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是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的长篇巨著。我买这本书完全是因为它是茶人三部曲之一。我读这本书是希望能籍此了解茶、懂茶、知茶。下面就请大家和我一起走进这部书。
一,茶业家族
西湖边的杭氏家族,世代以龙井茶为业。在20世纪中叶——中国最动荡的时代,杭家长子杭嘉和不仅把杭家茶发扬光大,还对茶的制法进行了改革。从此,中国的制茶由手工制茶转向了机械制茶,并把中国茶推向了世界,享誉海内外。
茶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中国茶和中国茶艺衍生出了茶道和茶文化。作为世代以茶为生的杭家人,茶的精神已融入了他们的血液中。
杭嘉和共有兄弟姐妹五人,五个人有五种不同的性格。杭嘉和是兄妹五人中性格最为平和的一个,正是像茶一样的平和。但是正是这位性格极为平和的杭嘉和决定了杭家所有人的命运。然而王旭烽笔下的杭嘉和并非只有平和,他也有激奋的时候。在抗战时期,他怒展了自己的一根手指。建国后,他又果断的把家产都捐了出去。
我看这本书的初衷就是学习茶知识。而本书中也把茶的种类、喝法、制法包括器具都融入了进来,而且还把有关茶的故事、茶的传入也一并写了进来。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话:“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向来是把人与世界的理想境界称为‘和’。和为贵,而茶作为‘和’的象征恰是最合适不过了。”这都是作者对茶精神的注解,也是对这个世代以茶为生的家族的注解。
二.爱的等待
这部书中的爱情故事,都有些值得唏嘘。杭嘉和与叶子那份深如静水的爱情让我们不禁有些感叹。杭嘉和作为一家之主,也可以说他是这个家族的支柱、脊梁,那叶子就是这个家族的血液。他们之间没有太多的甜言蜜语,更多的是共同的默契、共同的责任。
杭嘉和的姥姥杭寄草与爱人罗力的故事更是令人动容。抗日时杭寄草结识了罗力,从此就一发不可收拾。为了罗力,她远赴缅甸,之后独自生下儿子。解放后,罗力因身份不能确认,杭寄草又丢掉了自己的工作!但是她仍然无怨无悔!
茶园的邂逅成就了杭盼,却让她为爱等待了多年。身为国民党飞行员的曹家远不得不去台湾。但远在宝岛的他一直没有放弃与杭盼相聚的念头。为了回到大陆,他不惜成为了“战俘”。而杭盼,那个体弱多病的她对爱情的坚守远比她的身体要强健得多。她顶着坐牢的危险也要坚守她的那份爱情。
其实,书中的杭寄草和杭盼,她们姑侄二人的命运是何其相似,但是又些不同。罗力是地下党员,因无法确认身份而遭受了一系列的不公正待遇。曹家远,本就是国军飞行员,他去台湾本是正常的。我猜想作者想要说的也许是在大时代背景下罗力和曹家远二人的选择问题。但在爱情上,我还是觉得她们的遭遇相似到了近乎相同的地步。
在书的结尾处,杭寄草也劝杭盼放弃曹家远,放弃这段波折不断的爱情。但杭寄草似乎忘记了,杭盼今日所做的与她自己当年所做过的又有什么分别?
杭盼对曹家远的等待并没有遭到父亲杭嘉的反对和阻拦。他不只是作为一个过来人而理解女儿,而是知道如此义无反顾的爱情应该由着他们自己去实践、去亲历、去完成。杭嘉和说,“因为他们的苦我们看到了,他们的喜欢我们却无法感受。他们以后的祸福我们更一无所知,所以,还是由着他们自己去体会行路难吧”。为了这种感受与经历,杭盼坚守着一种近乎于绝望的等待,而曹家远则放弃了“家国”与信念,甚至于生命,而奔回了杭盼身边。书中说,杭盼就是他的信念。
三,文化之根
以杭嘉和为代表的茶人,他们既非典型的知识分子,却又有深厚的文化自信。茶人天然联结了朝与野,庙堂和江湖。茶是大自然的产生,喜生名山秀水之间。同时,茶性平和略有苦味,具有提神醒脑的功效。所以茶能让人静心、保持理性,以平和之心应对世间种种纷争。这纷争中就包括了朝与野、庙堂与江湖。茶性的平和与江南文化中淡泊名利、向往自然的精神特点是一致的。所以《望江南》通过江南文化传统和文化积淀(主要象征之物是“茶”)的塑形,以文化的“恒定性”消解了历史的“剧变性”。世事长变,人事凋零,这是历史的规律。“我有一壶茶,可以慰人心”,这是文化的滋养。中国的古典文学中一直有江南,主要是爱江南、忆江南,但是没有“望江南”。
这一望,就从旧中国望向了新中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