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知乎,被讨厌的勇气

知乎,被讨厌的勇气

作者: 王以琳 | 来源:发表于2017-09-03 20:53 被阅读0次

    起:

    在中国,读书基本和买菜一样,充满着各种陷阱,消费者几乎只能靠个人的经验和实践,鉴定是否农药化肥转基因。这就是买书的困惑所在,把畅销书排行榜买回来,然后才好鉴定浮夸的部分有多少,营养有多少,转基因又有多少。

    《被讨厌的勇气》正是这样一本书,日本的现象级畅销书,推销的是一位大约100年前的心理学家Alfred Adler,这个被原文称为“不为人知的心理学第三巨头”的老先生,估计也很难预料百年之后被千里之外的东瀛广为传颂,成为百万人的精神食粮,甚至换汤不换药的抄本众多,譬如同样引进了中国的《接受不完美的勇气》(小仓广)等等。

    承:

    但既然是买菜,就总要考量一下菜的质量,Alfred Adler这个“巨头”到底有多巨呢?以个人肤浅的经验,用“齐名”来形容的通常都不是子期伯牙的相遇,认真一查,果不其然。

    如果我们接受《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可量化的权威调查(2002年第6卷第2期)的标准,使用国际最为认可的引用率量化原则,Alfred Adler的排名在第67位,而与此同时号称三巨头的另外两位的排名就公允得多,Sigmund Freud排名第三,Carl Gustav Jung排名第23。

    当然,如果考虑这是一个西方的标准,以我们红旗下的这一蛋为标准,大概大部分国人对于心理学巨头的顺序大致是:啥都能找到性的弗洛伊德(备选荣格)、无人不引用的需求层次论的马斯洛、狗流口水的巴普洛夫(备选斯金纳)、以及你们大概都不认识但是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冯特和皮亚杰。

    总之,在现有的心理学研究中,Alfred Adler的存在几乎可以定义为——挺重要,但划掉他完全不影响心理学建设图谱——的一位,几乎没有验证性的心理学理论,当然是被现代心理学毫不犹豫的抛弃的。

    那怎样去理解Alfred Adler?我们首先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Alfred Adler提供给我们100年后的财富,并非现代科学层面上的心理学,而是非常显见的成功学范畴的心理学,也就是要是放到成功学之父马斯洛、放到我们养孩子都在用却不知道的罗杰斯,这些偏向于解决如何认知和如何成功的心理学家层面,Alfred Adler的价值就凸显出来了。

    Alfred Adler,他提供了一种绝对的自我慰藉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无需专业或者量化的验证,这种可能性可以随时随地的发生,这种可能性能够最快最无负担的转化成为照亮前方的力量。

    这就是《被讨厌的勇气》获得巨大成功的核心所在。

    千万别说我是在狂黑岸见一郎同学哦,他自己说的再清楚不过了:“我们无法改变客观的事实,但可以更改主观的解释,因为我们都活在主观的世界里”。基本可以理解为我们基本无法成为物理世界的上帝,但在精神世界我们却可以,我们说该有光,世界就有了光。如果你的精神世界点燃不起你想要的光,那么很抱歉,《被讨厌的勇气》里早就预见到了,给你下了个结论“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哦,到这里,我想读书的乐趣就找到了,Alfred Adler确实早先是不知道的,但是我们知道卡耐基(Dale Carnegie)啊。首先要“认知成功”才能“学会成功”,卡耐基一直在教育我们“学会成功”,现在成功的前传来了,《被讨厌的勇气》教会的就是“认知成功”。

    转:

    不吹不黑的几个案例,可能蛮能说明问题

    转一、Donald Trump的勇气

    我们如何去评价特朗普呢?这个搅动了世界的人。

    如果我们打开CCTV-13,除了欢天喜地的中国春节和无以伦比的璀璨春晚,占比率最高的新闻大概就是全美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反对特朗普的新闻大汇总。但是推特治国的特朗普是完全不在乎“被嫌弃”、“被讨厌”这件事情的。我们不妨看看特朗普本身是怎么说的(就职演讲选段):“没有太大而不能实现的梦想。没有太大而不能克服的挑战。美国不会满足于做不到做好。我们会取回美国的命运。我们会勇敢做梦。”

    太多的演讲实在没必要转下来,但不妨转换成为《被讨厌的勇气》式的表达方案。比如,美国的经历和历史并不呢决定美国的未来,决定美国未来的,是我们赋予这些历史什么样的意义,AmericanFirst,我们“更改了主观的解释”,我们自然就有了改变世界的力量。

    甚至在《被讨厌的勇气》中,岸见一郎非常简单粗暴的表达了一个核心:“阿德勒心理学否认寻求他人的认可,没有必要被别人认可也不要去寻求认可。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我们没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如果一味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最终只能活在别人的人生中。”

    哦,这简直是为川普代言的一段话,不满足精英人群的期待而活,不寻求精英人群的认可而活,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

    但是与整个加州、整个中国、整个世界的精英们的反特朗普狂欢截然不同的是,川普式的“被讨厌的勇气”是结结实实的拿下了全民选举的胜利的,选票投出的是“沉默的大多数”对于“改变主观解释进而改变未来世界”的认同,这一点在英国脱欧公投上取得了完美的共振,而这样的故事还会在近些年的世界不断重复发生。

    这是否意味着,我们任何一个人,都不该以戏谑的态度去看待《被讨厌的勇气》?去看待Alfred Adler?通过改变看待世界的方式进而改变世界,是否存在一种完成的可能?特别是一种自下而上完成的可能?

    转二:被讨厌的罗尔

    我们又该如何去评价罗尔呢?这个成为整个国家愤怒出口的人。

    这一次我们先来看看《被讨厌的勇气》里的重要案例,大致是这样讲的:

    在外面吃饭,经常会遇到非常气人的服务员,好点的给你脸色,凶点的直接骂你。遇到这种情况,即使平时性格非常温厚的客人,有时候也会忍不住会大发雷霆。但你知道吗?那根本不是你不可抑制的怒火,而是为了大发雷霆而制造怒气。你先产生了大发雷霆这个目的,想震慑犯错的服务员,进而使他认真听自己的话。作为相应手段,你便捏造了愤怒这种感情。

    如果在你和服务员吵架的过程中,手机来了电话,你接电话的声音中会带有一丝怒气,但一旦听到对方是你的上司,你的语气马上就会变得彬彬有礼。所谓愤怒,其实只是为了实现目的的一种可收可放的“手段”。

    最终,岸见一郎终于得出了Alfred Adler式的结论:人不是由过去的原因决定的,而是由当下的目的决定的。(需要指出的是这个结论当然是绝对阿德勒式的,但是案例却不太是,但是这不重要)

    如果我们把这个案例带入到罗一笑的案例之中,问题就变得很有意思了。

    罗尔不过是那个态度不好的服务员,他描述的主要事实清楚,隐藏了重要的细枝末节,并且并没有采用胁迫的方式要求任何人募捐,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吹嘘菜品爱买不买的服务员,那么捐了款的各位客官的愤怒是来源于什么呢?

    愤怒是否来自于你“想愤怒”的初衷,愤怒是否来自于你“想站在道德高地”的目的,愤怒是否来自于“被欺骗勾起的自卑感”的反应呢?这几个问题非常非常的重要。

    Alfred Adler式的心理学解释,一定会一个巴掌一个巴掌的扇过去都没有揉一揉的过程,但你知道吗?那根本不是你不可抑制的怒火,而是为了大发雷霆而制造怒气。你先产生了大发雷霆这个目的,想要震慑犯错的罗尔们,想要标榜自己与罗尔们的本质性差异,进而使自己在社交圈中成为道德的典范,或者起码在政治正确上不掉队。为了完成这个目的,你便捏造了愤怒这种感情,愤怒是让你站上道德高地与社交圈保持共鸣的一种可收可放的“手段”而已。

    这个结论应该是让人震惊的吧,但是事实就是那么残酷,在豆瓣一类精神角落的大广场,沉浸于《被讨厌的勇气》的人群,与痛骂罗尔精神洁癖的人群,恐怕是具有高度重合的,是不是有一点细思极恐呢?呵呵,不过写到这里,也要安慰善良的你们一句,这个精神分裂并非你们独有,岸见一郎比你们精神分裂多了,Alfred Adler自己也是迷迷糊糊的。

    写到这里,相信大家都认为我是个黑子加喷子,下面逆转的套路来了哦。

    逆转的重点就在于“课题分离”这个点,唯有抓住了这个点,分裂的神经病才能得到统一,原文最重要的一句话大致是:“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区分课题呢?这就只需要考虑某种选择的结果最终需要谁去承担。”

    也就是在罗一笑的案例中,“罗尔的课题”其实和“我们的课题”可以狠心的毫不犹豫的做出分离。病不病骗不骗营销不营销,都是“罗尔的课题”,而属于我们这些捐款者和吃瓜群众的课题,是我们付出的爱,这个付出的爱不是加诸于罗一笑身上,而是源于我们自己付出爱的需求,我们能够承担的选择的结果就是“我捐了,我得到了付出爱的幸福”,这个“我们的课题”和罗一笑和罗尔并没有任何关系,“罗尔的课题”充其量只是实现“我们的课题”的物理层面的载体而已。

    这个听起来有点怪也有点绕的结论,其实就很高级了,因为这哪里还是什么心理学?这是禅宗啊。

    我们简单看两个口水得不行的禅宗经典故事。

    第一个故事,南北朝的时候,禅宗五祖弘忍大师要选接班人,说你们就写首畿子吧,谁的境界高就传给谁。根正苗红的大师哥神秀大笔一挥:“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一片叫好。可惜伙房有个叫慧能的伟大的烧火和尚,他的畿子秒杀了神秀的境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后面的故事很多,但总之慧能成就了直到今天的禅宗的伟大。

    这个故事,细细品味就知道是Alfred Adler略显幼稚理论的祖师爷。“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这个境界就是强化历史和出身的影响,“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就是割裂了这个历史的影响,强调改变看待世界的主观方式。“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就是为别人的眼光社会的眼光完成的修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就高得已经完全分离了课题,无论是“被喜欢”还是“被讨厌”,其实都不存在物理的载体,只有自我认知获得的升华。

    第二个故事一样烂遍街,但境界却依然仙气。还是慧能,被神秀追杀到了广州法性寺,然后就是那段著名的《坛经》选段“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被讨厌的勇气》中有句很经典的话,“对认可的追求扼杀了自由。”追求“风动”还是“幡动”的物理层面的认知,掩盖了“仁者心动”这个真正属于精神层面的归宿,而这个精神层面的归宿恰恰是人类所有美好基础情感的根源。

    这也就是《被讨厌的勇气》如此幼稚如此鸡汤,但却仍然能够如此感动人的最终落点所在,Alfred Adler是站在木偶戏前的提线木偶,背后那个提线的人恰恰是人类内心平静的认知社会的神秘力量。

    这种力量你看不见它,你触摸不到它,甚至于你只要想看它想触摸它你就已经完全远离他了,但是它就在那里,不是为了点燃你心中的火焰,不是为了照亮你前行的路,而是为了让你静静的温柔的欣赏这个世界的日起、日落,为每天的日出不假思索的好奇,为每天的日落寻找阿波罗的安歇之处。

    善哉,《被讨厌的勇气》。

    就是这样,

    这就够了。

    《被讨厌的勇气》正是这样一本书,日本的现象级畅销书,推销的是一位大约100年前的心理学家Alfred Adler,这个被原文称为“不为人知的心理学第三巨头”的老先生,估计也很难预料百年之后被千里之外的东瀛广为传颂,成为百万人的精神食粮,甚至换汤不换药的抄本众多,譬如同样引进了中国的《接受不完美的勇气》(小仓广)等等。

    承:

    但既然是买菜,就总要考量一下菜的质量,Alfred Adler这个“巨头”到底有多巨呢?以个人肤浅的经验,用“齐名”来形容的通常都不是子期伯牙的相遇,认真一查,果不其然。

    如果我们接受《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可量化的权威调查(2002年第6卷第2期)的标准,使用国际最为认可的引用率量化原则,Alfred Adler的排名在第67位,而与此同时号称三巨头的另外两位的排名就公允得多,Sigmund Freud排名第三,Carl Gustav Jung排名第23。

    当然,如果考虑这是一个西方的标准,以我们红旗下的这一蛋为标准,大概大部分国人对于心理学巨头的顺序大致是:啥都能找到性的弗洛伊德(备选荣格)、无人不引用的需求层次论的马斯洛、狗流口水的巴普洛夫(备选斯金纳)、以及你们大概都不认识但是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冯特和皮亚杰。

    总之,在现有的心理学研究中,Alfred Adler的存在几乎可以定义为——挺重要,但划掉他完全不影响心理学建设图谱——的一位,几乎没有验证性的心理学理论,当然是被现代心理学毫不犹豫的抛弃的。

    那怎样去理解Alfred Adler?我们首先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Alfred Adler提供给我们100年后的财富,并非现代科学层面上的心理学,而是非常显见的成功学范畴的心理学,也就是要是放到成功学之父马斯洛、放到我们养孩子都在用却不知道的罗杰斯,这些偏向于解决如何认知和如何成功的心理学家层面,Alfred Adler的价值就凸显出来了。

    Alfred Adler,他提供了一种绝对的自我慰藉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无需专业或者量化的验证,这种可能性可以随时随地的发生,这种可能性能够最快最无负担的转化成为照亮前方的力量。

    这就是《被讨厌的勇气》获得巨大成功的核心所在。

    千万别说我是在狂黑岸见一郎同学哦,他自己说的再清楚不过了:“我们无法改变客观的事实,但可以更改主观的解释,因为我们都活在主观的世界里”。基本可以理解为我们基本无法成为物理世界的上帝,但在精神世界我们却可以,我们说该有光,世界就有了光。如果你的精神世界点燃不起你想要的光,那么很抱歉,《被讨厌的勇气》里早就预见到了,给你下了个结论“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哦,到这里,我想读书的乐趣就找到了,Alfred Adler确实早先是不知道的,但是我们知道卡耐基(Dale Carnegie)啊。首先要“认知成功”才能“学会成功”,卡耐基一直在教育我们“学会成功”,现在成功的前传来了,《被讨厌的勇气》教会的就是“认知成功”。

    转:

    不吹不黑的几个案例,可能蛮能说明问题

    转一、Donald Trump的勇气

    我们如何去评价特朗普呢?这个搅动了世界的人。

    如果我们打开CCTV-13,除了欢天喜地的中国春节和无以伦比的璀璨春晚,占比率最高的新闻大概就是全美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反对特朗普的新闻大汇总。但是推特治国的特朗普是完全不在乎“被嫌弃”、“被讨厌”这件事情的。我们不妨看看特朗普本身是怎么说的(就职演讲选段):“没有太大而不能实现的梦想。没有太大而不能克服的挑战。美国不会满足于做不到做好。我们会取回美国的命运。我们会勇敢做梦。”

    太多的演讲实在没必要转下来,但不妨转换成为《被讨厌的勇气》式的表达方案。比如,美国的经历和历史并不呢决定美国的未来,决定美国未来的,是我们赋予这些历史什么样的意义,AmericanFirst,我们“更改了主观的解释”,我们自然就有了改变世界的力量。

    甚至在《被讨厌的勇气》中,岸见一郎非常简单粗暴的表达了一个核心:“阿德勒心理学否认寻求他人的认可,没有必要被别人认可也不要去寻求认可。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我们没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如果一味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最终只能活在别人的人生中。”

    哦,这简直是为川普代言的一段话,不满足精英人群的期待而活,不寻求精英人群的认可而活,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

    但是与整个加州、整个中国、整个世界的精英们的反特朗普狂欢截然不同的是,川普式的“被讨厌的勇气”是结结实实的拿下了全民选举的胜利的,选票投出的是“沉默的大多数”对于“改变主观解释进而改变未来世界”的认同,这一点在英国脱欧公投上取得了完美的共振,而这样的故事还会在近些年的世界不断重复发生。

    这是否意味着,我们任何一个人,都不该以戏谑的态度去看待《被讨厌的勇气》?去看待Alfred Adler?通过改变看待世界的方式进而改变世界,是否存在一种完成的可能?特别是一种自下而上完成的可能?

    转二:被讨厌的罗尔

    我们又该如何去评价罗尔呢?这个成为整个国家愤怒出口的人。

    这一次我们先来看看《被讨厌的勇气》里的重要案例,大致是这样讲的:

    在外面吃饭,经常会遇到非常气人的服务员,好点的给你脸色,凶点的直接骂你。遇到这种情况,即使平时性格非常温厚的客人,有时候也会忍不住会大发雷霆。但你知道吗?那根本不是你不可抑制的怒火,而是为了大发雷霆而制造怒气。你先产生了大发雷霆这个目的,想震慑犯错的服务员,进而使他认真听自己的话。作为相应手段,你便捏造了愤怒这种感情。

    如果在你和服务员吵架的过程中,手机来了电话,你接电话的声音中会带有一丝怒气,但一旦听到对方是你的上司,你的语气马上就会变得彬彬有礼。所谓愤怒,其实只是为了实现目的的一种可收可放的“手段”。

    最终,岸见一郎终于得出了Alfred Adler式的结论:人不是由过去的原因决定的,而是由当下的目的决定的。(需要指出的是这个结论当然是绝对阿德勒式的,但是案例却不太是,但是这不重要)

    如果我们把这个案例带入到罗一笑的案例之中,问题就变得很有意思了。

    罗尔不过是那个态度不好的服务员,他描述的主要事实清楚,隐藏了重要的细枝末节,并且并没有采用胁迫的方式要求任何人募捐,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吹嘘菜品爱买不买的服务员,那么捐了款的各位客官的愤怒是来源于什么呢?

    愤怒是否来自于你“想愤怒”的初衷,愤怒是否来自于你“想站在道德高地”的目的,愤怒是否来自于“被欺骗勾起的自卑感”的反应呢?这几个问题非常非常的重要。

    Alfred Adler式的心理学解释,一定会一个巴掌一个巴掌的扇过去都没有揉一揉的过程,但你知道吗?那根本不是你不可抑制的怒火,而是为了大发雷霆而制造怒气。你先产生了大发雷霆这个目的,想要震慑犯错的罗尔们,想要标榜自己与罗尔们的本质性差异,进而使自己在社交圈中成为道德的典范,或者起码在政治正确上不掉队。为了完成这个目的,你便捏造了愤怒这种感情,愤怒是让你站上道德高地与社交圈保持共鸣的一种可收可放的“手段”而已。

    这个结论应该是让人震惊的吧,但是事实就是那么残酷,在豆瓣一类精神角落的大广场,沉浸于《被讨厌的勇气》的人群,与痛骂罗尔精神洁癖的人群,恐怕是具有高度重合的,是不是有一点细思极恐呢?呵呵,不过写到这里,也要安慰善良的你们一句,这个精神分裂并非你们独有,岸见一郎比你们精神分裂多了,Alfred Adler自己也是迷迷糊糊的。

    写到这里,相信大家都认为我是个黑子加喷子,下面逆转的套路来了哦。

    逆转的重点就在于“课题分离”这个点,唯有抓住了这个点,分裂的神经病才能得到统一,原文最重要的一句话大致是:“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区分课题呢?这就只需要考虑某种选择的结果最终需要谁去承担。”

    也就是在罗一笑的案例中,“罗尔的课题”其实和“我们的课题”可以狠心的毫不犹豫的做出分离。病不病骗不骗营销不营销,都是“罗尔的课题”,而属于我们这些捐款者和吃瓜群众的课题,是我们付出的爱,这个付出的爱不是加诸于罗一笑身上,而是源于我们自己付出爱的需求,我们能够承担的选择的结果就是“我捐了,我得到了付出爱的幸福”,这个“我们的课题”和罗一笑和罗尔并没有任何关系,“罗尔的课题”充其量只是实现“我们的课题”的物理层面的载体而已。

    这个听起来有点怪也有点绕的结论,其实就很高级了,因为这哪里还是什么心理学?这是禅宗啊。

    我们简单看两个口水得不行的禅宗经典故事。

    第一个故事,南北朝的时候,禅宗五祖弘忍大师要选接班人,说你们就写首畿子吧,谁的境界高就传给谁。根正苗红的大师哥神秀大笔一挥:“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一片叫好。可惜伙房有个叫慧能的伟大的烧火和尚,他的畿子秒杀了神秀的境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后面的故事很多,但总之慧能成就了直到今天的禅宗的伟大。

    这个故事,细细品味就知道是Alfred Adler略显幼稚理论的祖师爷。“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这个境界就是强化历史和出身的影响,“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就是割裂了这个历史的影响,强调改变看待世界的主观方式。“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就是为别人的眼光社会的眼光完成的修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就高得已经完全分离了课题,无论是“被喜欢”还是“被讨厌”,其实都不存在物理的载体,只有自我认知获得的升华。

    第二个故事一样烂遍街,但境界却依然仙气。还是慧能,被神秀追杀到了广州法性寺,然后就是那段著名的《坛经》选段“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被讨厌的勇气》中有句很经典的话,“对认可的追求扼杀了自由。”追求“风动”还是“幡动”的物理层面的认知,掩盖了“仁者心动”这个真正属于精神层面的归宿,而这个精神层面的归宿恰恰是人类所有美好基础情感的根源。

    这也就是《被讨厌的勇气》如此幼稚如此鸡汤,但却仍然能够如此感动人的最终落点所在,Alfred Adler是站在木偶戏前的提线木偶,背后那个提线的人恰恰是人类内心平静的认知社会的神秘力量。

    这种力量你看不见它,你触摸不到它,甚至于你只要想看它想触摸它你就已经完全远离他了,但是它就在那里,不是为了点燃你心中的火焰,不是为了照亮你前行的路,而是为了让你静静的温柔的欣赏这个世界的日起、日落,为每天的日出不假思索的好奇,为每天的日落寻找阿波罗的安歇之处。

    善哉,《被讨厌的勇气》。

    就是这样,

    这就够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知乎,被讨厌的勇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pgjj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