吵闹的背后会是什么呢?
案例介绍:
每一天早晨到校后,学生到校之后,相互之间聊天,打闹,不能够马上进入到学习状态,
直到班主任进入到教室才会开始进行早读。中午的时候,在午休铃响之前,学生依旧是打闹或者聊天。这两个时段,教室里总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吵闹声。为了制止吵闹,能够给班级学生营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专门召开了班会,让学生讨论,如果你在写作业的时候,或者你不舒服的时候,或者你比较烦的时候,听到别人的吵闹声会是什么样的感受?你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这个时候,你会对吵闹的学生说什么样的建议呢?最后,学生达成共识,制定出了相应的措施。
案例反思:
面对学生的吵闹,共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批评或者惩罚。刚工作的几年,面对学生吵闹,唯一的办法就是抓住学生进行严厉的批评,甚至会罚站。这种措施并不能够根本的解决问题,学生的吵闹行为会越来越隐蔽。整个教室嗡嗡的有吵闹声,却找不到究竟谁在真正的吵闹。面的这种状况,只能笼统的全班进行批评。有一点连坐的意味,一个人犯错,大家跟着受惩罚。有不愿意学习的学生,会专门制造机会让大家都不要学习。第二阶段,产生纪律委员,学生相互监督,并且记录,班会上公布。学生管理学生,原想会让教室的学习纪律更好,相反制造了更多的混乱。教室里有吵闹的声音,纪律委员会用更大的声音去制止。这个时候,本是小声音偷偷地吵闹,却被大声的制止声变成了真正的“祸患”。纪律委员管的越卖力,喜欢吵闹的学生越兴奋。纪律委员并没有让吵闹停止,相反更厉害。第三个阶段是让学生以值周的角色,把每一天吵闹的学生名单记录下来。导致整个记录本子都是吵闹的学生。而且由开始的一个人吵闹,变成绝大多数学生都在吵闹。而且对于吵闹的学生,除了批评再没有更好的办法,而且似乎没有教育意义。吵闹的逻辑后果绝对不是学生受到批评。
经历的这三个阶段,纯粹是一个管理者的角色,让学生按照学校的管理标准去做。管理的方法否是简单粗暴,完全是从以前的班主任的经验中学到的。从来没有考虑过这种方法对于学生的伤害,没有考虑过教育意义。只是按照经验去做而已。这种管理很难走进学生的吵闹背后,很难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思考:
让学生吵闹的因素会是:学生缺乏自控力、学生好动、学生没有独处的、学生无聊、学生找不到学习的兴趣等等,而这些因素中能够改变的会是什么呢?每一个因素在短时间内是难以短时间能够改变的。现在能够做的就是一点点的去改变。可以采取的办法是做出一个提示牌,看到别人影响了自己,可以把提示牌举起让别人意识到说话已经影响了你。可以在提示牌上写上,你的吵闹让我心烦,你的吵闹让我生气,
你的吵闹让我不舒服等等。或者可以写上,公众场合请注意你的素质吧。慢慢的训练,可能会让学生慢慢习惯了这种方式,会让他们减少说话的声音,让教室安静下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