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周,每个周末都会清理一下自己的房间、手机内存以及一些往事记忆。发现自己渐渐爱上了这个过程 。
在这之前,我的房间已经杂乱得不成样子:床上散乱地放着书、床单、充电器以及各种杂物 ,沙发上放着零食、成堆的书,地板已经块一年没有拖了,黑乎乎地,随意地摆放着各种生活用品。而手机里呢,加了N多个群,屯积着种类的课程,相册里有很多照片,QQ和微信的收藏夹里几年下来也已经囤积了许多的内容,我翻看了一下,以前收藏的许多文章连账号主体都不见了。而在自己的脑海里,充满着各种对往事的追悔纠结、对现实的焦虑、以及对未来不切实际的幻想。
对于房间的杂乱,我之前总是不以为意,将之称之为放达,认为很多厉害的极客或者富有创造力的诗人哲学家也是这样的。但是感觉是骗不了人的,这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对生活的妥协和将就,是一种不作为导致的熵增。而事际上,这也无形之中给自己营造了一个混乱无序的氛围。各种屯积的杂乱的物件从一定程度上消耗了我的注意力。这种囤积欲也许来自于长期贫穷的恐惧。不过从理性上来看,这些物品扔掉了也不会对自己有长期的影响。于是,从上个星期开始,我把大多数一年没有使用过的物件送人或者扔掉了。然后我把地板仔细地擦了一遍,发现干净确实让人心情愉悦。 之前我曾经看过一张照片,是乔布斯的禅房,极致地简洁,只有一盏灯和极少的家具,乔布斯正在非常安静地打坐,这感觉真的很棒。我希望我的房间有一天也有这样的感觉。我现在戒烟也是出于摆脱自身对外物的依赖,让心灵真正地清静。
![](https://img.haomeiwen.com/i9983118/80865e81c6124036.png)
手机的清理是一个更复杂的过程。因为很多内容都感觉以后用得着,所以都感觉舍不得删除。最明显的是微信收藏夹里的各种干货,当时感觉是非常好的内容,结里发现都过去三四年了,许多内容都没看过 。不禁感慨,知识无涯而人生有限啊!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信息,很多时候真的无所适从。现在渐渐懂了,孔夫子那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亦。真正有用的不是知识,而是通过无数次地温习、练习而形成的能力才会让我们真正受用 。涉猎太广未必是好事,专注某个领域深入探索的过程更重要。
对脑子中的念头、经验、情绪的清理则显得更加重要。曾国藩说:既往不恋,未来不迎,当下不杂。说的就是这种状态 。其实许多你现在非常在意的事情,过几年看的时候,真正值得回望的并不多。当时想事大如天,回头看不过细枝末节。我们应该都有这有这样的经验,在过去一些年,你当时参加的种类活动,你所在意的各种他人的看法、与朋友的关系等等,现在看来绝大多数都没有什么意义。
如果纠缠于过去和现在,我们将失去未来 。
以前听《吴冬相对论》中一期节目叫《囤积是一种病》,讲到西藏的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茶会中,有一个沙画表演让人非常震撼。五颜六色的沙子从沙画师的指缝间往下流,手慢慢地动,一会儿就形成了线条,形成了图案。沙画非常漂亮精细,而且有浮雕的立体感,精湛的技艺让人叹为观止。画作完成之后,当观众纷纷要掏出手机拍照的时候,只见沙画师用手自然地轻轻一抹,沙画荡然无存。大家的反应自然是感觉可惜,花了那么多时间精力去做完这个作品,一抹就没了。但是这也许就印证了佛学里的“成、驻、坏、空”四个阶段,沙画师已经真正做到了不执着。
乔布斯说过 : stay hungry,stay foolish 。也许这种状态才是生命最有生机的。不信看看《动物世界》,映入眼帘的画面都是动物在寻找吃的,它们永远处于这种匮乏状态。动物的爆发力、健康状态、活力、生机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
而对当今这个物质、信息澎湃的外部环境。最好的一种做法就是:在开始就做减法,就要保持一种克制的心态:“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尤其是这个“俭”,做减法的心态,我们才不至于把很珍贵的精力和时间,用在那些注定会被视为多余的事情上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