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又开始家庭教育指导培训,换了一位老师,还是心理学专家,上午自己外出开会,只听了下午的三个小时课程。老师在随着教材往下捋的过程中,也讲了一些书上没有的知识。
一是ABC理论。在心理学上它是解决家庭冲突的公式。A是事先约定;B是事中提醒;C是事后总结。
比如,定期召开家庭会议,对某些问题,象孩子看手机、调皮捣蛋或者做作业等,进行平等的充分的商讨,每个人说出观点、阐述理由、达成共识,然后就如何解决形成书面文字,具体明确以遵照执行。约定时要讲好规则和惩罚措施。这是事先约定。在每天的执行过程中,对每个人落实规则的情况随时提醒和监督。这是事中提醒。每周进行总结,肯定每个人做得好的地方,对表现差的提出批评并按照约定的惩罚办法兑现,最后提出改进措施。这是事后总结。
如果只有约定没有总结,那么家长就没有权威,时间长了,孩子对家长就没有信任感;如果没有约定只有总结,那么孩子就不服气家长的指指点点,很容易叛逆。孩子是天生的心理学家,家长只靠权威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这个公式不只适用于家庭教育,干任何事情都有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事前明确要求、事中监督提醒、事后总结提升,这也是做好一项工作的完整过程。很多道理都是一通百通,放在任何地方都适用。
二是了解影响孩子学习的因素。有环境、生理和心理三类。
环境主要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生理主要是指疾病、遗传、运动、围产期和反射;心理因素包括智商、目标、情绪、兴趣、考试技巧等。生理因素是能力,心理因素是动力。
有些孩子确实智商高,有些孩子生来就不是学习的料,要承认这种差距,认识到人与人天生不一样,不能一味地强调学习,要看到孩子在其他方面的优势和天分,让孩子不那么痛苦,身心健康。
周边所见,这种差异明显存在。女儿高一时的同学,没见他学习多用功,平时该玩就玩啥都不耽误,多才多艺,成绩还名列前茅,高三毕业后进了牛津大学。高二分科后班级里有一女生,上几天课就要请好长时间假,说心情不好要在家休养,但她每次考试总分都是第一。按女儿的说法,班里好多同学是学神学霸级别、智商超高,自己是学渣混在其中。
三是关于奖励的外部控制作用。
老师和家长常常运用一定的奖赏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但研究表明,外部奖励在一定条件下会削弱学生的内部动机,所以实施奖赏注意几个原则:一要淡化奖赏的外部作用,事先不要讲,事后再对努力的程度适当奖励。不要让奖赏成为外部的控制手段,成为学习的目的。过于强化奖赏的作用,会降低学生的自信心。二要奖赏与学生的实际付出和努力相一致。让学生感到自己无愧于这个奖赏,也就是掌握奖赏的度以及其解决的问题难易程度。三要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最重要的奖励莫过于别人的称赞和肯定。四要注意惩罚对学习动机的影响。切忌体罚学生,正面教育为主,否则会起反作用。
四是记住几句充满哲理的句子。
1.“每个孩子终将走向平凡”。我们曾经都对孩子抱着很大期望,希望他们有个远大的未来,所以不停地用各种办法促其成长,但是效果往往不佳。我们要承认卓越者是极少数,不管孩子考上清北还是走进职业院校,最后都是一个普通人,我们要接受现实,包括接受自己,平凡、普通是我们绝大部分的人生。
2.“能学习会学习,然后才是爱学习”。顺序不能颠倒也不会颠倒。现在家长认为只要爱上学习,就能考出好成绩,怎么爱?花费大量时间在学习上不是爱。承认孩子之间存在的差异,孩子如果智力上有一定问题,或者方法不对头,再怎么努力也不会爱上学习的,强迫之下,反而会厌恶学习。
3.“人生路上的选择,潜意识比理智更靠谱”。以前读过的书中曾有类似的说法,潜意识里埋藏着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理智是在权衡利弊得失后找到对自己最有益的选择,但往往不是内心最渴望的,行动上不会坚持长久,因此在做选择时,听从内心的召唤最重要。
4.“所有心理问题都是从不接受自己开始”。孩子是如此,我们亦是如此,否认自己、自卑、抑郁等等都是源于自己不自信、没安全感、没有认同、无能无力。接纳自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学习的过程是知识输入的过程,同时积极思考,也在与自身不断连结;输出是学习成果的落地和深化,体会更深、印象也会更深刻,记忆更加牢固。真正用起来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学习让我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