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陈司败问昭公知礼科,孔子曰:“知礼。”
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译文】陈司败向孔子问鲁昭公懂不懂礼,孔子道:“懂礼。”
孔子走了出来,陈司败向巫马斯作了个揖,请他走近自己,然后说道:“我听说君子无所偏袒,难道孔子竟偏袒吗?鲁君从吴国娶了位夫人,吴和鲁是同姓国家(不便叫做吴姬),于是叫做吴孟子。鲁君若是懂得礼,谁不懂得礼呢?”
巫马斯把这话转告给孔子,孔子道:“我真幸运,假若有错误,人家一定给指出来。”
【读后感】
这一章的故事讲的是有一个人向孔子询问,鲁国的君主鲁昭公懂不懂礼,孔子说懂。等孔子走了,这个人向孔子的弟子提出疑惑:鲁昭公明明违背了周礼,这么明显的事,为什么孔子还说他懂礼呢?孔子听到弟子的转述,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很高兴这个人能质疑他,指出他的错误。
从这个故事,我们至少可以看出三点:
第一,孔子的谦虚。孔子在他所处的时候,已经算得上是最博学多识之人,听到一个普通人对他观点的质疑,没有丝毫不满,反而很开心。也许正是这份谦虚,不傲骄,这份学无止境,让他如此博学,如此胸怀广大。
第二,孔子“人不知,而不愠”。鲁昭公的夫人,取名吴孟子,名字不符合礼制这件事,孔子当然是知道的,他只是不方便说破,不想说破。事后,孔子任由他人误解、抱怨,也不生气,也不解释。这事如果要放在我们身上,我们大概都会有一种把事情来龙去脉、自己的用心良苦告之以自证清白的冲动吧。
第三,孔子不说人坏话,不说人做得不好的地方。类似的情形,比如《论语》中许多人问孔子某某人算不算得上“仁”,孔子只答不知道,从不会直接说他不仁。
那么问题来了,孔子为什么只说赞赏人的话,不说人坏话哟?
因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呀,相心比心,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听别人夸自己,而不愿意听到指责和批评。王阳明曾告诫弟子,夸赞人要大张旗鼓,批评人要隐诲。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是君子的自我修养,也是人性的洞察。
网友评论