮好像在互挤,树干粗糙,树枝随便长着,一点儿也不均匀,我右手边的树枝密集地竟有些顺序,左手边的就少了。

            望着窗外地上斜斜的深灰的树影,心里涌出了个奇葩的念想:树为什么会有影子啊?树荫就是给大家乘凉的,但是这不是它的责任,呵呵。突然!有什么东西从我大脑里闪了一下,责任!对,就是它,无形的责任!儒家要的就是它。他们可与天下无关,天下战火纷纷,他们大可学佛家不做实事,请求他人,毫无作用,可他们没有;他们可与平民无关,平民颠沛流离,他们大可学道家逍遥在外,自在悠闲,不受人求,可他们没有!他们挺身而出,不顾生命,为国献谋。这,就是无形的责任!

            儒家,好一个儒家!可敬可畏!在儒家人的身上,我看到了无形的责任,责任的极致:无私奉献的责任!他们如此,我要学习,但是我没有极大的能力,只要做好自己能力之内的能奉献的责任。

            我突然想起来,大巴上的纸团!快去做好自己的责任吧!

    河南游学第1天:应天府书院

    身前泛苦,心中为乐

      镇江  八年级 钱承炫

          自幼便生活在繁华的信息化时代中,对于孔子所说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境界,感到无力而又触不可及。 

          焦躁地走在应天古城前的古道上,炽热的风使路边的树木摇曳,这个时候若想静心读书,显然是不可能的。很快便到了应天府书院。 热风中许许书香扑鼻而来。内心中的焦躁瞬间淡了几分。

            跨进红蓝府邸,便是崇圣殿。望着孔子的铜像,发自内心的敬畏油然而生。在道德沦丧的时代,提出了传承千古的儒家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其身旁有十大弟子守护。

            这里曾是范仲淹读书的地方。23岁的范仲淹,义愤填膺来到应天府书院。他并不像那些富家执垮子弟一般,醉生梦死,而是在五年内,发愤读书,他自己断绝了朱家给他的一切财力支持,他昼夜不惜,冬日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继,至以糜粥继之,自述:“人不能堪,仲淹不苦矣”。

            范仲淹为了能使范家复兴,甚至不与他人一起吃肉喝酒,品茶吃肴,而是在家吃着白稀饭,吃着用盐水泡过的野菜,有时甚至吃的都是猪都不吃的坏饭,但他不嫌弃,仍然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勤奋读书,不受外界打扰,在书房中读着古代圣贤之书。

          最终,范仲淹凭借着自己的实力,终于当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终于实现了当初答应母亲的诺言,正可谓苦尽甘来。

            反观自己,在这宏伟的大殿中,心中满怀着对夏天燥热的愤怒,是多么的幼稚。平日里在清凉的空调房内,享受着零食,喝着饮料,玩着手机,看着电视,醉生梦死,萎靡不振,人生的价值何以体现?这种甜是短暂的,虚伪的,人生若不努力,只能一辈子被动努力。

            懒惰的本质只是害怕吃苦。然而,范仲淹为了不使自己过度享受,五年不脱衣服睡觉。为了防止打乱自己的奋斗计划,甚至拒绝了人家好心赠送的酒菜。人生若次,何惧无法成功?

            许多人,只有在绝境中,才后悔为什么当初不努力,而殊不知,人生在世,完事必当苦尽甘来。只有专注于学习,感悟,静心感受,方才感到自然带来的人生滋润。而那所谓的网络游戏 ,只是在浪费自己的青春罢了。

            走出应天府书院,心中的烦躁瞬间消失,剩下的,只有对范仲淹,对孔子的敬畏之情。人生在世,必当吃尽生活之苦,方才能的人生之乐。

    河南游学第1天:应天府书院

    不轻言放弃

                不轻言放弃

          无锡  六年级  钱妍宇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凝望着那一个简朴的书院,应天书院四个字深深地印在上面 ,我仿佛看见范仲淹从容而孤独的身影,漂浮不定。

              他出生,就饱受挫折。父亲早逝,母亲改嫁,自己也被迫改名。改变他的,是他自己的身世。顽强的他离开了家,孤身一人,开始了他繁忙的学习生涯。

            那艰苦的生活,让他发愤图强,困难,可又充满勇气地坚持下来 。我好像看到,在那寒冷的冬天,他努力睁开眼苦读诗书,实在熬不过,就“享受”那冬夜刺骨的水。如此熬夜,怎么不会让他成为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呢?

              他在读书的那几年,睡觉没有换过衣服,吃饭吃的是狗也不要吃的霉粥。他人都为他担心,可他却以苦得乐,不言放弃。这种勤奋的精神,难到不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吗?

              猛然清醒,心中 充满了感动。范仲淹在这种环境中,还能乐观地生活着,我们在这么优越的环境中,还时时抱怨,感慨压力山大。比起范仲淹,我们的一切算什么?

              人生从来不会一路顺风,总会有困难。有人迎难而上,取得成功;有人垂头丧气,只能失败。只有努力,勤奋,生命才会散发出美丽的光芒。

           

    河南游学第1天:应天府书院

    何为“勤”?

    王益鑫 镇江市 八年级

            商丘的应天府,留给我的不仅仅是圣人的严肃,伟岸,更告诉我“勤奋”的概念!

            怀着敬畏的心步入崇圣殿,眼前孔子的样子与周围十位学子倒使我想起那句“严师出高徒”。或许只有那严肃而带一丝温和的眼神,那卷破旧却饱含知识的竹简,才能让莘莘学子努力不息。

            想起当年书院山长――一代聚集文学,军事,政治能力为一身的范仲淹 ,想起那句“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 ”,便到一边,抬头望见一句句的描述,我也不禁进入了他的生活:了解了自己的身世的他,告别了朱家,告别了母亲:“十年后,我再孝敬您!”与最亲爱的母亲告别,决定走上艰苦的学习之路,这是有多大的勇气和超人的毅力!

            半夜三更,范仲淹穿着衣裳,渐渐打盹,突然,像是被惊到一般,立即下榻 ,点起尚未用完的油灯,到水缸前 捧起一瓢清水抹在脸上。待到清醒了三分,这才回到书桌旁,重又进入了学习状态。

            待到第二天清晨 天刚微微亮,一身疲惫的他接受了冷水的“洗礼”后,在简漏的厨房里,娴熟地把腌好的野草切好,均匀撒入粥碗中,迅速吃属于他的“特别早点”。日日夜夜,每天如此。

              看完了故事 ,退出了场景,“先苦后甜”“苦中作乐”“阳光总在风雨后”.......全部跳现在了我的脑中。

              敢于放下感情,勇于通宵达旦,不放弃,不懈怠,从范仲淹身上学到的,就是一个“勤”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河南游学第1天:应天府书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pge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