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泽古镇位于上海市的西南端,属青浦区管辖,毗邻苏州,是典型的江南小镇。金泽以“桥”闻名,古镇保留了自宋代至清代的多座古桥,因此也被誉为“桥乡”。
金泽名气不大,知道金泽这个地方,是几年前在百度搜索上海地区的风景名胜时关联到的一个词条,我点开词条看了下,记住了这样一个以桥而知名的水乡。来到南方的五年多里,我虽然没有去过周庄、乌镇这些大名鼎鼎的地方,但也已经看过许多的水乡风光,有些是在景区,更多的是在市井当中。这样的风景其实已经看腻了,然而一个地方吸引人去,除了风景,还有历史、地理,甚至一个独特的地名。但金泽之前在我心目中也谈不上“吸引”,只是脑海中留下了这么个地方。所以,这次探访金泽也是偶然生起的念头、偶然做下的决定。
正是暮春初夏节气,天气预报这周末是阴雨天,周五我做了计划,周六早晨躺在被子里犹豫了一阵,决计起床奔赴金泽。先从家门口坐地铁13号线到南京西路站,再出地铁乘坐一辆名为“沪商(青浦商榻镇)高速专线”的公交,公交在高速上行驶一个小时多到达下一站,便是金泽。车停在沪青平公路上的金泽汽车站,镇子在马路对面,穿过马路便是镇里的主干道——金溪路,金溪路为东西向,路两边商户鳞次栉比,繁华程度与中西部地区的普通乡镇无差,走在金溪路,初始也看不到一点水乡的影子。
沿着金溪路一直往里走,几百米后是一座桥,桥下是几十米宽的河道。上了桥我方才看到这里的水乡风光,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特别。桥前桥后各有一条南北向的街道,分别叫“下塘街”和“上塘街”。我从桥上退下,往北转入下塘街,走不多步便是一座四进的老宅子,其中二进院的屋顶斗拱宽大,上面装饰着精美的木雕,房檐下坐着一位老太太,我上去问她里面我能否进去,她点点头,我微笑,她也略微笑。不过再往里面的建筑已看不到什么老宅的格局。从老宅中退出,我沿着下塘街继续往北走,尽头是一条东西向的河,叫做北胜浜,河上架一桥一座三孔石拱桥,名为天皇阁桥,这是我在金泽遇到的第一座古桥。天皇阁桥初建于明代,清康熙年间重建,桥名源于桥北首曾有的一座天王庙。
站在桥上可看到贯穿金泽镇南北的市河,以及市河对岸的上塘街与状元楼,状元楼共两层,是过去金泽有名的酒家,地处金泽古时最繁华的十字路口,即上塘街和北胜浜的交汇处(塔汇桥旁),民国时包括陈云在内的革命者经常在此会面,策划农民起义活动。目前楼上不知是否还是酒家,站在楼下依稀看见楼上有人抽烟喝茶,同名的“老字号”饭店倒是就在汽车站对面的金溪路口上)。
过了天皇阁桥,依旧沿着下塘街往北走,四周越发安静,看不到什么人,下塘街与南北贯穿金泽镇的市河平行,距离只有几步远,许多小巷子穿插其间,每条巷子东面的尽头都是向下连接河面的几层石板。走过数百米,便看到了体型更为庞大的万安桥。《金泽小志》称:“金泽四十二虹,万安为首”,这是金泽现存七座古桥里最古老的一座,建于宋代景定年间,明清多次重修。桥为单孔石拱桥,长29米,高5.5米,桥上正中原有亭屋供行人歇脚乘凉,故此桥又名“亭桥”,此桥与位于镇南的普济桥同跨一河,南北相望,二桥也因此合称“姐妹桥”。由西往东走上桥面,可以看到桥面正中四角留有亭屋柱础的痕迹。在万安桥的东西两端古时分别有佛国亭与财神阁两座庙宇,与桥构成“桥挑庙”(一桥挑起两座庙)的结构。
从万安桥东首沿着市河继续往北走,几百米后是一座新建的水泥板桥,向西过桥,不远处便是林老桥,这是我在金泽遇到的第三座古桥。林老桥也是单孔石拱桥,建于元代,明清曾重修,桥长24米,高4.5米,身型比万安桥明显小了一轮。林老桥得名于它的捐建者,一位名叫林青的老人,他是金泽本乡人,官至宣慰使,家多藏书,热爱乡里,曾多次出资用于金泽桥梁、庙宇的建造和修葺,这座桥的名字也体现了邑人对其德行的纪念。此桥也叫关帝桥,因桥北曾有关帝庙,如今,庙已不见,石桥孤悬,桥面方阔的青石板磨得水滑,正中凿刻的花朵图案悠然而现,令人感觉熟悉又陌生。
过了林老桥,又是一片十分安静的民宅,途中遇到一只吃食的小三花猫,很怕人,见到我抛下摊在地上的食物便跳上屋顶,频频回头,奈何我喜欢冲猫学猫叫,它也便不停冲我叫着,边躲着走边喵喵,我也没多逗它便逃开了。河对岸是一片残破的红砖建筑,应该是废弃的工厂,建筑的门楣上还悬挂着硕大的红五星。随后我又过了林老桥,再向东过了那架水泥桥回到市河东岸,自此我沿着市河开始一路往南走,路过万安桥,踏上桥东首的几级引桥,往前便是古镇的另一条干道上塘街。比起下塘街,上塘街多了许多市井味,街道两边的建筑似乎高了些,许多建筑看得出是旧日的商铺,人也稍稍多了起来,有村民们在街上散步,在街边干活,择菜,但这种市井味依然是凝固的,街道旁的铺面早已关闭,一种凄清感甚至比刚走过的下塘街尤甚,旧商业的点点痕迹反而增加了这种感受上的冲突。
上塘街走到一半是北胜浜,二者相交处便是古代金泽的市中心,在这里横跨北胜浜的就是塔汇桥,它与下塘街的天皇阁桥同跨一河,东西相望。塔汇桥初建年代较久,明嘉靖年间重建,几经修建,塔汇桥从原来的石拱桥变成了石板桥。桥东是前面提到的状元楼,桥边还曾有一座圆通庵,一座宝塔,塔汇桥的名字也是因塔而来。如今这里繁华不见,在古镇里也是相对冷清的地方,倒是窄窄的北胜浜让人联想到曾经人头涌动的金泽市集,让人心底飘上一丝感叹。相比金泽其他几座古桥,塔汇桥算是其貌不扬,然而其简约的造型也散发着一种特别的清劲。
过了塔汇桥,还是上塘街。向南走着,慢慢又靠近了市河,发现前方渐渐热闹起来,许多游船泊在岸边,当地村民招揽着游客坐船,十元一位,不时一只满载游人的船从绿波中划过,生意还是有的。普济桥横跨市河之上,从塔汇桥到普济桥,走了有几里路。普济桥作为万安桥的“妹妹桥”,也是一座古老的单孔石拱桥,建造于南宋咸淳三年,长26.7米,宽2.75米,桥两头均有引桥。普济桥坡度平缓,具有典型的宋代桥梁特征,桥用紫矿石砌就,桥身呈紫色,当地人更习惯称其"紫石桥",据说,雨过天青之时,桥身的紫石在阳光下晶莹闪烁,景色十分美丽,凡此种种,普济桥便有了"上海第一桥"的美誉。
普济桥再往南,还有三座古桥。市河流过普济桥后便开始转弯,我的路也有些迷乱,放生桥和如意桥早已远远看见,走近才知两座桥所跨是邻近河道而非市河,故又绕了一圈才走到放生桥前。桥旁是总管庙,庙里供奉总管神,是历史上当地一位父母官,清正廉洁,爱民如子,金泽人为其建生祠,是为此庙由来,这位父母官去世后,百姓奉其为总管神,这里就变成总管庙,放生桥也有了"总管桥"的别名。
放生桥与如意桥相邻不远,共同构成一副风景,两桥均为单孔石拱桥,其中放生桥建于明代,长25.2米,高4米,因桥下放生河而得名,过去金泽的善男信女在佛教节日时在此桥附近放生鱼虾等水族。青浦朱家角古镇也有一放生桥,为五孔石拱桥,更加壮观,所以此桥的文保碑上写的是"金泽放生桥"。如意桥在放生桥南面50米左右,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间,明崇祯年间重建,长20.8米,宽3.4米,因桥南原有祖师庙,又名"祖师桥"。如意桥的一大特点为其恰好呈半圆形的桥洞,故而桥洞和其水面倒影可以合成一个完整的圆,十分和谐。
迎祥桥是金泽现存古桥中位置最南面的一座,也是我在金泽参观的最后一座古桥。离开如意桥,再走数百步便可看到市河上横跨一座造型奇特,形态优美的桥梁,即是迎祥桥。迎祥桥的形状迥异于金泽其他几座古桥,桥体略呈弧状,如一道彩虹联结两岸,这是一座六柱五孔梁架式石桥,长34.25米,宽2.14米,桥建于元代至元年间,明清两次重修。此桥桥面用青砖竖向密铺,没有护栏,亦没有台阶,而是在用砖密铺桥面时运用铺设技巧留下了一道道"防滑条",这种独特的设计据说是为了元代蒙古骑兵骑马通行桥梁之方便。迎祥桥的造型在全国堪称罕见,其建桥技术在当时无疑相当先进。
看过迎祥桥后,我有种圆满完成任务的感觉,事先没做功课,一路走马观花,兜兜转转,磨磨蹭蹭,两个小时,竟也顺畅的游完了"桥乡",看到了这么多美丽的古桥。我放空双目,望来时的方向往回走,途中有试图寻找颐浩禅寺,又放弃了这个念头。回去的路走起来很快,金泽的风景匆匆略过,回到车站的我奔赴下一站——周庄,到了周庄却没有买门票进去,只在门口逗留了一会儿,在小河岸边远远的望了一眼著名的双桥......
来金泽之前,我就想到了苏曼殊的诗句:"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甚至开始借此酝酿一条朋友圈......天皇阁桥,万安桥,林老桥,塔汇桥,普济桥,放生桥,如意桥,迎祥桥,游过金泽之后,心里数出走过的这些桥,却不是这句诗的意境。毕竟每个人的每段旅程都有其具体的意境,独一无二,难以复刻,但我也没有灵感和才能为这次旅程添上诸如这句诗般的注脚,故而我心中还是轻轻吟诵:"踏过樱花第几桥?"
金溪路上的桥 天皇阁桥 状元楼远眺 下塘街老宅 万安桥 万安桥 林老桥后民居林老桥和民居 万安桥引桥和上塘街 上塘街 上塘街 塔汇桥 普济桥
普济桥引桥
放生桥和总管庙 如意桥和放生桥 迎祥桥 迎祥桥 迎祥桥 返回的路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