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时候总会发生一些让我忍无可忍的事情,比如昨天下午。国内某著名企业创办的面向创业者提供培训的“水边大学”邀请柳总十月去讲课,三个组织者和三个学员来谈课程需求,之前柳总和与之搭档的商学院教授已经通过邮件、电话和面谈商议过几次,做了相关的准备,两位年岁不小的老人家都是兢兢业业极其认真负责的人。2016年我跟这个“大学”的工作人员接触过,事情结束后我心里就有个希望:别再有下一回了。这次情况依然如此:组织者和学员都透着那么傲慢,尤其是对商学院的教授,有些还保持些表面的礼貌,有些则是赤裸裸地打脸。我还真纳闷了:这样的人怎么能把企业做起来?难道傲慢是傲慢者的通行证,谦逊是谦逊者的墓志铭?五六个小时的沟通,我冷眼旁观,顺带分析一下“傲慢”来自哪里,也给自己立面镜子,时刻照照,自己别成为那副嘴脸的人。
1、傲慢来自偏见。会谈中不止一次听对方提及,“水边大学”成了商学院教授的伤心之地,学员不爱听,好些个教授都折在那儿啦……当着一个即将给你们授课的教授说这些[白眼]去年的课程,教授负责部分的内容很是精彩,尤其是单独半天的案例研讨,学员代入感很强,互动和点评都非常深入。哦,有教授课不受欢迎就傲慢地对待面前这个教授,晚饭的时候又说“水边大学”的原某教授是“中国战略界的彼得·德鲁克”,席间居然还有人说“在水边大学上不好课,并不证明您就不是好教授”[骷髅]这是要故意气人吗?骨子里就不想听教授的课?组织者还解释“我们现在改变很大,不是双导师制了,不是非要教授和企业家一起上课的”。我只能说老一代知识分子的涵养让我敬仰,我在一旁都听不下去了,老教授淡淡一笑,还是在跟他们商量究竟用哪个案例为好。其实,我们心里都清楚,能坐下来跟对方聊,花时间认真准备,都是为了让柳总能省心省力,而不是为了面前的“水边大学”。
2、傲慢来自无知。创业者更喜欢听企业家的分享,因为接地气、干货多,而且能产生共鸣,启发和感悟更多些,这些肯定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因此就贬低商学院教授的价值,这是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吗?但凡商学院大都用的是案例教学法,这些案例都是根据真实发生的经营中的事情改编而成,为的是提供学生真实情景的模拟以便训练分析和决策能力,案例教学的严谨性是毋庸置疑的。商学院的教授长于案例引导,而且案例背后还有相应的逻辑和知识体系,这些干货都是听企业家讲述故事无法替代的。固然受制于学位教育的限制,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总体上有教学法支持的案例教学历经时间的考验,对学员有要求,推动深入思考,效果也是有保证的。但是不象讲述故事那么省力,需要学员提前做功课,才能在课堂上产生有深度的互动和交锋。从创业故事到严谨的案例演练从而得到更为一般性的认识,这样的教学设计确实体现了“以学员学习为中心”的思想。对于一个不了解的东西,上来就加以否定,又如何做到面对变化不停思考和变革呢?听再多故事,一经过滤,还剩下什么,无非就是验证一些已经知道的,忽略一些尚未知道的。[阴险]
3、傲慢来自成就。客观讲,能够进入“水边大学”的创业者都是创业者中的“精英”,或者模式独特,或者规模已成,一言以蔽之都是小有成就的人,而且这些成就或者是捕捉到了商机一飞冲天开一时之风气、或者是坚持初心精诚所至一点一滴打拼出来的,总体上成功的创业精英还是非常值得尊敬的。但是,因为自己的成功就贬低其他领域的成功者,觉得商学院的教授教的东西不适合自己、理论多于实操、方法论多于解决实际问题,那就是一叶障目而不知天地广阔了。当年intel总裁格鲁夫邀请克里斯滕森(《创新者的窘境》一书的作者,商学院教授)到公司去讲创新,还宽慰教授说:你只管讲自己的,至于对我们如何有启发,那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教授讲了硬盘创新的变迁史,intel随后推出了低端的赛扬处理器以应对竞争。越是某个领域的成功者越是需要跨界学习,以自己的长板看对方的短板,以自己的强项丈量对方的弱项,这样的学习心态失之开放而流于表面,也就学不到新的视角和新的输入,固步自封自以为是,这样的学习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开会之前我就多少想到了不会太愉快,没想到的是这么不愉快。席间有一个著名的创业者还谈起为什么中国做服务的无法做到不卑不亢,海底捞是低端的逢迎式服务、买LV的专柜售货员是居高临下的狗眼看人低式服务,看他边说边感概说的头头是道,我当时心里就庆幸“幸亏没去吃那个所谓的雕牌牛腩”。一个企业如果硬要给个评价指标,有人总结过有两个:聪明度和健康度。聪明并不必然产生健康,但健康往往催生聪明。企业文化是企业家人格的放大,企业家心智的聪明度和健康度决定了一个企业的水准。我很难谅解这些人对花白头发尽心尽责老教授的傲慢,不原谅。
写下此帖,引以为戒,我现在越发理解贝索斯说的那句话:商业走到最后拼的都是发自内心的善良。️健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