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商品帝国》后,我拿不定主意要不要马上拆了塑封读起来,因为,它太厚了,除去注释外得有670页。并不是每一本厚书都让我望而生畏的,比利时作家雨果·克劳斯的长篇小说《比利时的哀愁》,750页,我几乎是手不释卷地读完的。《商品帝国》让我畏惧的,不因为它的厚度,而是,它是“一部消费主义全球史”——一本史书,作者写得再精彩,也不会如小说那般扣人心弦吧?
还是这个副书名,“一部消费主义全球史”,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打我记事起,消费这一行为有时被鼓励有时被限制,但被诟病却是时时刻刻,由此可见,消费是一个被这个时代打上贬义色彩的中性词。可“一部消费主义全球史”,怎么读都是一个正面的描述,而本书作者、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历史学教授弗兰克·特伦特曼在书中更是以赞赏的口吻评述消费:“其实没有必要如此愤世嫉俗,但是关于消费品对身份形成的重要性的总体观念是成立的。衣服、配饰和举止提供了一个界定社会地位的体系。如果穿得像一个乡巴佬,初来乍到的商人就不太可能吸引到生意,这样的顾客也不可能获得信誉。”基于这样的态度,特伦特曼翻检出史书中有关消费的故事再转述给本书的读者,就显得那么积极向上:“显然,这里(农业化区域)的女性渴望新奇事物。比如,在1736年入狱一天的不幸的磨坊主女仆——因为她被人发现在市集上购买丝带。这些社区的特别之处不在于缺乏欲望,而在于社会各制度对欲望和消费的抑制。在这样的环境里,消费想要繁荣发展是十分困难的。”摘自第25页的这一小段叙述,给予读者最重要的信息是,没有旺盛的消费欲望,社会想要繁荣发展将会非常困难,从而,引文的结束句也可改写成“社会想要繁荣发展是十分困难的”。不过,更爱小说的读者第一眼捕捉到的一定是引文中的故事,亦即磨坊主女仆因购买丝带获刑,这真是可以铺展成一个集向往美好与扼杀爱美之心于一体的能令读者愁肠百结的故事,悲剧喜剧都成立。再细一琢磨,该不该为了美丽而“过度”消费,原来在18世纪就产生过纷争!虽然发生在1736年的这一事件出现在一本后书的第25页,但在弗兰克·特伦特曼的研究成果中,与消费相关的诉讼绝不始于18世纪,就像作者在本书第一章以“商品世界”为标题的那一节里所开宗明义的那样,“1500—1800年的3个世纪里,值得称道的成就之一是相隔遥远的几块大陆被联系在了一个商品世界之中”,商品世界与消费一定是互相成就的伙伴、互相消解的冤家,所以,“一部消费主义全球史”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讲起,直到此时此刻;既然是全球史,这又是一本放眼全世界的消费史,当我读到作者有关明清两个朝代中国消费状况的描述时,依凭我的阅读积累,判断出作者在拿捏史料时的底线是准确,也就是说,《商品帝国》的第一部分,作者在掌握了丰沛的与消费相关的史料的基础上,采用了评述与叙述互相穿插的写法,既将1500年以降的全球消费史呈现成了一部信史,又把因吊了大量书袋子极有可能读起来枯瘦难继的史书写得趣味十足。
占据了《商品帝国》半壁江山的第二部分,作者涉及的话题貌似多为我们所熟悉,“今天买,明天付”、“别这么快”、“从摇篮到坟墓”、“市场之外”、“家乡与远方”、“灵魂问题”、“‘用完即弃’社会?”等等这些出现在第二部分里的目录,有的一语中的,“今天买,明天付”议论的话题不就是分期付款吗?有的则有些费思量:“家乡与远方”与消费这一主题有什么关系?可是将书翻到这一章节,我们会发现特伦特曼只是借用了这一诗意的短句,在其之下讨论的还是消费问题,即公平贸易问题。至于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标题“灵魂问题”之下,则讨论了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这一对关系是否如我们所认定的“似乎是一直对立的”。
假如说,作者在掌握丰富史料的基础上凭借摇曳生姿的文笔将《商品帝国》的第一部分,也就是全球消费史写得可读、有趣的话,那么,书的第二部分作者虽沿用了第一部分的写作手法,亦即详实的材料加出色的文采,但成文的锐度要比第一部分更能“逼迫”读者随之一起思考。对中国读者来说,我们始终不能接受寅吃卯粮的消费习惯,甚至认为那是资本主义社会里一部分好逸恶劳的人很坏的消费习惯。“今天买,明天付”则让我们反省到,包括分期付款在内,长久以来裹挟着我们的消费理念让我们对“消费”的理解大大窄化了。假如这种窄化仅仅让我们固执地守着银行存款得过且过地与美化生活擦肩而过,那倒也是个人的生活习惯问题,旁人无权置喙。只是,当一部分社会群体抱残守缺的话,正如作者在书里反复论证的那样,整个社会会因为消费过度萎缩而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何以见得?请允许我再搬一次弗兰克·特伦特曼写在书里的一段有趣的往事:在荷兰共和国,伴随着对享乐的认可,人们逐渐发展处出对新鲜事物的热爱。商业的成功与对商品世界的接纳携手前行,尤其是经济增长缓解了一些由来已久对“奢华”生活方式和奢侈品的压力。消费不再不会影响国家兴亡,也不会耗尽有限的资源。不断提高的收入意味着,荷兰人能够进行更多的消费,而且仍然能够进行投资……
仅此一例,就可读出弗兰克·特伦特曼对消费主义的态度,这显然与我们惯常对消费主义的认知相拮抗。在这种态度引导下写作的《商品帝国——一部消费主义全球史》,尤其值得我们拿起来翻一翻——思考的维度越多越能帮助我们接近真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